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痢疾针灸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痢疾针灸治法

痢疾针灸治法

痢疾,古代又称“肠澼”、“下痢”、“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粘液便或粘液浓血便为主证。古代常把痢疾与泄泻混同对待。(见“泄泻针灸治法”条)。现代已明确分为细菌性的和阿米巴性的两种,分别为痢疾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所致,属于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对于痢疾,重在预防,严格注意饮食卫生。要提高警惕,善于识别中毒性痢疾,给以及时的有效抢救措施,以防意外。针灸治疗痢疾有较好效果,尤其对急性菌痢,一个疗程(10天)的治愈率达92.4%,缓解病情较快,粪便镜检和细菌培养阴转率较高,可使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虽可明显改善症状,但疗程较长。
通治法 以行气导滞和疏通肠腑为主。首选足阳明经和任脉腧穴、募穴,其次是背腧穴和足三阴经腧穴,如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中脘、大肠俞或长强等,也可酌用脾俞、肾俞、命门、复溜、太溪或三阴交等,每次3~6穴,以毫针行泻法。亦可在神阙穴上施灸。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急性痢疾 包括以下三种:
(1) 湿热痢: 表现为脓血便,稠粘而臭,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伴恶寒,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热重于湿者,则大便赤多白少,口渴较甚;湿盛于热者,则大便白多赤少,口不甚渴。治宜行气导滞,清热利湿。选中脘、气海、天枢、中膂俞、足三里、上巨虚或内庭等,每次3~5穴。热重于湿者,可配合用合谷、曲池、大椎;湿胜于热者,可酌用阴陵泉和三阴交。一般施行毫针泻法,不用灸。
(2)噤口痢: 湿热痢患者,因胃气虚弱,湿热乘虚犯胃,导致恶心干呕,不思饮食,入食即吐,胸脘懊𢙐,下痢赤白粘稠,高热,神疲嗜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濡数。治宜清热解毒,和胃降逆。选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腧穴、俞募穴等,可在湿热痢针灸处方的基础上配合内关、脾俞和太白三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灸。对于噤口痢中胃气虚败,疫毒深重,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肢冷汗出气促的重症者,要进行急救处理,刺人中、内关,灸神阙、气海、百会,并配合有效的药物治疗。
(3)寒湿痢: 表现为粘液便或便中白多赤少,或为纯白粘冻并带有稀水糟粕,腹痛,里急后重,发热不甚,形寒,畏寒喜暖,胸脘痞闷,口粘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濡数。治宜行气导滞,温中化湿。选足阳明经和任脉腧穴、俞募穴,或足太阴经腧穴,如脾俞、大肠俞、中脘、气海、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和阴陵泉等,每次3~6穴。多用毫针行泻法,腰腹部穴重灸。
中毒性痢疾 为热毒内陷心营,可见神昏谵语,壮热,惊厥,甚至面色苍白,肢冷多汗,脉微欲绝,血压急剧下降。病情危重,变化亦快,必须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综合性抢救措施。针灸改善某些症状,效果较好。
(1) 壮热: 可针刺与刮法并用。首先用三棱针连刺大椎使之穴出血,然后将半个花椒壳叩敷针眼,以胶布固定。如热仍不降,尚可酌选大杼、间使、曲池、合谷、神门和内庭,用毫针刺行泻法,留针10~30分钟。刮法,用小磁盅或硬币蘸麻油或温盐水,从大椎到腰俞穴刮一道,从大杼到白环俞刮一道,从风池到肩井穴刮一道。每道可刮数次,以皮表呈现青紫色为度。四肢厥冷者可加刮尺泽和委中穴。
(2) 惊厥: 选印堂、百会、水沟、素髎、合谷、内关、太冲和涌泉等,每次3~5穴。用毫针刺行泻法,要求持续捻针,留针20~30分钟。如果效果欠佳,尚可酌加风府、天柱、大椎和身柱等穴。
(3) 呼吸衰竭: 选风池、大椎、身柱、水沟、承浆、合谷和少商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补法,要求间歇捻针。呼吸变为规律后,可每隔1~2小时再针,以巩固疗效。
(4)循环衰竭: 选十宣、水沟、素髎、百会、大椎、尺泽、曲池、委中、内关、合谷或太冲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补法,间歇捻针。如升血压效应欠佳时,可适当延长捻针时间。收缩压上升并稳定于10.7kPa(80毫米汞柱)以上达3个小时以后,方可出针。
(5) 尿潴留: 选气海、关元、膀胱俞、足三里和三交阴等穴,每次2~3穴。用毫针行泻法或平针手法,留针10~20分钟。
慢性痢疾 包括以下三种:
(1) 阴虚: 表现为脓血便粘稠且量少而难于排出,腹痛,午后低热,舌质红绛少苔,脉象细数。治宜养阴清肠。选俞募穴和足阳明、足三阴经腧穴,如脾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复溜、太溪或太冲等,每次3~6穴。多用毫针行先补后泻手法,一般不灸。
(2) 阳虚: 表现为粘液便清稀,或夹有暗红色,或大便滑泄脱肛,腹部隐痛,四肢不温,食少,舌淡苔白,脉无力。治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选百会、脾俞、肾俞、命门、中脘、章门、神阙、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或三阴交等,每次3~6穴。常用毫针行补法,并重用灸法。
(3)休息痢: 时发时止,病程迁延。发作时大便夹有脓血,偶有恶寒发热,里急后重,但较急性痢疾症状为轻,间歇期仍食少神疲,腰膝痠软无力。舌与脉均呈虚象。发作时,按急性痢疾处置;不发作时可按阳虚治疗,健脾温肾。灸命门、关元、气海、水分和足三里等穴。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急性痢疾一般选三焦俞、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等穴。高烧不退者,酌配曲池、合谷;恶心呕吐者,酌配中脘、内关;腹痛较剧者,酌配气海、三阴交。每次3~4穴,用电针仪通电20~30分钟。每日治疗1~2次,10次左右为一疗程。慢性痢疾,亦可用电针,选穴可参照前述阳虚和阴虚者,每次3~5穴,每次通电10~15分钟,保持中等度针感即可。初起治疗可每日1次,病情缓解后可隔日1次。
腧穴注射法 急性痢疾选天枢或大横、足三里、阴陵泉,每次2~4穴,每穴注射1ml维生素B1注射液,或0.5~1ml穿心莲注射液。为防止疼痛,也可在药液中适当加入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每日治疗一次,7次为一疗程。

☚ 疟疾针灸治法   霍乱针灸治法 ☛
000017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