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

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

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哀悼殉葬者的挽诗。

《毛诗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揭示了本诗的创作旨意和时代背景。而“哀三良,刺穆公”一说,也有着确凿的史实依据。据《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写得更具体,说秦穆公死时, “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由此可断定,本诗的写成是在秦穆公死年,即公元前621年,是首次以文艺形式真实反映我国古代残暴杀殉制的诗篇,因而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认识价值和社会积极意义。

全诗共三章,以重叠复沓的形式分挽子车三良。

首句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是起兴。 “交交”为黄雀鸣声;“棘”与下两章的“桑” “楚”,既是换韵所需,又是利用谐音使词义双关。 “棘”谐“急”,“桑”谐“丧”,“楚”指痛楚。黄雀悲鸣,急丧痛楚,为全诗渲染了哀伤气氛,与诗歌的哭悼主题、沉痛感情,在艺术上达到了和谐的一致。 “谁从穆公?”谁人要为穆公殉葬?这一句揭露性的问话,把秦穆公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正如朱熹所说:“愚按穆公于此,其罪不可逃矣。”(《诗集传》)这从葬的子车氏家三兄弟又都是怎样的人呢? “百夫之特”的“特”是匹、敌、抵得上的意思(下两章的“防”“御”同义),也就是说,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百人难敌的英才。从葬杀殉令人扼腕,而戕害艺超百人的国家栋梁,则更使人万分地痛惜愤慨。 “临其穴,惴惴其栗。”面对墓穴,血肉方刚的子车兄弟,不禁毛骨悚然、惊恐战慄。这二句诗刻画下了古代史上惨绝人寰的野蛮一幕。

诗歌的末四句,以悲愤的对天呼号和“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如可替赎,即使百个换一也甘愿的无可奈何的祈告作结,表示了对受害者的无限惋惜和深切同情。

通过对三良殉葬的歌哭,本诗揭露了暴君罪行和以人殉葬的野蛮,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中,进步的人本思想的掘起和发展。

《黄鸟》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黄鸟》

 交交黄鸟,黄雀咬咬叫声哀,


止于棘。酸枣树上停下来。


谁从穆公? 谁从穆公去殉葬?


子车奄息。子车奄息遭祸灾。


维此奄息,就是这个好奄息,


百夫之特。抵敌百人有才干。


临其穴,走近墓穴要活埋,


惴惴其慄。也自颤抖心悲哀。


彼苍者天,青苍苍的老天爷


,歼我良人! 杀我好人不应该!


如可赎兮,如可赎回他的命,


人百其身! 愿死百次替他挨!



交交黄鸟,黄雀咬咬声凄凉,


止于桑。飞来停在桑树上。


谁从穆公? 谁从穆公去殉葬?


子车仲行。子车仲行遭祸殃。


维此仲行,就是这个好仲行,


百夫之防。抵御百人有胆量。


临其穴,走向墓穴要活埋,


惴惴其慄。也自颤抖心悲凉。


彼苍者天,青苍苍的老天爷,


歼我良人! 杀我好人不应当!


如可赎兮,如可赎回他的命,


人百其身! 愿死百次替他偿!



交交黄鸟,黄雀咬咬声凄惶,止于楚(11)。


飞来落在荆树上。谁从穆公?


谁从穆公去殉葬?子车鍼虎。


子车鍼虎遭祸殃。维此鍼虎, 就是这个好鍼虎,


百夫之御(12)。抵挡百人有力量。


临其穴,走向墓穴要活埋,


惴惴其慄。也自颤抖心凄惶。


彼苍者天,青苍苍的老天爷,


歼我良人! 杀我好人不应当!


如可赎兮,如可赎回他的命,


人百其身! 愿死百次替他偿!



[注释] ①交交:通作“咬咬”,鸟鸣声。黄鸟:即黄雀。②棘:酸枣树。棘之言“急”,为双关语。③从:从死,即殉葬。穆公:姓嬴,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④子车奄息:人名。姓子车,名奄息。后之子车仲行、子车鍼(qian)虎同。 ⑤维:发语词。 ⑥特:匹敌。 ⑦良人:好人。⑧人百其身:犹说死一百次。一说,用一百人赎其一命。⑨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⑩防:抵挡。《郑笺》:“防,犹当也。言此一人当百夫。”(11)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为双关语。(12)御:抵御。



[赏析] 这是一首秦国人民痛悼“三良”的挽诗。它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残暴行为的无比憎恨,对被害者的深切哀悼和对人殉制度的强烈反对。


