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董其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董其昌1555—1636

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编修。历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和易,通禅理。书法初以北宋米芾为宗,继学颜真卿及虞世南;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转学钟繇、王羲之, 终于兼各家之长,自成一家,名闻国内外。其画受董源、巨然影响,师法黄公望、倪瓒。所绘山水烟云微茫,墨气秀润;笔意缥渺而遒劲,笔法清秀而绮丽;画面自然,潇洒生动,绝无斧凿痕迹。他很推崇王维,称王为“南宗画祖”。将古代山水画分南北宗,认为南宗是文人画正脉,加以提倡。自他倡南北宗之议,遂致后世争议纷纭。有人批评他套用佛教禅宗的称号,利用神秘玄虚的色彩,硬把中国绘画艺术分为南北宗。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很喜爱他的书画,遂致风靡全国。他的绘画和绘画理论对明清画坛有极大的影响。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1

(词)明·董其昌

宿雨初收,晓烟未泮,浮云都逐飞鸿。

文君翠黛,一霎变颦容。

多少风鬟雾鬓,青螺髻、飘堕空濛。

频骋望,征帆灭处,远霭与俱穷。

古今来画手,谁如庄叟,笔底描风。

有江南一派,北苑南宫。

我亦烟霞骨相,闲点染、懞懂难工。

但记取、维摩诘语,山色有无中。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书画家、画论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合称“邢张米董”,又称“南董北米”。书法自谓初师颜真卿,改学虞世南;因觉唐书不如魏晋,乃改习钟繇、王羲之。又与赵孟頫相比,认为在“行间茂密,千字一同”方面, “吾不如赵”;但“赵书因熟得俗态”, “吾书”率意为之,却“因生得秀色”,则又胜赵一筹。绘画少学黄公望,复师董源、巨然,融会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自己古雅秀润、潇洒生动的山水画风格;然而笔力稍嫌柔媚,结构亦较平庸。于画论强调“士气”,又以佛教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倡“南北宗”之说,崇南贬北,抬高文人画之地位。此说影响甚大,但历来均有争议。传世作品有《夏木垂阴图》、《林和靖诗意图》、《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秋兴八景册》等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容台集》、《容台别集》。

☚ 魏檀   赵左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湖广副使,督湖广学政。天启二年(1622)擢太常寺卿,被命修《万历事实纂要》,进礼部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归。其昌少负重名,书画精绝,超越诸名家。有《容台集》十七卷及《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明史》有传。《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一套,另复出套数一套。

☚ 沈璟   关思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别署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学湖广。万历三十三年,被诸生噪逐,遂卸事归。万历四十八年,召为太常寺少卿。熹宗天启二年(1622),擢为正卿,命纂《万历事实纂要》。天启三年,升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侍郎,调掌南京翰林院事,纂《南翰林院志》。天启五年,拜南京礼部尚书。时奄竖用事,次年请告归。思宗崇祯四年(1631),起为故官,掌詹事府事。崇祯七年,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崇祯九年卒,年八十二。福王时,谥文敏。其昌以书画擅名,能集宋元诸家之长,论者比之米芾、赵孟頫,“然其诗、文多率尔而成,不暇研炼,词章之学不及孟頫多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由于他精于书画,所以他一些题画小诗,写得楚楚有致,如《长松高士图》:“虬松绣青铜,峭壁立积铁。下有逃虚人,长啸空山裂。”总的说来,其诗歌成就不高。著有《容台文集》四卷、《诗集》四卷、《别集》四卷、《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明史》卷二八八有传。生平事迹又见《启祯野乘》卷七、《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

☚ 吴兆   江盈科 ☛

董其昌

明代书画家。1555年生,1636年去世。华亭(今上海松江)人。23岁习画山水,为“吴派”盟主,与文人画家李流芳、王时敏等称“画中九友”,与邢侗、米万中、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对后世山水画影响极大。曾4次入京为官(1598、1622、1624、1632)。1589年进士。1602年作《枫泾仿古图》。1605年作《烟江叠嶂图》卷。1615年作《仿杨升没骨山水图》轴(77.3cm×34.1cm)。1617年作《青牟图》轴(224.4cm×67.4cm)、《高逸图》轴(89.5cm×34.1cm)。1620年作《林和靖诗意图》轴(154.1cm×64.3cm)、《秋兴8景图》册(53.8cm×31.7cm)。1620~1625年作《山水小景图》册,共8幅(每29.4cm×22.9cm)。1621年作《仿云山小隐图》卷。1625年作《松溪幽胜图》轴(134.7cm×46.8cm)。1626年作《赠稼轩山水图》轴。1629年作《炼石补天图》卷。1635年作《关山雪霁图》卷(13cm×142cm)《遥岑泼翠图》轴(225.7cm×75.4cm)。《书画合壁金笺册》图共8开(每32.5cm×23.5cm)。《剪江草堂图》轴(94.3cm×25.5cm)。《书锦堂图》卷(41cm×180cm)。《书画合壁》卷(28.2cm×119cm)。《昼锦堂图》卷(41cm×198cm)。

