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序曲
交响序曲。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80年作。1812年是俄罗斯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英勇斗争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年代。作者选用了这一内容为题材,歌颂了俄罗斯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辉煌胜利。乐曲用奏鸣曲式写成。前奏较长,包括3个段落:
❶中、大提琴缓慢地奏出一支宽广、庄严的“众赞歌主题”,描写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定气质与和平生活。
❷乐器增多,音响增强,节奏紧凑,弦乐奏出连续16分音符的3连音和震音,音乐出现了不安、紧张和惊慌气氛,并不断增强,描写了战火迅速蔓延、战争迫近以及人民的激愤情绪和祖国的庄严号召。
❸小军鼓奏出急速行进似的节奏上,管弦乐奏出了带有号召性的旋律,象征着战士的雄姿和英勇出征形象的“出征的主题”。乐曲的第一部分是呈示部,由3个不同形象的主题组成:如旋风一般、具有鲜明的强音与切分音所形成的第一主题,运用复调中模仿的手法,渲染了此起彼伏的气氛,描写了战斗及战争场面。在这段音乐中,还可听到刀剑的碰击声和骑兵的马蹄声。战斗的高潮中出现了用《马赛曲》片段代表法军侵略军形象的旋律,浩浩荡荡,气势汹汹。第二主题是一个优美、开朗具有俄罗斯风格的主题,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战斗着的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情。第三主题是一个具有俄罗斯民间舞曲特点、轻快而幽默的主题,表现了战士们的自信和乐观的精神。中间部为展开部,这里采用了第一主题的片段,仍用模仿的手法,进一步描绘了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这一段之后紧接再现部。乐曲的结尾较长,从再现部到结尾,有一个过渡,用了表现法军形象的《马赛曲》主题片段,逐渐支离破碎,表示法军力量的削弱。音乐经过从弱到强、铜管乐器“声嘶力竭”式地奏出,犹如最后挣扎的法军形象的主题后,一连串下行的“四音音列”音型,从高音区一直到低音区,逼真地描写了敌人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的形象。结尾是欢庆胜利,数量加倍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全奏,有似钟鼓齐鸣,气氛宏伟。序奏中的“众赞歌主题”在这里发展成胜利辉煌的颂歌;“出征的主题”发展成壮丽的凯旋进行曲。随之出现的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的合唱《光荣颂》的旋律(原作为沙皇俄国的国歌前部分的旋律,苏联十月革命后改为《光荣颂》),使乐曲更加辉煌壮丽,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