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外力作用致肩关节囊破裂并使肱骨头移位,叫肩关节脱位。可因直接暴力作用于肩部或跌倒时一上肢支撑体重,力传导至肱骨头而引起。常见的有喙突下脱位、锁骨下脱位、盂下脱位等。临床可见有新鲜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陈旧性损伤性肩关节前脱位、习惯性肩关节脱位等。病人表现可因脱位情况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均有局部畸形。活动功能障碍、疼痛等。新鲜脱位可手法复位,保持功能位,然后逐渐行功能锻炼;陈旧性脱位,复位后需固定于功能位,数周后行功能锻炼。
较常见,绝大多数为间接暴力所致的前脱位,由直接暴力所致的后脱位极为罕见。前脱位表现为上臂轻度外展,肱骨头移位,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原关节盂处空虚,Dugas征阳性。有时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及腋神经损伤。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的类型及有无骨折。新鲜脱位可手法复位后固定3~4周,陈旧性脱位应行切开复位术。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仅次于肘关节。好发于20~50岁男性成年人。根据脱位不同情况可分:
肩关节前脱位 较常见,多为外伤性。根据脱位后肱骨头所在的部位,分为盂下脱位、喙突下脱位、锁骨下脱位、及罕见的胸腔内脱位。间接暴力较多见,病人向一侧跌倒,手掌着地,肱骨干呈高度外展外旋位,由手掌传达到肱骨头的外力冲破关节囊前壁,向前滑出至喙突下空隙部造成喙突下脱位。如外力继续作用,肱骨头可被推至锁骨下,较少见。极个别情况,暴力强大,肱骨头可冲破肋间进入胸腔形成胸腔内脱位,极罕见。另一种为杠杆作用的外力,当上肢过度外旋、过伸、外展、肱骨颈受到肩峰冲击成为杠杆的支点,使肱骨头向前下部滑脱,先为盂下脱位,后滑至肩前部成为喙突下脱位。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由肱骨头后部传来,致肱骨头向前脱位,但较少见。
损伤主要变化为关节囊撕裂及肱骨头移位,关节囊破裂多在关节盂的前下缘或下缘,有时也可有关节囊附着处撕裂,甚至关节盂唇或骨性盂缘一起撕裂,和肱骨头后外侧发生压缩性骨折。当关节囊靠近肱骨头撕脱由于肩袖、肩胛下肌腱及肱二头肌长腱与关节囊相连,这些肌腱有时可能与关节囊一齐撕脱或撕裂。肱二头肌腱长头因与关节囊密切相连,偶而可由结节间沟向外滑至肱骨头后侧,妨碍肱骨头复位。
肩关节前脱位可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腋神经或臂丛神经的内束有时被牵拉或被肱骨头压迫。血管损伤者较少见,还有合并冈上肌断裂及肱骨外科颈骨折者。根据有外伤史、外观呈方肩进行诊断。由于肱骨头脱离关节盂,原关节处成空隙,肩峰明显突出,杜格斯(Dugas)征阳性。摄X线片检查可确定诊断及判断有无合并骨折。
新鲜肩关节脱位,多采用手法复位,用局麻或乙醚麻醉。手法应温柔缓和防止粗暴,以免发生并发症。常用的整复手法甚多,如牵引推拿法: 病人仰卧,一助手用一宽大布带绕过胸背向健侧牵拉,另一助手用布带通过腋下套住患肢上臂向上向外牵引,术者用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向外旋转并向下牵引且内收。三人协同稳妥用力肱骨头即可整复。此法简便效果好,危险性小,为最常用的缓和方法。
❶Kocker法: 操作比较复杂,如手法重可合并肱骨上端骨折。病人仰卧或坐位,第一步: 术者一手握前臂使患侧肘关节屈曲90°,另一手握上臂远端使之轻度外展并牵引。第二步: 逐渐将上臂外旋。第三步: 逐渐将上臂内收并推向上方。第四步: 使上臂内旋,此时可听到肱骨头滑动复位的响声。
❷Hipocrate法: 此法既省人力又简单易行,效果较好。病人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腕部,将一足跟放于病人腋窝部(右侧脱位用右足,左侧脱位用左足),使在牵引过程中起到向外推动肱骨头的杠杆作用,双手沿上肢纵轴向下牵引,足跟向上蹬住腋部,同时旋转和内收上臂,肱骨头即可复位。
❸悬垂牵引法(Stimson法):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及有麻醉禁忌症者,比较安全。
复位后将上臂置于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90°功能位,用三角巾悬吊胸前2~3周。
对肩关节脱位病例,仅在伴有下列情况者可以考虑手术:
❶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有血管、神经症状者。
❷合并肱二头肌长腱向后滑脱阻碍手法复位者。