董其昌
主要责任者: 吴山明;颜晓军
责任方式: 主编;编著
出版者: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地: 杭州
页码: 1-81
开本: 12
中图分类号: J222.48
语种:中
定价:68.00
出版时间:2018-09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国画家名作精鉴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画家名作精鉴之一,共收录62条词条。
董其昌

452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书画家、鉴赏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才华俊逸,善鉴赏,以书画名重海内。书学颜真卿,后改学虞世南,又转学钟繇、王羲之,参酌李邕、杨凝式笔意,自谓于率意中见秀色。善画山水,崇拜元四家,特爱黄公望,醉心北宋,迷恋董、巨。能集诸家之长,而独步当时。其位高望众,诗文书画为一时之宗。所作山水树石,烟云飞动,秀逸清快。然用笔秀媚有余,而魄力不足,巨幛大幅,尤无气势。信佛,通禅理,以禅论画,倡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论,重“南宗”,贬“北宗”,引起后世众多宗派之争,三百年间反响甚大。称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人多奉为信条。清初“四王”传其脉络。存世画迹有《云山小隐图》(藏故宫博物院)、《烟江叠嶂图》(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 徐渭   曾鲸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其书自颜真卿入手,远涉钟、王,参以李邕、徐浩,姿态秀雅而不死板,最得意在小楷,自谓“临仿历代,吾得其什七。”山水师董、巨及元四家。笔墨娴熟,崇尚摹古,标榜笔笔有来历,作品缺乏生气。他把古代不同风格的画家比喻为佛教禅宗的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正统,贬低北宗,失之偏颇,不利于绘画的正常发展。其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艺术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 陈淳   曾鲸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Dongqichang

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精于鉴赏,尤长书法,亦致力于山水画。为了克服板结与粗简两种时弊,他在山水画上追求以书法之笔入画,以及笔墨变幻中的表现力,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来自大自然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势的运动作“不似之似”的组合。他强调布局中的势、笔墨中的虚实和“画欲暗不欲明”的生动性与含蓄性,也发展了墨法,注重墨色的韵味和情调。董其昌的巨大影响还在于他的画论,在系统总结文人画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他以佛家禅宗分南北为喻,推出了“南北宗论”,尚率真,轻功力,崇士气,斥画工,重笔墨,轻丘壑,尊变化,黜刻画。虽然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面目,但所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其昌的传世作品 《昼锦堂图》 以宋代欧阳修 《昼锦堂记》 为题,表现夏秋之交,一片茂林峦岫,远近相连,意境平远开阔。林中茅屋数间,当为昼锦堂。在画法上,用笔细秀工整,山石轮廓线描很淡,几乎不见笔墨,而是全以深浅不同的颜色画成,用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兼用赭墨淡色,皴点晕染,色泽温润。气韵淡雅秀逸。其传世作品还有《升山图》、《夏木垂阴图》、《高逸图》等。

昼锦堂图 董其昌

☚ 吴伟   蓝瑛 ☛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谥文敏,世称 “董香光”、“董文敏”。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华亭(上海松江县)人。17岁学书,学唐人,又学魏晋,其书结字严谨而又天真烂漫,圆劲苍秀。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被誉为 “晚明四家”。


明 ·董其昌行书

☚ 文征明   刘墉 ☛

董其昌1556—1637

明代书法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工书,初学颜真卿,转师虞世南,后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学钟繇、王羲之,博采李邕、徐浩、杨凝式之法,自称于率意中得秀色。其书圆劲姿丽,清康有为则认为:“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536

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万历进士,后官晋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谥文敏。其书法超越诸家,独探神妙,尽集宋元诸家之长,尤善小楷,姿态秀雅。当时书法界有“南董北米”(米指当时居燕京,传为米芾后裔的书画家,行草得米家之法)之称。善绘山水,秀润苍郁,超然出尘。以佛教禅宗理喻画理,把历代不同风格的山水画流派按佛教南、北宗而划成南北两派,崇南派为文人画之正统,贬低北派,失之偏颇,影响明以后三百余年,有碍中国绘画发展为后世所诟病。其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绘画发展有积极作用。《夏木垂阴图》(纸本水墨,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纵321.9厘米、宽102.3厘米的巨幅山水大轴,描写夏日山间的苍翠景色,山石圆浑秀润,高山峭峰,树木葱茏,远山杂树成行,层林迭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叶茂。高山丛树,清溪幽谷,呈显出一派气候湿润的秀丽景象。画有山间草屋,点出文人隐逸之主题,此为其传世精品。此外,有《升山图》(纸本水墨,藏南京博物院)、《昼绵堂图》(绢本设色,藏吉林省博物馆)等传世。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容台文集》等传世。享年82岁。