关于诗的背景及主题,古今学者的意见比较一致。所不同的是,《诗序》、《左传》、《史记》主被杀说。《诗序》曰:“《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左传·文公六年》记载:“(公元前621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史记·秦本纪》记载:“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车氏三子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又《史记·蒙恬列传》载蒙毅(恬弟)之对云:“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穆)。”据此所见,先秦皆谓“三良”被杀 。而三家说则谓秦穆公要人从死,穆公既死,三臣自杀以从;《史记·秦本纪》《正义》引应劭云:“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鍼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此鲁诗之说。《汉书·匡衡传》载衡之疏云:“臣窃考《国风》之诗……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此齐诗之说。曹植《三良诗》:“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此韩诗之说。《郑笺》亦曰:“三良……自杀以从死。”细考诗义,当以被杀说为是,朱熹《诗集传》说得更是明确:“临穴而惴慄,盖生而纳之扩中也。”生纳圹中,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活埋”,这是何等的残暴行为,否则,系自杀从死,秦人也就不会如此悲痛了。


全诗共三章。首章哀悼奄息。可分三层,首二句“交交黄鸟,止于棘”,以黄鸟悲鸣直叙其事,又有点“兴”的意思,是赋而兴的写法,“棘”之言“急”(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为谐音的双关语。(诗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紧急的、阴森而沉重的氛围,使人极有压抑之感。)接着点明是要将子车奄息这个人去殉葬穆公,用设问句来自问自答,主要突出奄息非同常人。这是第一层。中四句为第二层,先说奄息非比寻常,他是一位力敌百夫的杰出勇士;然而就是这样的勇士在他临近墓穴即将被活埋的时候,也不由得浑身颤抖起来。这就更加衬托出了人殉制的惨绝人寰和冷酷可怕! 末四句直接向老天呼告,为这样一个好人被害悲鸣不平,发出充满怒火的控诉,并向苍天哀号,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生命,就是为之身死百次也是心甘情愿的!这就不但写出了对受害者奄息的深切同情,而且也写出了人殉制度的罪恶,表达出人民那种呼天抢地、欲告无门、欲救不能的绝望的悲慨心情,读来激越凄楚,哀婉动人,震撼心灵。二章哀悼仲行,三章哀悼鍼虎,诗的结构与首章完全一样,只是变换了几个字,是叠章体写法。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通过典型事例,控诉了残酷的人殉制度,抨击了秦统治者的暴虐行为,具有很强的暴露性。另外,双关语和呼告、反衬等手法的运用也更加深了诗的悲怆气氛,对于表现这种特定的主题,有很大的作用。

诗经《黄鸟》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黄鸟》


秦穆公死,以人为殉。这首诗,暴露殉葬的残酷,哀悼好人的惨死。
交交黄鸟,(一) 飞来飞去的小黄鸟,
止于棘。落在那枣树上。
谁从穆公? (二) 谁陪着穆公去下葬?
子车奄息。(三) 子车家奄息遭了殃。
维此奄息,这个奄息呀,
百夫之特! (四) 一人能抵百人强!
临其穴,走近了那墓穴,
惴惴其栗。(五) 怕呀怕得直哆嗦。
彼苍者天,老天爷呀老天爷,
歼我良人。(六) 杀害我们好人哩。
如可赎兮! (七) 假若能够赎回呀!
人百其身。用百个人儿代替他。

交交黄鸟,飞来飞去的小黄鸟,
止于桑。落在那桑树上。
谁从穆公? 谁陪着穆公去下葬?
子车仲行。子车家仲行遭了殃。
维此仲行,这个仲行呀,
百夫之防! (八) 一人能把百人当!
临其穴,走近了那墓穴,
惴惴其栗。怕呀怕呀直哆嗦。
彼苍者天,老天爷呀老天爷,
歼我良人。杀害我们好人哩。
如可赎兮! 假若能够赎回呀!
人百其身。用百个人儿代替他。

交交黄鸟,飞来飞去的小黄鸟,
止于楚。落在那荆树上。
谁从穆公? 谁陪着穆公去下葬?
子车鍼虎。子车家鍼虎遭了殃。
维此鍼虎,这个鍼虎呀,
百夫之御! (九) 一比百呀比得上!
临其穴,走近了那墓穴,
惴惴其栗。怕呀怕呀直哆嗦。
彼苍者天,老天爷呀老天爷,
歼我良人。杀害我们好人哩。
如可赎兮! 假若能够赎回呀!
人百其身。用百个人儿代替他。


