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系由外力而引起的一种较常见的外科疾病。临床表现:肘关节处肿胀、疼痛、肘略屈、鹰嘴向后凸出、关节活动丧失。X线拍片可确诊。本病多可手法复位,然后固定于功能位,后期行功能练习。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儿童常见,常发生于11~15岁男孩。绝大多数为后脱位,前脱位极少见。 儿童冠状突较小,暴力沿前臂向上传导,冠状突极易自滑车部滑向后方造成后脱位。 鹰嘴突明显后凸,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关节固定于半屈位,前臂旋向前方。局部肿胀,肱骨内、外髁和鹰咀突关系改变,不能形成等腰三角形。因鹰嘴向后凸出,前臂缩短,X线片可确诊。 新鲜脱位以闭合复位为主,可于麻醉下将前臂沿纵轴牵引,然后屈肘,以石膏托固定,10~14天后去托练习活动。功能锻炼作肘部主动性伸、屈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切勿强力推拿,以免产生骨化性肌炎及关节强直。若骨块嵌入关节内妨碍复位或为陈旧性脱位时应切开复位。 ☚ 肩锁关节脱位 桡骨头半脱位 ☛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在全身各关节脱位中为多见。《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称“手臂出臼”,《普济方·折伤门》称“手㬹骨出”,《伤科补要·曲䐐骨》称“曲䐐骱出”,亦有称“肘骨出臼”,“臂骱落下”等。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按脱位的方向分为后脱位、前脱位、肘关节(尺、桡骨)分离脱位,以后脱位多见。 肘关节后脱位 多由传达暴力或杠杆作用所造成。跌仆时手掌着地,上肢处于外展过伸位,尺骨鹰嘴突尖端冲撞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一种杠杆作用,迫使肱骨下端冲破前方的关节囊而脱出尺骨半月切迹,形成肘关节后脱位。若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时,可出现侧脱位。有少数可合并喙突骨折、肱骨内上髁骨折、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等。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伸屈功能障碍,出现侧方活动,肘关节被固定于45°~60°左右的半伸半屈位,肘窝前饱满,可摸到肱骨下端,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呈靴状畸形,肘后三点骨突标志的关系发生改变。 肘关节后脱位可采用手法复位,一般不需麻醉,亦可选用臂丛麻醉或血肿内麻醉。复位前要了解骨端的移位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手法: (1) 拔伸屈肘法:《伤科补要·曲䐐骱》云:“其骱若出,一手捏住骱头,一手拿其脉窝,先令直拔下,骱内有声响,将手曲转,搭着肩头,肘骨合缝,其骱上矣。”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身后,双手握患侧上臂,医者双手握患侧腕部,置前臂于旋后位,两人作相对拔伸,然后医者一手握腕部继续保持牵引,另一手拇指抵住肱骨下端向后推按,其余四指抵住鹰嘴向前端提,并慢慢将肘关节屈曲。或用卧位,患肘半屈位上臂靠床面,医者一手按压肱骨下段,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顺势拔伸,有入臼声后屈曲肘关节,有入臼声即是复位。 (2) 膝顶拔伸法: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前面,一手握住患侧上臂,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同时以一足踏于椅面上,以膝顶在患肢肘窝内,沿前臂纵轴方向用力牵引,并逐渐屈肘,即可复位。 (3) 足踏复位法: 患者仰卧床上,患肩外展90°,屈肘90°,医者立于患侧床上,面向患者头部,用两手握患肢腕部准备向上拔伸,用一足跟踏在肘前的肱骨下端准备向下蹬,手提足蹬同时用力,即可复位。对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喙突骨折者,关节复位后多数可同时复位,若复位后骨块不稳,可屈肘90°,肘前加垫固定。如并发有向外侧脱位引起肱骨内上髁骨折、骨块又被夹在关节之间者,应先将骨块由关节间隙中拉出,然后复位。具体整复方法参见“肱骨内上髁骨折”条。复位后屈肘90°固定,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胸前2~3周。去除固定后应积极进行肘关节的功能锻炼,以自动为主,被动为辅,避免被动的强行伸屈,否则可导致外伤性骨化性肌炎而引起肘关节强直。 药物治疗,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可用舒筋活血汤等,外敷消肿散、双柏散或消肿止痛膏。三周停药。如后期肿胀不消,功能障碍,治宜补养气血,可内服八珍汤或补中益气汤,外用海桐皮汤、上肢损伤洗方或骨科外洗二方煎汤熏洗。 肘关节前脱位 较少见,多与尺骨鹰嘴突骨折同时发生。跌仆时可因前臂沿上臂纵轴旋转而发生,或者跌仆时肘后着地,先造成尺骨鹰嘴突骨折,如外力继续作用于尺骨近端后方,可将尺、桡骨上端推向肘关节前方。伤后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肘关节过伸,屈曲受限,周径变粗,肘前隆起,可触到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在肘后可触及肱骨下端。并发鹰嘴突骨折时,在肘后可摸到游离骨折块。有时可并发尺神经损伤。 复位时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一助手握患肢腕部,顺势拔伸牵引,有时在牵引中即可复位,如不能复位,医者用两手拇指由肘前顶在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向下向后推之,余指由肘后托住肱骨下端向上向前提之,即可复位。无骨折者,复位后屈肘90°,用三角巾托起前臂悬吊于胸前。