❸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经用手法不能整复者。
❹合并肩胛盂大块撕脱骨折。
❺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骨折块卡在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影响复位者。

悬垂牵引法
肩关节后脱位 极为少见。由直接暴力,打击肱骨头向后脱位,或因间接暴力使肱骨头强力过度内旋而向后脱位。
肩关节后脱位与前脱位相反,关节囊和盂缘是从关节盂后缘撕裂,有时伴有后缘骨折及肱骨头前内部压缩性骨折。肱骨头脱出位于肩胛盂后,停留在肩峰下或肩胛冈下。根据主要表现为喙突异常突出,肩前显示塌陷扁平,肩胛冈下部可摸到突出的肱骨头。摄X线片可明确诊断。治疗比较简单但维持复位困难。一般采用前脱位的牵引推拿法。但不同者应保持于外旋位固定,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上臂于外展、后伸和外旋位。三周后可练习主动活动。
肩关节上脱位 较罕见,肱骨头移位于肩峰前面复位比较容易,只用一手向下牵拉,一手拇指把肱骨头向下向后推即可。
陈旧性肩关节前及后脱位 陈旧性前脱位者,关节周围和关节腔内血肿机化,形成瘢痕组织,并与周围软组织广泛地粘连,肱骨头被纤维组织固定于脱位部位。关节囊、韧带及周围肌肉挛缩。脱位越久,移位的关节软骨面萎缩变化和退变愈明显,同时肱骨头及松质骨产生废用性萎缩。合并大结节撕脱骨折者,不但骨折畸形愈合并产生大量骨痂,引起关节周围骨化阻碍复位。根据具体情况、年龄、职业、创伤解剖及个人要求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原则是尽量手法复位,如获成功效果比手术复位为佳。勉强复位,有时可致骨折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故须严格选择病例掌握适应证及手法复位的技术。
❶闭合复位: 术前作尺骨鹰嘴突牵引,将肱骨头牵到关节盂附近,反复用手旋转摇动脱位的肱骨头,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肱骨头与肩胛盂间无骨性阻碍。复位时利用木棍为杠杆的支点,迫使肱骨头复位。操作用力适当、手法轻柔,动作缓慢,避免造成骨折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合并症。复位后摄X线片,术后处理同新鲜肩关节脱位。
❷切开复位: 虽易获成功但操作困难,且术后功能恢复差。因此需严格掌握指征。手法复位未成功者,或合并血管神经有压迫者,关节周围有明显骨痂,大结节骨折、骨折块卡在关节盂附近,以及合并肱骨颈骨折可考虑手术。
❸肩关节融合术: 切开复位时,如发现关节软骨面已严重破坏,需同时作关节融合术、蛙嘴式融合术及孟继懋关节融合术。以上各法术后用肩人字石膏固定在功能位置,直至骨愈合为止,约需4~6月。施行肩关节融合术的同时,将肩锁关节切除可加大术后关节功能的活动范围。
❹肱骨头切除术: 对高龄、不参加体力劳动者和畸形较大妨碍功能及压迫神经血管者,可考虑行肱骨头切除术。
❺功能锻炼法: 主要适用于年老体弱,脱位已久,局部不痛,无血管神经压迫症状者;或虽然老年,但功能尚可者。
❻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处理方法: 采取切开复位,术后处理同前,预后较前脱位为佳。

孟继懋关节融合术

蛙嘴式融合术
肩关节脱位伴大结节骨折 多因前脱位时肱骨大结节冲击关节盂前缘所致。仅因冈上肌突然收缩造成单纯大结节骨折少见。因直接外力作用于大结节处发生的骨折多为嵌入,移位不多。大结节部肿胀压疼,患肢外展外旋受限,内旋时痛加重骨折块大者可扪到。
治疗有两种情况:
❶因肱骨头向前脱位造成的骨折块较大,且有骨膜与肱骨头相连,一旦脱位整复,骨折块亦随之复位。术后处理与单纯脱位者相同。
❷如骨块太小或粉碎时,冈上肌的收缩可将骨折块与肱骨头撕脱分离,拉至肩峰下。先手法整复肩脱位后,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撕脱的骨折块。术后将患肢上臂放于内收、内旋位,肘屈曲90°,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固定2周后开始活动。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系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移位。又称肩胛骨出、肩胛上出臼、肩骨脱臼、肩胛骨髎脱、肩膊骨出臼、肩骱落下等,共有廿余种名称。历代医家对肩关节脱位的记载较多。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称为“肩胛骨出”,并提出用椅背复位法。《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云:“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归下; 身骨出臼归上。”