☚ 吴门画派   王时敏 ☛
董其昌

董其昌1556—1637

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启初召修《神宗实录》,拜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尤精书画,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其昌书画,论者比之赵孟頫,但其散文虽亦有佳作,却多率尔而成,不暇研炼,平淡者居多,不及孟頫之文。

☚ 唐时升   宋懋澄 ☛

董其昌1556~1637Dong Qichang

calligrapher,painter,poet and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

董其昌1555—1636

明杰出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历官庶吉士、编修、湖广副使、湖广学政。天启初,擢本寺卿, 修《神宗实录》,进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善鉴别古书画。精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博涉晋、唐诸家, 参合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分行布白,疏宕秀逸,自成一派,影响明末和清代的书风颇大。兼善山水画,取法董源、巨然, 以黄公望、倪瓒为宗,落笔苍浑,用墨华滋,有清润明秀之长。他将山水画划分南北二宗,成为一时风气。有《容台集》九卷及《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其昌1555—1636

明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少负重名,以善书法著称。万历进士。督湖广学政,为势家所恶,乃谢事归。天启二年(1662),擢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他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不久,擢礼部侍郎,五年,拜南京礼部尚书。时阉党用事,党祸酷烈,逾年告归。其书法超越当时华亭名家沈度, 自成一家。与临邑刑侗,顺天米万、晋江张瑞图并称“邢、张、晋、董”四大家。又工画山水,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容台集》、《容台别集》等。(参考图568)

董其昌

(明·嘉靖三十四年——崇禎九年,1555~1636) 華亭(今上海市松江) 人。字玄宰,號香光,别署思白,晚號思翁。萬曆十七年 (158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充皇太子講官,出任湖廣提督副使。天啟元年(1621)皇太子即位,擢太常寺卿,兼侍講學士,奉敕修《神宗實録》,拜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中,復召為前官,兼詹事府掌事,詔加太子太保。福王 (朱由崧) 時,追謚文敏。天才俊逸,善談名理,少好書、畫、鑒識,臨摹真迹,至忘寢食。行楷之妙,跨絶一代。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邢侗、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邢張米董”,又曰 “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遠甚。世推為明季第一文人,名響天下。其昌自云:“吾學書,初師顔平原 (真卿) 〈多寳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效 〈黄庭經〉 及鍾元常(繇) 〈宣示表〉、〈力命表〉、〈遠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喆置之眼角。乃于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迹,又見右军 (王羲之) 〈官奴帖〉于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自此漸有小得,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 又云: “余書與趙文敏 (孟頫)較,各有短長。行間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趙。若臨仿歷代,趙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吾書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輸一籌,第作意者少耳。”邢侗評云: “玄宰大 (字) 有李邕、徐浩風,雖小 (字) 下晉人一等,總之名世書也。”入清,康熙、乾隆俱喜其書,因之世人靡然從風,直迄清季,遂與“院體”同為俗書焉。其書風又流人日本,與文徵明書法并對日本江户時代 (1603——1867) 之書道以鉅大影響。
畫山水少學黄公望,中復去而宗董源、巨然,復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氣韵秀潤,瀟灑生動,尤與米(芾)、高(克恭)為近。淵源有自,精于用墨。亦善畫論,贊同明莫是龍之主張,視“文人畫”為繪畫之最高形式,謂為 “南宗畫”; 又稱“院體畫”為“北宗畫”,其“尚南貶北”之理論,嘗主導後世畫壇。


董其昌·行草詩卷 (局部)


書作有〈王述帖〉、〈項墨林墓志銘〉、〈釋迦如來成道記〉等。其書刻本殊多,近人歐陽輔 《集古求真》 曰:“皇帝(康熙)頗嗜董書,故百年間風行海内,刻董書者日多。”遂釀成泛濫。主要刻本為: 《鹪鷯館帖》、《來仲樓帖》、《大來堂帖》、《汲古堂帖》、《宗鑒堂帖》、《白玉堂帖》、《清暉閣藏帖》、《小玉烟堂帖》等,尚有已佚而不知其名者。其昌嘗輯刻晉、唐、宋、元名迹,以《戲鴻堂帖》十六卷尤具規模。著有 《畫禪室隨筆》、《書畫眼》(舆李日華同撰)、《筠軒清秘録》、《畫旨》、《容臺文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