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草书苏轼重九词轴
明。纸本。纵214厘米,横53.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嘉靖三十四年—崇祯九年,即公元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进士。官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擅画山水,渊源董源、巨然,以黄公望、倪瓒为宗,求笔墨韵致,风格清润,画风及画论对后世画坛影响甚著。书风自成一家,文人气息颇重。《画禅室自论》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允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金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耳。比游嘉兴,得尽观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豹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董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自成一家,时称“董体”,影响至清二百年。他又在《容台集》自评曰:“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者意少耳。”时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齐名,并称“明书坛四家”,又有“南董北米”之称。明末清初书家对其评价极高,康熙皇帝特别欣赏董书。董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容台别集》、《画旨》、《画眼》等。《明史》卷二八八有传。此轴行书《苏轼重九词轴》:“点点楼前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东坡词也,宸浦同予游西山,书此纪事,辛酉重九日,其昌书。”用笔圆润,深得王羲之、米芾的笔意,有雅淡空灵的意境。其提按轻带,时有侧锋,在漫不经意中流露出自然、平淡的意韵。布局字距、行距空阔疏荡,虚白与笔墨相映成趣,显得舒张、闲适。款下钤白文<大宗伯印>、白朱文<玄宰氏>,首钤朱文<玄赏斋>长方印。“辛酉”即公元1621年,是董氏55岁时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