将肩关节脱位分为盂下脱位和前上方脱位两种,并介绍了杵掌牵拽法和架梯复位法。《证治准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汇纂》、《伤科大成》等也提出了多种复位方法,并对其致伤原因、分类、症状、复位标志、固定、预防再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肩关节脱位主要与它的解剖特点有关,如肱骨头大,肩胛盂小而浅,约为肱骨头关节面的三分之一,而关节下方的肌肉少,关节囊松弛,加之此关节的运动幅度大、活动范围广,具有灵活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它是最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好发于20~50岁的男性。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习惯性脱位,其中以前脱位最多见。
(1) 肩关节前脱位: 可分为喙突下脱位、盂下脱位和锁骨下脱位,其中以喙突下脱位最多见。主要由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造成。直接暴力作用于肱骨头后部,使肱骨头向前脱位。间接暴力有两种,一种为传达暴力,跌倒时患侧手掌持撑地面,身体向一侧倾斜,上肢呈外旋外展位,当暴力传达到肱骨头,则冲破关节囊的前壁,使肱骨头向下脱,复因外力作用而向前滑出至喙突下空隙,成为喙突下脱位; 如暴力继续作用,肱骨头可被推至锁骨下部成为锁骨下脱位。另一种为杠杆作用力,是上肢过度高举、外旋、外展向下跌倒,肱骨颈受到肩峰冲击,成为杠杆的支点,使肱骨头向前下部滑脱,先呈盂下脱位,后可滑至肩前成为喙突下脱位。
(2) 肩关节后脱位: 甚少见。直接暴力从前往后打击肱骨头,肱骨头过度内旋时可冲击关节囊后壁、盂唇软骨和盂缘而滑入肩胛冈下。间接暴力可因手掌撑地,同时肱骨极度内旋,其传达外力可使肱骨头向后脱位。
伤后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唯扭于肋后而已。”《伤科补要·髃骨骱失》云:“其骱若脱,手不能举。”肩部失去正常圆形膨隆的外观,形成方肩。肩峰后空虚,可在喙突下、腋窝内或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肘部贴胸时,患手不能搭到健肩上。若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者,肩部肿胀明显,并有瘀斑及骨擦音。若合并神经损伤,可出现三角肌麻痹及肩后感觉迟钝; 合并腋下血管损伤时,除局部肿胀严重外,有循环障碍表现。拍摄X线照片有助于诊断。肩关节脱位的复位: 复位方法较多,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1) 椅背复位法 (蔺氏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载:“凡肩甲骨出,相度如何整,用椅当圈住胁,仍以软衣被盛簟,使一人捉定,两人拔伸,却坠下手腕,又着曲着手腕,绢片缚之。”
此法让患者坐在靠背椅上,将患肢放在椅背外,腋部紧贴椅背,用衣被垫于腋下,以避免损伤,然后一人扶住患者和椅背,医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拔伸牵引,再慢慢内收将患肢下垂,然后内旋,曲肘复位,用绷带固定。
(2) 拔伸足蹬法: 《普济方·折伤门》载:“令患人服乌头散麻之,仰卧地上。左肩脱落者,用左脚登定,右肩脱落者,右脚登。用软绢如拳大,抵于腋窝内,用人脚登定,拏病人手腕近肋,用力倒身扯拽,可再用手按其肩上,用力往下推之。如骨入臼,用软绢捲如拳大,垫于腋下。”
复位时令患者仰卧,医者坐于患侧,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并用足(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位用右足)抵于患侧腋下,手与足同时用力,沿患肢纵轴方向缓缓牵引,续而徐徐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
(3)杵撑牵拽及架梯复位法(危氏法):《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载:“肩胛上出臼,……须向舂杵一枚,小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或低,用物簟起,杵长则簟凳起,令一人把住手尾,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骨节已归窠矣,神效。若不用小凳,则两小梯相对,木棒穿从两梯股中过,放身从上坠下,骨节自然归臼矣。”
