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疮
婴儿头面部瘙痒、浸淫或起白屑的皮肤病,称为胎疮。见于《医宗金鉴》。又称奶腥疮、奶癣;皮损形态有干湿之异,故有干、湿之分。
由于母食辛燥,遗热于儿,或因喂乳不当,饮食失节,脾失健运,蕴湿生热,发为湿;或为脾虚失运, 血燥生风,肌肤失养,发为干。
❶湿: 多见于肥胖婴儿。多发于两颊,渐延及脸面、头皮、额间、眉际、耳项等处,重者可发于全身。如《医宗金鉴》谓:“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 初起时,皮肤潮红、丘疹、水疱、渗液、糜烂、结黄痂,有时浸淫成片。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治宜利湿清热,用导赤消风散加减,亦可选用犀角化毒丸或牛黄清热散。
❷干: 常见于瘦弱婴儿。初起皮肤潮红,继则出现成片小丘疹,搔痒略起白屑,但很少渗液。如《医宗金鉴》谓:“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此系干。”患儿常有消化不良,喂乳易吐,吐出不消化的奶块,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治宜健脾渗湿,选用参苓白术散、小儿化湿汤加减。
外治: 湿渗液多者,选用黄柏,马齿苋或生地榆等煎水溻渍(湿敷),渗液减少后,用五石膏加湿疹粉薄敷患处;干用润肌膏外搽。 此外,应加强护理,调节哺乳时间,避免喂食过饱。母忌食鱼腥、海味、鸡、鹅和辛辣等发物。同时,避免搔抓,不宜穿绒衫毛衣及盖被过暖。一般暂不作预防疫苗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