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胃炎
肉芽肿性胃炎系指胃壁炎症性浸润伴有肉芽肿形成。本病可从病因上分为:
❶感染性肉芽肿,如胃结核、胃血吸虫病及胃梅毒等;
❷异物性肉芽肿,如由淀粉、滑石粉、手术缝线及钡盐等所致;
❸原因不明肉芽肿,如胃Crohn病、胃结节病、胃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和孤立性肉芽肿性胃炎。各种胃肉芽肿病的性质差异很大,各有诊断上的特点,但也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如餐后上腹疼痛、呕吐及幽门梗阻等,亦可有出血和贫血。有时无胃部症状而有胃外器官受累的表现。胃液中胃酸减少或缺乏。胃肠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溃疡或酷似胃癌的征象、幽门梗阻及胃窦缩窄等。诊断有赖胃镜及胃活组织检查,必要时依靠病原体分离或胃外肉芽肿病理检查可获确诊。
(1) 胃Crohn病:Crohn病主要累及肠道,涉及胃者少见。胃Crohn病男女发病率为2:1,年龄多在30岁以下。患者胃部症状可不明显,且多为肠道病变的症状所掩盖,常表现为脂肪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低脂血症、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等。胃肠X线钡餐检查常见胃远端受累,胃壁僵硬变形,胃运动减弱,排空延迟,幽门狭窄和溃疡形成。约2/3并发幽门梗阻,十二指肠也常同时受累。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呈铺路石样外观。可试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如病变严重或对症治疗无效,可作胃部分或全胃切除术。
(2) 胃结节病:本病累及胃肠道者少见,在全身性结节病常可经胃镜活组织检查发现无症状的胃肉芽肿。有人报道无症状胃结节病患者,虽胃镜及胃肠钡餐检查正常,但活组织检查仍能发现胃粘膜受累。胃结节病的诊断不能只靠胃粘膜组织学检查发现肉芽肿病变,还必须找出结节病在体内其他部位的临床和组织学证据。一般采用内科治疗,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有一些疗效;如疑为恶性肿瘤或有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应进行手术治疗。
(3) 胃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 本病和嗜酸粒细胞性胃炎的区别在于本病病灶多局限于胃窦部,并呈息肉样或结节状,常由于溃疡形成或幽门梗阻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周围血多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组织学检查所见的浸润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手术切除效果甚好。
(4)孤立性肉芽肿性胃炎: 本病是单独发生于胃本身的肉芽肿性病变。发病年龄多超过40岁,而胃Crohn病和胃结节病患者一般年龄较轻。病理检查有胃粘膜浸润和粘膜下层纤维性变,胃壁明显增厚,胃皱襞扁平,粘膜呈铺路石样。组织学检查可见肉芽肿分布于整个胃壁,主要在粘膜和粘膜下层,在一些病例可见包涵体,局部淋巴结也有肉芽肿病变。临床表现与其他肉芽肿病相似,多有中上腹疼痛、梗阻性呕吐及体重减轻,约1/3患者可并发出血。有胃酸减低或缺酸。胃镜检查常见胃萎缩,约在1/3患者见到溃疡。胃肠X线钡餐检查发现病变多累及胃窦及幽门前区,易被误诊为胃窦癌。手术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