如并发鹰嘴突骨折时,先将肘关节固定于伸直或屈曲20°位,在鹰嘴突上方加垫固定之,三周可逐渐屈肘至90°固定,再两周可解除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同肘关节后脱位。 肘关节尺、桡骨分离脱位 系指肱骨下端处于尺、桡骨之间,使二骨向前后或向内外分离,肱尺、肱桡、尺桡上关节同时脱位。临床上很少见。这是一种严重损伤,不独是肘部三个关节同时脱位,而且有关节囊撕裂、骨间膜、环状韧带等广泛的筋肉损伤。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肘关节处于过伸旋前位,由于尺骨鹰嘴突与鹰嘴窝相撞,成为有力的杠杆支点,迫使尺骨半月切迹离开肱骨滑车向肘后脱出,尺骨向后脱出后,撕破环状韧带、尺桡上关节韧带、关节囊和前臂的骨间膜,因而肱桡关节失去稳定,如肘关节继续处于过伸位,则可引起桡骨在肱骨前方、尺骨在后方脱出,形成前后型脱位。若外力使前臂旋后时,则变尺、桡骨在肱骨的内外侧,形成内外型脱位。脱位后肘关节严重肿胀,周径变粗,患肢缩短,肘关节处于僵直状,屈伸功能丧失,并可并发尺、桡神经损伤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对前后型脱位,整复时应使前臂在旋后位牵引,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再用整复肘关节后脱位的手法整复肱尺关节; 对内外型脱位,整复时,要充分牵引,同时用挤压手法使桡、尺骨复位。复位后,一手握肘关节勿令再脱,一手握腕部被动的伸屈、旋转肘关节数次,以理顺筋络。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位,时间约3周。功能锻炼及药物治疗同肘关节后脱位。 ☚ 胸锁关节脱位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在全身各关节脱位中为多见。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按脱位的方向分为后脱位、前脱位、肘关节(尺、桡骨)分离脱位,以后脱位多见。 (1)肘关节后脱位:多由传达暴力或杠杆所造成。跌仆时手掌着地,上肢处于外展过伸位,尺骨鹰嘴突尖端冲撞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一种杠杆作用,迫使肱骨下端冲破前方的关节囊而脱出尺骨半月切迹,形成肘关节后脱位。伤后局部疼痛、肿胀、伸屈功能障碍,出现侧方活动,肘关节被固定于45°—60°左右的半伸半屈位,肘窝前饱满,可摸到肱骨下端、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呈靴状畸形,肘后三点骨突标志的关系发生改变。 肘关节后脱位可采用手法复位,复位前要了解骨端的移位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手法: ❶拔伸屈肘法:患者取坐位,助手立于患者身后,双手握患侧上臂,医者双手握患侧腕部,置前臂于旋后位,两人作相对拔伸,然后医者一手握腕部继续保持牵引,另一手拇指抵住肱骨,下端向后推按,其余四指抵住鹰嘴向前端提,并慢慢将肘关节屈曲。 ❷膝顶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前面,一手握住患侧上臂,另一手握住患侧腕部,同时以一足踏于椅面上,以膝顶在患肢肘窝内,沿前臂纵轴方向用力牵引,并逐渐屈肘,即可复位。 ❸足踏复位法:患者仰卧床上,患肩外展90°,屈肘90°,医者立于患侧床上,面向患者头部,用两手握患肢腕部准备向上拔伸,用一足跟踏在肘前的肱骨下端准备向下蹬,手提足蹬同时用力,即可复位。复位后屈肘90°固定,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胸前2—3星期。去除固定后应积极进行肘关节的功能锻炼,以自动为主,被动为辅,避免被动的强行伸屈,否则可导致外伤性骨化性肌炎而引起肘关节强直。 (2)肘关节前脱位:较少见,多与尺骨鹰嘴突骨折同时发生。跌仆时可因前臂沿上臂纵轴旋转而发生,或者跌仆时肘后着地,先造成尺骨鹰嘴突骨折,如外力继续作用于尺骨近端后方,可将尺、桡骨上端推向肘关节前方。伤后肘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肘关节过伸,屈曲受限,周径变粗,肘前隆起,可触到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在肘后可触及肱骨下端。并发鹰嘴突骨折时,在肘后可摸到游离骨折块。有时可并发尺神经损伤。 复位时患者仰卧位,肩外展90°,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一助手握患肢腕部,顺势拔伸牵引,有时在牵引中即可复位。无骨折者,复位后屈肘90°,用三角巾托起前臂悬吊于胸前。如并发鹰嘴突骨折时,先将肘关节固定于伸直或屈曲20°位,在鹰嘴突上方加垫固定之,三星期可逐渐屈肘至90°固定,再两星期可解除固定,功能锻炼。 (3)肘关节尺、桡骨分离脱位:是指肱骨下端处于尺、桡骨之间,使二骨向前后或向内外分离,肱尺、肱桡、尺桡上关节同时脱位。临床上很少见。这是一种严重损伤,不独是肘部3个关节同时脱位,而且有关节囊撕裂、骨间膜、环状韧带等广泛的筋肉损伤。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肘关节处于过伸旋前位,由于尺骨鹰嘴突与鹰嘴窝相撞,成为有力的杠杆支点,迫使尺骨半月切迹离开肱骨滑车向肘后脱出,尺骨向后脱出后,撕破环状韧带、尺桡上关节韧带、关节囊和前臂的骨间膜,因而肱桡关节失去稳定,如肘关节继续处于过伸位,则可引起桡骨在肱骨前方、尺骨在后方脱出,形成前后型脱位。对前后型脱位,整复时应使前臂在旋后位牵引,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再用整复肘关节后脱位的手法整复肱尺关节;对内外型脱位,整复时,要充分牵引,同时用挤压手法使桡、尺骨复位。复位后,一手握肘关节勿令再脱,一手握腕部被动的伸屈、旋转肘关节数次,以理顺筋络。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位,时间约3星期。 ☚ 胸锁关节脱位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 ☛ 00024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