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北京城东南角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北京城东南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

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东南转角处的防御性建筑。位于今北京市建国门南侧,北京火车站东南12米高的方形土台上,高17米,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楼平面呈曲尺形,内侧有抱厦。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顶部转角十字相交处耸立一高1.3米的宝顶。楼的外侧两檐和四周墙上,设有144个箭窗(射箭和施放火器的射孔),呈内外八字形,分四排排列。楼内两侧各辟一可通往城墙的门,并铺三层楼板与箭窗相对应。此角楼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角楼,保存得十分完整,为研究我国古代防御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82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皇史宬   北京故宫 ☛
北京城东南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

位于北京火车站东南、建国门南侧。是明清两代为加强城垣的防卫,而在北京城的内城东南转角处修建的角楼。
角楼始建于1437年(明正统二年),两年后完工。它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沿城台外缘转角建起角楼。其平面为矩尺形,四面砖砌城墙,楼顶为重檐歇山式,两条大脊在转角处相交,灰筒瓦绿剪边。楼体外侧两檐间和四周墙上开有144个箭窗,为防御作战时的射孔,楼内两侧各开一门,可直通城墙顶上。角楼是防御功能很强的工事化建筑。
角楼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古观象台   正阳门 ☛
北京城东南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

在东城区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为了加强城垣的防护,于城四角敌台上均建箭楼一座,其名称应是城角箭楼,简称角楼。此处是惟一保存下来的北京城东南角的角楼。角楼之制,肇始也古,据《周礼·考工记》“官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云:“官隅、城隅谓角浮思也”。疏云:“浮思小楼也”。说明早在周代,于宫和城已有角楼的设置。现存角楼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因明城垣承元之旧,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宫殿,对城垣作了较大的改动。将城垣南墙南移,自今东西长安街一线展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一线,城垣虽作了改葺,但“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因而至正统元年 (1436年)复命修筑京师九门城楼,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这是明代北京城垣有角楼的明确记载,也是它的创始年代。此后角楼历代均有修缮。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高十二米,底边长三十九点四五米,上边长十五米,楼高十七米,通高二十九米。楼沿城台外缘转角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砖垣,重檐歇山顶,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脊饰兽头。楼体外侧向东、向南两阔面和向西、向北两侧面,均辟箭窗,亦称射孔。计上檐下一排,下檐下三排,阔面每排十四孔,侧面每排四孔,共一百四十四孔。楼体内侧随主楼各出抱厦,亦相连成转角房,辟门二,一西向、一北向。门上设直棂窗,楼内铺设楼板三层,整座楼建筑面积七百零一点三平方米。

☚ 德胜门箭楼   天安门 ☛
北京城东南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建国门南侧,火车站东南隅。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城防建筑。落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原建在凸出于城墙转角的位置,城墙已拆除,今存角楼及其砖石台基。通高29米,平面呈矩尺形,古建筑面积3076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转角处正脊相交,上饰宝顶。楼内有金柱二十根,内檐铺设楼板三层,有楼梯相通,内侧开有两门,原为通向城墙顶而设,外侧两檐间和四面墙体上设有箭窗射孔144个。明初修建北京城垣时,原在内城南面的东、西两隅各建有一座角楼,今仅存此座,是研究我国古代防御建筑的珍贵资料。

☚ 北京大学红楼   孙中山行馆 ☛

北京城东南角楼

今北京仅存的内城墙角楼。位于内城东南城墙转角处。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楼呈曲尺形,重檐歇山顶,四层,上有箭窗14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