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罗腔
戏曲声腔。也名啰啰腔。一说由弋阳腔演变形成,清刘廷玑《在园杂志》:“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啰啰腔。”清乾隆年间盛行于扬州,见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现知剧目有《打面缸》、《打灶王》、《打杠子》等。曲调简明活泼,易于上口,接近民间小曲。或以为山西上党罗罗为其后裔。京剧有时也用此腔,称之为南锣。清中叶就有演出的河南罗戏(又名大笛子罗罗),即以该腔为主要曲调。乾隆《郾城县志》:“赛神招梨园,其名啰戏者,最俚鄙淫秽,民间尤尚之。”剧目多袍带戏,有《核桃园》、《朱元龙封宫》、《五龙棒圣》、《下西凉》等。以生、净为主要脚色。因长期在民间活动,表演风格粗犷、豪迈,武打、杂技讲究真刀真枪,有“四十八杆”、“马蹄枪”等特技。音乐曲调除罗罗调外,尚有耍孩儿、花流水、二板等。伴奏乐器,武场有俗称四大扇的大锣、大鼓、大铙、大钗,文场以大笛(形似唢呐)为主。
罗罗腔
罗罗腔也叫罗罗调。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湖北、江西一带。
有人认为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罗罗腔产生以后,逐渐在邻近地区流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它流传到了当时的戏剧中心扬州。关于这件事,清人李斗在他的著作《扬州画舫录》中有专门的记载。自从罗罗腔流传到了扬州之后,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事罗罗腔演出的艺人创做出了《打面缸》、《打灶王》、《打杠子》等剧目。这些剧目深受观众欢迎。
罗罗腔与吹腔有一些相似之处。它所唱的腔调轻松愉快,活泼动听,接近民间小调,很适合表现有喜剧色彩的民间生活。
现在罗罗腔在山西一带演化成了晋北罗罗、上党罗罗等剧种。京剧等剧种也吸收了罗罗腔的一些演唱方法。由此可见罗罗腔的艺术生命力之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