操作时用梯子一部,斜45°靠于墙上,令患者立于梯与墙壁之间,将患肢由齐肩的横木伸出梯外,在横木上垫以棉垫,医者立于梯外,用一足踏在最下的梯横木上,防梯子滑倒,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用力牵拉,同时令患者下蹲,即可复位。
(4) 拔伸托入法: 《伤科汇纂》引《陈氏秘传》载:“肩膊骨出臼,如左手出者,医者以右手叉病人左手,如右手出者,医者以左手叉病人右手,却以手撑推其腋,用手略带伸其手,如骨向上,以手托上。”
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肩外侧,以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四指插入腋窝 (左侧脱位,医者亦可右手握拳穿过其腋下,用手腕提托肱骨头; 右侧脱位,医者用左手腕提托),一助手立于健侧肩后,用两手环抱躯干,勿令摇动。另一助手一手握患侧肘部,一手握腕上部,外展外旋患肢,徐徐向前外下作拔伸牵引。与此同时,医者插入腋窝的手将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助手逐渐将患肢在内收、内旋位下继续拔伸,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复位即告完成。
(5) 肩掮法: 《伤科汇纂·髃骨》云:“不拘左右两肩、如臑骨脱后,臂敛前者少,如脱骨在前,手敛后者多。均令患人直立,倩旁人扶住,如脱骨在前手敛后不开者,医立患人肩后,蹲身将肩凑入患人腋下,医者又将患手拿住,徐徐立起身子,肩掮用力,患者身重下垂,患手又被医者两手往下按住,其势不小,则肩臑入臼合缝矣。偶有患手脱后敛前不开者,医立患人肩前,用肩往后凑入患腋,仍将患手揿住,立身掮起,则骨又入臼矣。”
对肩关节前脱位者,将医者的肩伸入患侧腋下,患肢置于医者胸前,医者两手握住患肢,立身弯腰将患者扛起,即可复位。
(6) 膝顶推拉法: 《伤科汇纂·髃骨》中云:“令患人安坐于凳上,医者侧立其旁,一足亦踏于凳上,以膝顶于胁肋之上,两手将患肩之臂膊擒住,往外拉之,以膝往里顶之,骤然用力,一拉一顶,则入臼矣。比之用肩头掮者,更为简捷矣.”
此法患者坐于凳上,医者与患者同一方向且立于患侧。以右侧脱位为例,医者右足立地,左足踏于患者的坐凳上,将患肢外展80°~90°,并以拦腰状绕过医者身后,医者以右手握其腕,紧贴医者右腰部,左手掌擒住患者右肩峰,左膝屈曲小于90°,膝部顶于患者腋窝,左膝顶,左手推,右手拉,并同时向右转身,徐徐用力,然后左膝抵住肱骨头部向上用力一顶,即可复位。
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标志: 在《伤科汇纂·髃骨》中云:“务折转试其手,上至脑后,下过胸前,反手于背,方是归原。”若已复位,可见肩关节畸形消失,患肘贴胸时,患手可搭到对侧肩部,肩关节自动活动无功能障碍。若肩关节的外形和体态已恢复正常,而关节活动仍有障碍者,应考虑有并发症的存在,应进一步检查,以便及时处理之。若合并肱骨干骨折时,先将脱位的关节复位后,再按肱骨干骨折处理。若合并喙突或肩峰骨折,骨折可随关节的复位而自行复位。若合并肱骨头或盂缘骨折时,多能障碍关节复位,如关节既能复位,其骨折一般随之复位,如未能完全恢复原位,多不影响关节活动。若关节不稳或影响关节功能,则考虑手术治疗。若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脱位复位后骨折块仍分离者,可在骨折块的位置放一纱布平垫,包扎固定,置患肩于外展90°位,约3~4周。
肩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方法: 在《伤科汇纂·髃骨》中云:“布带一条从患处绑至那边腋下缚住,又用一条从患处腋下绑至那边肩上,亦用棉絮一团实其腋下,方得稳固。”可参照此法进行固定。一般用胸壁绷带固定法,或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时间约2~3周。固定期间宜作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 早期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可选用舒筋活血汤、肢伤一方,外敷双柏散、活血散或消肿止痛膏。肿痛减轻后,宜舒筋活血、强筋壮骨,内服壮筋养血汤或补肾壮筋汤等。如年老体弱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等,外用骨科外洗一方、上肢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煎汤熏洗。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多发生于间接暴力。如跌倒时上肢处于过度外展、外旋位,手或肘部着地,外力经肱骨干传到肩关节,使肱骨头受到向前或向下方的冲击,就会造成关节囊损伤,肱骨头从前方向前下方脱出。脱位时可能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冈上肌破裂和腋白脉损伤等。但以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为最多见。