注释
(一)严粲:“李氏曰:‘交交,飞而往来之貌。’”
(二)朱熹:“从穆公,从死也。”
王应麟:“《括地志》秦穆公冢在岐州雍县东南二里,三良冢在雍县一里故城内。”
(三)毛亨:“子车,氏。奄息,名。”
(四)郑玄:“百夫之中,最雄俊也。”
(五)朱熹:“惴惴,惧貌。”
(六)毛亨:“歼,尽。良,善也。”
(七)朱熹:“若可贸以他人,则人皆愿百其身以易之矣。”
(八)朱熹:“防,当也。言一人可以当百夫也。”
(九)朱熹:“御,犹当也。”

注 音
惴zhui坠 鍼qian箝

《黄鸟》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黄鸟》

 黄鸟黄鸟,黄鸟呀黄鸟,


无集于榖,莫聚榖树上,


无啄我粟。粟米莫啄光。


此邦之人,这地方的人,


不我肯穀。不肯把我养。


言旋言归,归去呀归去,


复我邦族。回到我的家乡。



黄鸟黄鸟,黄鸟呀黄鸟,


无集于桑,莫聚桑树上,


无啄我粱。黄粱莫啄光。


此邦之人,这地方的人,


不可与明。信义没法讲。


言旋言归,归去呀归去,


复我诸兄。回到我哥哥的身旁。



黄鸟黄鸟,黄鸟呀黄鸟,


无集于栩,莫聚柞树上,


无啄我黍。黍米莫啄光。


此邦之人,这地方的人,


不可与处。相处不能长。


言旋言归,归去呀归云,


复我诸父。回到我长辈的身旁。



[注释] ①穀:养。②言:语辞。旋:回。③明:盟,信。④复:


反。



[赏析] 诗借黄鸟而起兴,也以黄鸟而命题,实为游子还乡的诗篇。诗为《小雅》中之一篇,我们从《小雅》所反映的现实来看,多为宣、幽王时之作品。此篇当为幽王时宗周覆灭,人民流离失所,但异乡又不可久居,因以诗而抒怀。


诗共 三章,全为重调。每章仅换了几个字,却一层深入一层,咏叹极深。首章以黄鸟之莫聚榖树、莫啄粟米而起兴,也暗含此意。喻流人之浪迹他乡、受歧视之可悲,不如赶快回乡。二章以黄鸟莫聚桑树、莫啄黄粱,以兴而比,喻流人之居异地而受骗,不如回到兄长身旁,得到爱护。三章以黄鸟莫聚柞树、莫啄黍米,比兴兼备,以喻流人之不能长久居外,急于回乡、回到长辈的身旁,得到庇护。诗,极言他乡之不可久留,故乡亲人之可恋。实饱经忧患而发出的愤懑之言。


这一诗篇,我们如果结合《硕鼠》诗来看,《硕鼠》是因为“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而要“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在那统治者贪残的情况下,而要另谋出路。其实,我们再看《黄鸟》,就觉得虽然两诗描写的角度不一,但所反映的下层人民身遭重重苦难的社会现实则是类似的。在那样的环境中,尤其是乱世,对于百姓来说,又哪能觅得到什么乐土呢? 诗篇的现实性很强,而历史意义也是很深远的。

诗经《黄鸟》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黄鸟》


流浪异地,备尝艰辛,对黄鸟而抒发怀乡之情。
黄鸟黄鸟,黄鸟呀黄鸟,
无集于榖,莫聚榖树上,
无啄我粟。粟米莫啄光。
此邦之人,这地方的人,
不我肯榖。(一) 不肯把我养。
言旋言归,(二) 归去呀归去,
复我邦族。(三) 回到我的家乡。

黄鸟黄鸟,黄鸟呀黄鸟,
无集于桑,莫聚桑树上,
无啄我梁。黄粱莫啄光。
此邦之人,这地方的人,
不可与明。(四) 信义没法讲。
言旋言归,归去呀归去,
复我诸兄。(五) 回到我哥哥的身旁。

黄鸟黄鸟,黄鸟呀黄鸟,
无集于栩,莫聚栎树上,
无啄我黍。黍米莫啄光。
此邦之人,这地方的人,
不可与处。相处不能长。
言旋言归,归去呀归去,
复我诸父。回到我长辈的身旁。


注 释
(一)马瑞辰:“按《广雅》:‘榖,养也。’《小弁》诗:‘民莫不榖。’《甫田》诗:‘以榖我士女。’《笺》并云:‘榖,养也。’此诗,榖亦当训养。”
(二)严粲:“言,辞也。”
朱熹:“旋,回。”
(三)孔颖达:“复反我邦国宗族矣。”
(四)郑玄:“明当为盟。盟,信也。”
(五)孔颖达:“复反我宗族之兄家也。”

