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献通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附考证三卷。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门,较《通典》为详。每门体制和考订上的新见解都以小序叙述,对关键问题常有见解精辟的按语,为他书所不及。书中对宋代制度记载尤称详备。有商务印书馆《十通》影印本。 ☚ 清通志 续文献通考 ☛ 文献通考 上古至南宋的典章制度专史。元马端临撰。马端临生活于宋末元初,其父马廷鸾曾为南宋宰相,他本人也在南宋朝廷做过小官。其父后被贾似道排挤出朝,他也随父回到乐平(今属江西) 家乡,隐居著书。元朝初年,降元的宋丞相留梦炎曾经招请他到北方去,被拒绝。他虽然曾主持过慈湖书院、柯山书院等,但在当时算不上社会名流,故元修《宋史》和明修 《元史》中都没有为他立传。元仁宗时,道士王寿衍奉命到各省寻访道家秘书,结果意外地发现了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 六十八册,便向皇帝报告: “此可谓济世之儒,有用之学,其书本儒用心二十余年,卷帙繁多,非可卒致。”皇帝批准将此书交给地方行政长官,由官家出资刊印,《文献通考》才得以流传。这时,马端临已垂垂老矣。令人不解的是,道士王寿衍的任务是寻访道家秘书,何以注意到史学著作呢?有人猜测,这位道士或许与马廷鸾是旧相识,因此也认识马端临,这样才注意到 《文献通考》。猜测归猜测,《文献通考》 的被发现也许纯属偶然。《文献通考》 的性质与《通典》 类似,实际上是在 《通典》 基础上扩充而成的一部典章制度的 “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二十四门,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等。“文献”二字,用的是古义,“文” 指经史百家传记等典籍资料,是叙事;“献” 指历代臣僚诸儒的奏议言论,是论事; 再加上发表自己意见的 “注”,是考证。这种 “文”、“献”、“注” 即叙事、议论、考证三结合的方法,是 《文献通考》的 “独家发明”。《文献通考》 包括的历史时间比 《通典》 和 《通志》都要长,材料也更丰富,六倍于 《通典》,三倍于 《通志》,其参考价值也在两书之上。 《文献通考》《文献通考》
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宋末元初马端临(1254~1323)撰。全书348卷,分二十四考(门类),记载了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其门类和卷数如下:田赋7卷,钱币2卷,户口2卷,职役2卷,征榷6卷,市籴2卷,土贡1卷,国用5卷,选举12卷,学校7卷,职官21卷,郊祀23卷,宗庙15卷,王礼22卷,乐21卷,兵13卷,刑12卷,经籍76卷,帝系10卷,封建18卷,象纬17卷,物异20卷,舆地9卷,四裔25卷。其中十九类参照《通典》而析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类,则为《通典》所无,采录诸书而成。《经籍考》采录元前各种书目;《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世系;《封建考》记历代封爵建国事略;《象纬考》载历代天象概况;《物异考》述历代各事物灾异变化。《通考》的每一考前,均有说明者著述成规,考订新意之小序,后附按语,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其记载内容比《通典》广泛,门类也较《通典》精密,对宋代的记载尤为详细,多为宋史所无。如《通典》叙述经济只立《食货》一门,《通考》则分为八门,为研究历代经济史提供了更大方便。本书各门,既能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记述,在记述有关典章制度的沿革时,又能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并注意表现其变化的不同阶段。本书的编纂方法及原则,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说得很清楚:“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纪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者己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文献通考》初刊于元至治二年(1322)饶州路。传世之本为元泰定年间西湖书院所刻之元明递修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并附考证3卷,为现通行本。今单行本有华东师大点校本。1986年中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十通本》重印。 文献通考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较杜佑《通典》分析详细,计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24门。前19门(自田赋至四裔)俱效《通典》之成规,而离析其门类。天宝以前,加以补充;天宝以后,续写至嘉定之末。后5门(自经籍至物异)则为《通典》原所未有论述,系著者采摭诸书而成。其中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其自序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书名。简称《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因 “引古经史谓之 ‘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 ‘献’,故名曰《文献通考》”(《自序》)。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较杜佑 《通典》分析为详,计有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等24门。除因袭《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论议及其他文献等,资料较《通典》丰富,于宋代典章制度尤称详备。其中刑考分为刑制徒流、详谳、赎刑、赦宥等。可供研究中国法制史参考。 《文献通考》从先秦到宋代典章制度史。宋元时人马端临(约1254~1323)撰。马端临从30岁开始耗时20多年编撰而成。全书共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嘉定末年(1224)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员、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24门,各门再分子目,体例较完备。其中的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门是作者的新创。 文献通考 241 文献通考典制文献。宋元之际马端临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1307) 成书。共348卷。分类较《通典》、《通志》详细,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全书24考,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占1/3,即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考、市考、土贡考、国田考等,专门论述了自上古到宋宁宗时期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宋以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 通志 钱币刍言 ☛ 文献通考 210 文献通考史书。