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老年人赡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老年人赡养向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和生活照料。中国老年人目前有1亿人,其中8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中国老年人绝大部分以家庭养老为主,只有很小一部分孤老和不能自理的老人,生活在由政府和社会兴办的福利机构之中。据1987年人口抽查表明,中国公民养老的经济来源有三种: (1) 靠退休金或工资收入养老。这类人城市占62. 8%,农村占26. 2%。(2) 依靠子女或配偶收入养老。这类人农村占73. 2%,城市占35. 7%。(3) 靠国家和集体的社会救济养老。这类比重甚微,不到人口的3%。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原来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养老保险体制已不能适应,过去农民养老靠劳动工分和集体补贴,现在主要靠家庭和个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建立健全政府、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国农村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是九十年代刚刚起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关怀下,于1991年在山东省烟台市率先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市,全市有8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了养老保险。这是一种储蓄积累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内容: 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家庭养老相结合,自助与互济相结合,个人投保储蓄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国家政策扶持。截止1992年底,这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在中国农村1000多个县开展起来,其中有600多个县已开始启动运转,60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共收缴养老保险金7亿多元。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在农村还提倡和推广了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使赡养双方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老年人赡养问题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农村还建立了养老基金和养老基地结合办法。养老基金来源,主要是集体积累,乡镇企业资助,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养老基地一般由乡政府划拨土地、山林鱼塘、果木、畜禽养殖场等,由老年协会或老年人管理。收入用于老年人参加劳动和管理的报酬及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福利事业、医疗补助和困难救济等。中国城镇老年人大多数属于离退休职工或是职工配偶,有固定的经济收入。1969年职工退休费改由各企业自行负担后,许多企业不堪重负。1984年到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了企业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办法,开始建立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养老储蓄三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但这种制度目前覆盖面还小,办法单一,资金渠道狭窄,还有一部分集体企业未参加。中国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目前仍实行养老金现收现付的办法,没有扣除养老费用的积累部分,全部由国家统包,财政负担随着退休干部每年以几十万的人数增加,而越来越加重。随着中国劳动市场日趋活跃的趋势,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间的人员流动会更加频繁,企业先行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势必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尽快建立起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相通,才能保证人员流动时养老金的筹集和发放的连续性。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建立国家公务员退休制度和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前者包括法定退休与自愿退休相结合的退休条件; 比较合理并有调节机制的退休养老待遇;逐步向社会化过渡的管理办法等等。后者包括按经济发展情况统筹安排养老基金,本着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兼顾财政和个人的承受能力,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的退休金筹集、管理、给付的办法。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养老金社会化管理因素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内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