注 音
榖gu谷 啄zhuo浊 栩xu许

《黄鸟》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 四书五经名篇 - 可可诗词网

《黄鸟》

(一)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二)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三)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交交:黄鸟鸣声。黄鸟:鸟名,黄莺,一说是黄雀。 棘:枣树。 从:从死。穆公:秦穆公(?—前621年),即嬴任好。春秋时秦国国君,前659—前621年在位。 子车奄息:姓子车,名奄息,秦国杰出人物,从葬穆公。以下子车仲行、子车鍼(qián)虎皆其兄弟。 特:杰出。 穴:墓穴。 惴惴(zhuì):恐惧的样子。慄:发抖。 良人:善人。 人百:一百人。其身:子车奄息的身体、生命。 桑:落叶乔木。我国有白桑、鸡桑、华桑等九种。 防:抵挡。百夫之防,一可敌百的勇士。 楚:荆条。 御:抵挡。

〔鉴赏〕 《黄鸟》取自《秦风》,是秦国百姓控诉残忍的殉葬制、悼念惨死的秦国壮士子车三兄弟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句,分别叙述其中一人的殉葬过程,表达百姓对统治者的残暴罪行的无比愤慨的情感。每章先描绘殉葬者生前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他们为国家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这就表明三壮士实为国家之干城,民族之精英,连这样的豪杰之士也要他们陪葬,足见统治者伤天害理,丧尽天良。“临其穴,惴惴其慄”一句揭露了活埋的事实,如实地写出了子车氏兄弟面临死亡的战栗恐惧之态,景象惨不忍睹,由此更加显示了殉葬的惨无人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是百姓在悲痛至极的状态下的呼天抢地,他们无比绝望,怨恨的情绪达到顶点,以至于什么都不顾了,愤怒地声讨天的不公。“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二句说明三壮士在秦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广泛的尊敬,以至于百姓愿以一百个人来赎其一条性命。这就告诉人们秦王以子车三兄弟陪葬是无视舆情,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与天下人的良知为敌。读《黄鸟》就好像来到了殉人的现场,看到惨绝人寰的杀人活埋的景象、殉葬者吓得浑身颤抖的样子,听到现场恸哭、呼救、哀号的声音。全诗声声泪,字字血,深深地震撼着读者和听众的心灵。司马迁在《秦本纪》中特意记录了这首诗,就是此诗在历史上掀起巨大情感波瀾、影响深广的表现。

《黄鸟》显示了中国古人人权意识的觉醒,是他们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的激昂之声的实录。人权思想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对于其生存的权利和人身自由的意识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生的权利不可剥夺,到当代的人权观念,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渐进过程。

殉葬恶俗始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十分盛行。这种制度的蔓延是同奴隶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联系的。在他们看来,在这个宇宙中有生活于其中的人世,还有神灵的世界。人、动物死后其不灭的灵魂就进入那个世界。奴隶主认为自己死亡之后和早已死亡的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仍需吃、喝、住、行、用、玩,仍需有人侍奉。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得悉原始社会后期,以人为殉的葬俗在相当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中已十分显著。至商代中期,大型墓都有大批殉葬人,多者在百人以上;中型墓则有殉葬人数人至二三十人。殷周鼎革,小邦周替代大邑商,周统治集团在继承商代文化的基础上,成为统治天下的天子。由于奴隶和下层平民在王朝兴亡中的作用,周统治集团产生了民本意识,他们舍弃商代“残民事神”的意识与行为,敬鬼神而远之,表现在殉葬上很少有以人为葬的意识与行为。这在考古发掘中得到了证实。

古代中国在地域上已是泱泱大国。幅员广大的周代,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制度上的不一。秦国所在地区,长时期经济文化落后,在商鞅变法前发展迟缓。秦国实行殉人制度,陕西户县出土的春秋早期秦贵族五鼎墓有殉人。这与文献记载可相互参证。《史记·秦本纪》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死者六十六人。”穆公死后,康公强迫子车氏兄弟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激起秦国人民的抗议和批判。《左传》作者记其事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少数杰出之士的殉葬促进了社会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对野蛮的殉葬制度开始怀疑、不满、抨击和否定。三良死后,《黄鸟》诗遍传秦国上下,加速了殉葬制度的废除。


《黄鸟》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黄鸟》

 诗歌。《诗经·国风·秦风》的第六首。这是一首谴责奴隶制社会殉葬制度的诗。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他的儿子康公遵照他的遗嘱以177人殉葬,其中有子车氏奄息、仲行、鍼虎三兄弟。秦国人唱出了这首诗以表示对殉葬者的哀悼和对暴君秦穆公的痛恨之情。诗中指出子车氏三人都是武艺高强的英雄,然而被殉葬了,使人们感到恐惧和战栗,人们愿意以百条性命来赎回他们。诗的格调激越凄婉,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对殉葬制度的满腔怒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