348卷,元代马端临撰。记载唐虞至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该书依杜佑《通典》为蓝本,加以扩充详密,为24门:田赋7、钱币2、户口2、职役2、征榷6、市籴2、土贡1、国用5、选举12、学校7、职官21、郊社23、宗庙15、王礼22、乐21、兵13、刑12、经籍76、帝系10、封建18、象纬17、物异20、舆地9、四裔25。其中19门为《通典》之旧有,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新创。该书史料除依据《通典》外,还广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文献,内容较《通典》详尽,于宋代制度更为详备,可补《宋史》之未备。历20年而成是书,用功良苦。自谓经史百家为之“文”,臣僚奏疏评论为之“献”,故此书名为《文献通考》。 ☚ 通志 续通典 ☛ 文献通考 197 文献通考宋典章制度史著作。马端临撰,成书于南宋末。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宁宗嘉定末,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24门,计348卷。其内容是在《通典》基础上广搜史料,详加考订,去伪存真,按时代排比,又在各条后收录前人及宋儒议论,再加表明作者见解的按语,系统记述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宋以前,尤其是宋典章制度的珍贵史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重要著作。 ☚ 二程全书 明夷待访录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典志体史著。三百四十八卷。宋末马瑞临撰。马端临(1254—约1322或1324),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父廷鸾,度宗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因不满贾似道当权所作所为,愤而辞归著述。平日留心史学,编有《读史旬编》三十八帙,记帝尧至后周显德七年(960)之事。端临幼承庭训,并师事理学家曹泾。初以荫补承事郎,度宗咸淳九年(1273)中漕试第一。后侍父家居。宋亡,原南宋丞相留梦炎降元后招其为官,以亲老辞不赴。父卒,始出任慈湖、柯山书院山长。晚年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儒学教授,三月而辞归。尝以司马光《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杜佑《通典》记典章制度止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为补二书之阙,并总结宋一代文物典章兴废之迹,乃致力采集有关资料,历时二十余年,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编为此书。仁宗延祐四年(1317),书为奉命寻访法箓的道士王寿衍发现,引起元廷重视。遂由官方出资刊行。 ☚ 大金国志 元朝名臣事略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书名。元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 字贵与,饶州乐平 (今江西乐平)人。是书大约于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开始编撰,大德十一年 (1307) 写成。共348卷。分为田赋考7卷、钱币考2卷、户口考2卷、职役考2卷、征榷考6卷、市籴考2卷、土贡考1卷、国用考5卷、选举考12卷、学校考7卷。职官考21卷、郊社考23卷、宗庙考15卷、王礼考22卷、乐考21卷、兵考13卷、刑考12卷、经籍考76卷、帝系考10卷、封建考18卷、象纬考17卷、物异考20卷、舆地考9卷、四裔考25卷,共计24考。其中只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5考为新立,余19考均为 《通典》旧有。但是书内容较 《通典》 广泛,门类也较 《通典》缜密。如: 将《通典》 中 “食货” 一考下的子目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与食货同列为门,为研究历代经济史提供了更大方便。其新立帝系考叙历代帝王姓氏出处及其统治时间,封建门叙历代封爵建国事,为通代研究皇权发生、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考。这两考与有22卷篇幅的王礼考和21卷篇幅的乐考,同为了解历代宫廷的情况准备了系统、集中的史料。是书据 《通典》、经史、会要、传记、奏疏等所谓 “文” 的书本记载和诸多学士名流所谓 “献” 的议论汇纂而成,包括了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方面的内容。《通典》 记事止于唐中叶,而是书所记尤以两宋的典章制度为详,为研究宋史的重要参考书。其编排: 引诸史事顶格,补充材料低一格,诸儒议论又低一格,作者自己的议论则加“按” 以示区别,并间有小注。作者取材审慎,每条材料都力求真实可靠,又议论平实,并不迷信古人,常有精当的独到见解。加之眉目清楚,查阅方便,其价值多为史家所推崇,是一部著名的典章制度著作。但是书职官考几乎照录 《通典》 原文 田赋考又漏载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728) 后其法屡变的情况,这是其微瑕。是书与 《通典》、《通志》 合称“三通”。其初刊于元英宗至治二年 (1322),作者曾亲自校勘。现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元英宗泰定年间西湖书院刻的元明递修本。明清两代刊本很多,乾隆时武英殿校刻的三通合刻本较为通行。1935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绾万有文库二集 《十通》 合订本,将是书影印精装2册,后附考证3卷,是现在通行使用的本子。 ☚ 宋会要辑稿 圣济总录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Wenxiantongkao继《通典》之后,元代马端临编撰的又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元代江西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南宋后期宰相马廷鸾之子。元初,除曾任学职外,一生主要时间都在家乡隐居著书。《文献通考》于元泰定元年(1324)刊成。全书348卷,分为24门: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藉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记事上起远古传说时代,下至南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文献通考》继《通典》而作。在内容上,自上古至中唐,以《通典》为基础,有所增益;自中唐至宋宁宗,由马端临广收博采,续作而成,全书记事详近略远,叙记宋事最详。当时宋史未成书,《通考》有关宋制的记载,多为《宋史》诸志所无的资料,故而其史料价值更高。