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胎漏下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胎漏下血

胎漏下血

妊娠后,阴道不时下血,量少而无腹痛者,称为“胎漏”,亦称“漏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孕妇无故下血,或下黄汁豆汁而腹不痛,谓之胎漏。”胎漏须与激经相鉴别。激经者,受孕后月经按期而下,但量少,对胎儿、母体一般无影响,三个月后其胎渐大,血可自止。胎漏者,乃为孕后阴道出血,非时而下,若不及时治疗,或久下不止,则可导致胎堕。《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沈尧封云:“妊娠经来与漏胎不同,经来是按期而至,来亦必少,其人血盛气衰,体必肥壮。漏胎或因邪风所迫,或因房室不节,血来未必按期,体亦不必肥壮。”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导致冲任不固的原因有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虚寒、癥病等。胎漏下血的治疗原则,以止血安胎为主。结合病因,审证论治。
肾虚胎漏下血:盖胎在母腹,赖母气血以养,且男女生育全赖肾气作强,肾旺则能荫胎,若素体肾虚,或孕后伤于房室,则胞失所系,胎失所养。证见妊娠漏下,血色淡黯如黑豆汁,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夜尿频数,舌淡黯,苔白,脉沉滑尺弱。治宜补肾、固冲任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方用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白术、艾叶炭。
气血虚弱胎漏下血: 素体气血虚弱,或严重恶阻,致气血生化不足,胎元失养。《石室秘录》云:“胎漏乃气血不足之故。”证见妊娠漏下,血色淡红,面色㿠白或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体倦,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略滑。治宜益气养血,止血安胎。方用胶艾汤(《金匮要略》),或用胎元饮(《景岳全书》)。
血热胎漏下血: 素体阳气偏旺,孕后外感热病或七情内伤,五志化火,或阴虚内热,扰动胎元。《女科经纶》引朱丹溪云:“胎漏多因于血热。”因于实热者,证见妊娠漏下,血色深红,面赤心烦,口干欲饮,尿黄便结,唇舌红赤,苔黄干,脉滑数。治宜清热、止血、安胎。方用阿胶汤(《医宗金鉴》)去当归、川芎,加苧麻根以止血安胎。因于虚热者,证见妊娠漏下,血色鲜红,五心烦热,少寐,口干不引饮,唇舌红,苔少,脉细滑数。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安胎。方用保阴煎(《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虚寒胎漏下血: 素体阳虚寒盛,孕后胞脉失于温养而不固。证见妊娠漏下,血色淡,或如黄豆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腰腹冷痛,口淡,时吐清涎,唇舌淡黯,脉沉细滑,治宜温经养血安胎。方用当归寄生汤(《济阴纲目》),加荆芥炭、补骨脂。
癥病胎漏下血: 素有癥痼淤阻,孕后不能生新血以养胎元。如《金匮要略》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证见妊娠漏下不止,血色黯黑,胸腹胀满,少腹拘急,皮肤粗糙,口干不渴,舌黯红或有淤斑,苔白,脉沉弦滑。本《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和“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治宜祛淤化癥以达到止血安胎之目的,方用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续断、牡蛎。
胎漏下血有轻有重,但当察其胎气,如胎气已动,势欲难留者,则当促胎外出。若发生在妊娠中后期,突然阴道下血不止,无腹痛者,除按上述辨证治疗外,须密切观察病情,倘见下血如崩,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头晕目眩等晕厥证候者,宜急煎独参汤(《景岳全书》),或用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姜炭之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必要时中西医合治。

☚ 恶阻   胎动不安 ☛
000189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