症状 肩部肿胀,疼痛较剧,肩关节活动功能极度障碍。检查时肩峰向外突出,肩峰下部外侧失去正常饱满而变平坦。在肩峰下方可摸到凹陷空虚,在腋下或肩关节的前下方可摸到隆突的肱骨头。上臂处于轻度外展位,呈弹性固定位,上臂伤侧比健侧长,伤肢肘部不能紧贴胸胁。
治疗 (1)整复: 伤员取仰卧位,术者对坐于患侧床沿,双手握住患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外展40~60°,一足踏地,另一足脱去鞋子,用足底蹬于其腋下(左肩脱位用左足,右肩脱位用右足),足蹬手拉,徐徐用力,拔伸牵引。然后,在拔伸的基础上,使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支撑肱骨头部,即可复位,可听到复位音或复位感。(2)固定: 术毕,检查确已复位,将上臂内收内旋,屈肘小于90°,贴于胸壁,用绷带包扎固定。或用布带悬吊前臂于胸前即可。固定时间5~7日。可选相应穴位进行按摩。去除固定后逐渐练习肩的各方向活动,直至恢复正常。伴骨折者,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系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移位。好发于20—50岁的男性,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习惯性脱位,其中以前脱位最多见。
❶肩关节前脱位:可分为喙突下脱位、盂下脱位和锁骨下脱位,其中以喙突下脱位最多见。主要由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造成。
❷肩关节后脱位:甚少见。直接暴力从前往后打击肱骨头,肱骨头过度内旋时可冲击关节囊后壁、盂唇软骨和盂缘而滑入肩胛冈下。间接暴力可因手掌撑地,同时肱骨极度内旋,其传达外力可使肱骨头向后脱位。
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较多,有以下几种。
(1)椅背复位法:患者坐在靠背椅上,将患肢放在椅背外,腋部紧贴椅背,用衣被垫于腋下,以避免损伤,然后一人扶住患者和椅背,医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拔伸牵引,再慢慢内收将患肢下垂,然后内旋,曲肘复位,用绷带固定。
(2)拔伸足蹬法:患者仰卧,医者坐于患侧,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并用足(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位用右足)抵于患侧腋下,手与足同时用力,沿患肢纵轴方向缓缓牵引,续而徐徐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
(3)杵撑牵拽及架梯复位法:操作时用梯子一部,斜45°靠于墙上,令患者立于梯与墙壁之间,将患肢由齐肩的横木伸出梯外,在横木上垫以棉垫,医者立于梯外,用一足踏在最下的梯横木上,防梯子滑倒,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用力牵拉,同时令患者下蹲,即可复位。
(4)拔伸托入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肩外侧,以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四指插入腋窝(左侧脱位,医者亦可右手握拳穿过其腋下,用手腕提托肱骨头;右侧脱位,医者用左手腕提托),一助手立于健侧肩后,用两手环抱躯干,勿令摇动。另一助手一手握患侧肘部,一手握腕上部,外展外旋患肢,徐徐向前外下作拔伸牵引。与此同时,医者插入腋窝的手法肱骨头向外上方钩托,助手逐渐将患肢在内收、内旋位下继续拔伸,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复位即告完成。
(5)肩掮法:对肩关节前脱位者,将医者的肩伸入患侧腋下,患肢置于医者胸前,医者两手握住患肢,立身弯腰将患者扛起,即可复位。
(6)膝顶推拉法:患者坐于凳上,医者与患者同一方向且立于患侧。以右侧脱位为例,医者右足立地,左足踏于患者的坐凳上,将患肢外展80°—90°,并以拦腰状绕过医者身后,医者以右手握其腕,紧贴医者右腰部,左手掌擒住患者右肩峰,左膝屈曲小于90°,膝部顶于患者腋窝,左膝顶,左手推,右手拉,并同时向右转身,徐徐用力,然后左膝抵住肱骨头部向上用力一顶,即可复位。
肩关节脱位复位后一般用胸壁绷带固定法,或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时间2—3星期。固定期间宜作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