在门类划分上,《通考》除继承《通典》的传统,置社会经济于首位,并且类目更为详备外,又新创立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扩大了记事范围,弥补了《通典》缺载文化史料的不足。《通考》由于门类繁多,卷帙浩重,失误缺漏自所难免。历代学者看重《通典》的精密,《通考》的博通,使用时多采二书互相参证。中华书局曾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文献通考》,到目前仍是通行的读本。 ☚ 通典 九章算术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撰。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典章制度的沿革。门类较《通典》详细,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24门。资料较《通典》详,宋代制度尤为详备。有《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刻附《十通索引》本通行。 ☚ 清通典 续文献通考 ☛ 文献通考政书名。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记载从上古至宋光宗时历代典章制度。与《通志》、《通典》并称“三通”。现有1936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参见“历史”中的“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宋末元初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分类与取材均较《通典》详细,尤详于宋代制度,但严谨则稍逊,作者自谓“文”为“引古经史”,“献”为“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对某些史事进行考证,提出作者的见解。故名。 文献通考wén xiàn tōng kǎo《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书名。宋末元初马端临撰。成书于1307年,348卷。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袭门类较杜佑《通典》分析详细,计有24门,除因袭《通典》外,兼采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论议及其他文献等,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称详备。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马端临撰。马端临(1254一约1324),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省)人,元代著名历史学家。父廷鸾,南宋度宗时为右相兼枢密使,因与贾似道不合去官,著有《读史旬编》,“始以备遗忘,授儿曹而已”。咸淳九年(1273),马端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南宋亡,隐居不仕。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1289)前后,其父卒,始出为慈湖书院山长。大约与此同时,开始撰写该书。前后“用心二十余年”,“著为成书,名曰 《文献通考》”。元仁宗延珰五年(1318),任柯山书院山长。弘文辅粹德真人王寿衍巡访至饶州乐平,见其所著之书,”凡于治道有关者,无不彪分汇列,井井有条”。(《文献通考抄白》) 明年,王寿衍写了《进文献通考表》,连同“缮写成帙,校勘无差”的三百四十八卷并序目装订成六十八册,进献元仁宗。英宗至治二年(1322)刊印时,又请马端临带原稿亲自校勘。随后,以其为台州路学教授(秩正九品)。泰定帝元年 (1324),全书刻成。马端临以纪传体“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编年体的《资治通鉴》却又是“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要“推寻”典章经制的“变通张驰之 ‘故’”,必须“融会错综,原始要终”。杜佑《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天宝末,“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有“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的“遗憾”。(《文献通考自序》)马端临遂分《通典》的“食货”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个门类,将其“选举”分为选举、学校二个门类,“职官”一类因其旧,析其“礼”为郊社、宗庙、王礼三个门类,乐、兵、刑三个门类仍依《通典》,新增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个门类,改“州郡”为舆地、“边防”为四裔,共计分为二十四个门类。其帝系、封建两个门类,是直接承继了《唐会要》的分类。经籍、象纬、物异三个门类,则是因史志中的经籍、天文、灾异而分其类。各门类记事,起自上古,至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其中,偶有涉及宁宗以后者。新增五个门类,则采摭诸书而成。其余十九个门类记事,天宝以前增益《通典》所未备,天宝至嘉定末则续而成之。书中叙事本之经史,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者,谓之“文”。其论事,先取当时臣僚奏议,次及近代诸儒评论,谓之 “献”。马端临“己意”,则标以“按”字,以辨诸史之可疑,用论先儒之未当,即所谓“考”。其“文”、“献”、“考”,贯通因仍,使各门类及其中各部分的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因名其书为《文献通考》。全书编排,颇具特色。每一门类,依时代先后叙事,前有小序详其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具体排印,叙事之文顶格,补充叙事则低一格,诸儒评论及其“按”语再低一格。其间,夹有小注。在评论中,有引“光公曰”者,即其父廷鸾之说,可见马端临的家学渊源。其“文”的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罗,二是考订。网罗主要体现在补前史之缺上,《史记》的“世家”只记载了春秋十二诸侯和战国七雄,其它一些小国则无专篇记述,马端临“摭各国事实之可考者,仿世家之体例”,在“封建”这一门类中补写了七十余篇有关内容,叙“春秋列国传授本末事迹”。考订即其所说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信”的依据,首先是来源可信。不同的记载,以原始记录为据。《资治通鉴》记唐玄宗天宝六载选举事,以李林甫干扰“遂无一人及第”,马端临则用 《唐登科记》“是年进士二十三人”等记载证明了司马光的上述说法不可信。( 《文献通考》卷二九《举士》) 书中“献”的部分,主要是采录评论是非得失允当、可取者,也有一些考订典故的内容。“考”的部分,即其按语,再加上各门类小序及全书自序,贯穿古今,展示出马端临对历史进程的全面总结。全书分二十四个门类,囊括了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横剖面上勾画出当时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风貌。马端临以其“会通”的思想,将中古以前的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太古阶段自伏羲至尧舜,夏商周三代又为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公天下之心”的阶段。秦以后的社会与秦以前的社会,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无“公天下之心”,另为一个阶段。社会的变化,受“势”的支配。“势”是一种必然,著此书就在于要求得“变通张驰之‘故’”。马端临认为,造成这种“势”有两大因素,一是“心”,即有无“公天下之心”的“心”;二是“利”,即各主要社会集团的利益,它制约着典制、政策的制定。稽古以经邦,是马端临著书的直接出发点,强调“知时适变”,“反古实难”。同时,从多方面总结宋代衰亡的教训,如指出其“国用”方面的四弊,赋税职役的苛重,守内虚外与妥协苟且的恶果,等等。现今流传的该书最早刻本是,元泰定帝年间西湖书院刊刻本。明代以后,刻本颇多。正德年间,有“慎独斋”校正本。嘉靖年间,有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年间,有四库馆刊本、武英殿本。咸丰年间,有崇仁谢氏本。目前的通行本,是民国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十通”合刊本。《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两册,后附考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据以重新影印出版,并增编了目录,以便检索。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书名。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三百四十八卷,附考记三卷. 此书是在唐杜佑《通典》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的沿革. 计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诸门,参照《通典》而析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通典》所无,采录诸书而成,共二十四门。资料较《通典》为详,于宋代制度尤称详备。自序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名曰《文献通考》”。也叫通考。 ☚ 文徵明 文学座剧团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政书,元代马端临撰,348卷。该书体例仿《通典》,叙上古至宋代典章制度,共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24门,其资料详赡过于《通典》,可为研究汉代长安有关制度及其流变提供线索。 ☚ 通典 长安志 ☛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古代典章制度的分类通史。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著。此书仿杜佑《通典》体例而离析其门类,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以上为《通典》原有之目)、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以上为马端临所增)二十四门。唐天宝( 742—756 )以前,据《通典》原书而补充之;天宝以后,穷搜史籍而续写至嘉定( 1208—1224 )之末。其中宋制最详,约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不仅集中了许多最基本的经济材料,而且所加案语多能贯穿古今、折中至当。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籍。该书每一条目中凡顶格排行的是“叙事”部份,即所谓“文”;低一格排行的,是“论事”部份,即所谓“献”;低两格排行的,是马氏自己的议论,即所谓“考”。此即《文献通考》书名之由来。现较易见的是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所出的万有文库“十通”本。 ☚ 清明上河图 泉志 ☛ 文献通考wen xian tong kaoA Critical History of Institutions,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institutions up to the end of the12th century,especially those of the Song Dynasty,written by historian Ma Duanlin 《文献通考》wen xian tong kaoA Critical History of Institutions,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institutions up to the end of the12th century,especially.those of the Song Dynasty→马端临 (Ma Duanlin) 文献通考书名。元马端临(1254—1322)撰。348卷。始撰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后,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全书以杜佑《通典》为兰本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上起三皇五帝,下迄南宋宁宗嘉定(1208—124)末年。其中唐玄宗天宝(742—756)以前,在《通典》原有基础上加以增补,以下篇幅则为广泛搜集材料编纂而成。共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24考。分类详细,条理清晰,材料较《通典》详备,内容亦比《通典》丰富,且注意历史资料的融会贯通,阐述历代典章制度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如自序中所云“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又述编纂此书之方法和要旨云: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故以名书。此书贯串古今,概述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情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言简意赅,颇为精当,以故受到明清以来史家的重视。首刊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作者曾亲为之校勘。后有泰定年间(1324—1328)西湖书院刻本,明正德十六年(1521)建阳刘洪慎独斋校正本,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刊本,清乾隆十二年(1747)武英殿本,咸丰九年(1859)崇仁谢氏刊本。目前常用的是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影印精装二册,后附考证三卷。另有《十通索引》一册,使用甚为方便。 文献通考书名。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叙述上古到宋宁宗时历代典章制度及其沿革。仿杜祐《通典》体例,分类比《通典》细密。全书共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等二十四门。唐德宗贞元以前的内容虽比《通典》稍详细一点,但基本上因袭《通典》。以后则为《通典》所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