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王有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王有声 文王有声《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三家《诗》无异义。《郑笺》云:“继伐者,文王伐崇而武王伐纣。”此诗即记述文王伐崇后迁都丰邑,武王伐纣后定都镐京之事。全诗八章,每章五句。前四章述文王作丰事,后四章叙武王都镐事。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故第五章首句“丰水东注”起承上递下之功,不着痕迹,轻妙之至。又各章皆以单句赞词“××烝哉”煞尾,可见当时入乐歌唱时曼声长咏之风格。 ☚ 下武 生民 ☛ 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①遹求厥宁,遹观厥成。②文王烝哉!③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④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⑤匪棘其欲,遹追来孝。⑥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⑦四方攸同,王后维翰。⑧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⑨四方攸同,皇王维辟。⑩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11)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12)维龟正之,武王成之。(13)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14)诒厥孙谋,以燕翼子。(15)武王烝哉! 【注释】 ①声:名声。遹(yu 玉):犹“吹”、“聿”、“曰”,语助词。骏:大。②厥:其。③烝:盛美。④崇:殷时诸侯国,殷末其国君是崇侯虎。丰:在今陕西西安西北,原为崇地,文王伐崇后建城于此。⑤淢(xu 序):通“洫”,指护城河。匹:配合,相称。⑥匪:非。棘:急。欲:欲望。追:追念继承。来:语助词。孝:善事父母,这里意为能继祖上遗德。⑦公:通“功”。濯(zhuo 浊):伟大显盛。维丰之垣:指筑起丰都城墙(从朱熹《诗集传》说)。⑧攸:所。同:会同,诸侯宾服来朝。翰:桢干,骨干。⑨绩:功。⑩辟:法则。(11)镐京:西周国都,在今陕西西安西南。辟雍:离宫。思:语助词。(12)考:成。卜:问卜。宅:建宅定居。是:此。(13)龟:龟兆。正:定。(14)芑:通“芹”,水芹菜(从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不仕:无所事事。仕,通“事”,《晏子春秋》引正作“事”。(15)诒:遗留。厥:其。孙:借为“逊”,顺,善。燕:安。翼:庇护。 【译文】 文王为政有名声,那名声巨大又美盛。力求人们得安宁,看他国政都获成功。文王伟大啊多美盛! 文王接受上天之命,才有如此赫赫武功。已然举兵讨伐崇国,又迁丰地建立都城。文王伟大啊多美盛! 濠沟挖好围墙修成,建筑的丰城正好相称。不是急于满足欲望,是要把先人祖德继承。君王伟大啊多美盛! 多么显赫周王之功,修起墙垣建立丰城。四方诸侯会同合一,王为骨干把天下支撑。君王伟大啊多美盛! 丰水奔流东注河中,这是大禹治理之功。四方诸侯会同合一,我王作为法则典型。君王伟大啊多美盛! 建起离宫在那镐京,从那西边一直到东,从那北方直到南方,没有谁不诚心服从。君王伟大啊多美盛! 周王占卜已经完成,定居镐地作为周京。龟兆作出如此判断,武王把周都建造成功。武王伟大啊多美盛! 丰水岸边芑草丛生,武王难道没治民理政?留下治国善谋顺略,庇护后代保国安定。武王伟大啊多美盛! 【集评】 宋·朱熹:“此诗以武功称文王。至于武王,则言‘皇王维辟’、‘无思不服’而已。盖文王既造其始,则武王续而终之,无难也。”(《诗集传》卷十六) 清·方玉润:“以丰水作两京枢纽。”(《诗经原始》卷十三) 清·牛运震:“事整文错,叙述中带咏叹,故是高调。每章以赞叹作结,隐寓垂训嗣王之旨,自然高远。”(《诗志》卷六) 【总案】 这是一首叙述文王、武王建丰建镐功绩的诗。前四章主要说文王作丰,后四章主要讲武王作镐。在叙述上,或称“文王”,或称“王后”,或称“皇王”,或称“武王”;称“文王”时讲到其武功,称“武王”时讲到其文德。总之,灵活多变,错落有致,详人所略,是其行文特点。 在篇章结构上,每章前四句叙述,后一句赞叹。赞叹句都用“烝哉”而变其称呼。既不同于《大雅》一般重铺排不重复的特点,也不同于《国风》诗中重复每章开头的回环写法,在结构上独具特色。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②,泽被四海声远扬, 遹求厥宁③,寻求安定万民术, 遹观厥成。终见成功兴周邦。 文王烝哉④! 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文王受命⑤,文王圣哲天命降, 有此武功: 征讨无道武功强: 既伐于崇⑥,既伐邘国又灭崇, 作邑于丰。⑦ 迁都丰邑辟新疆。 文王烝哉! 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筑城伊淢⑧,遵循沟洫筑城墙, 作丰伊匹⑨。丰邑规制恰相当。 匪棘其欲⑩,个人欲望非所急, 遹追来孝(11)。敬宗孝祖国运昌。 王后烝哉(12)! 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王公伊濯(13),文王事功真辉煌, 维丰之垣(14)。恰似巍峨丰邑墙。 四方攸同(15),四方诸侯同归向, 王后维翰(16)。扶持天下作栋梁。 王后烝哉! 啊,文王真是好君王! 丰水东注(17),沣水东流汇大河, 维禹之绩。大禹疏导功不忘。 四方攸同,四方诸侯同归向, 皇王维辟(18)。拥戴武王作君长。 皇王烝哉! 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镐京辟廱(19),镐京辟廱真堂皇, 自西自东。诸侯从风来瞻仰。 自南自北,西东南北齐来朝, 无思不服(20)。人人无不服周王。 皇王烝哉! 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考卜维王(21),求卜决疑是武王, 宅是镐京(22)。迁都镐京最吉祥。 维龟正之(23),神龟示兆定宏猷, 武王成之(24)。武王建都好气象。 武王烝哉! 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丰水有芑(25),沣水涣涣犹有芑, 武王岂不仕(26)? 武王难道无所事? 诒厥孙谋(27),遗赠后代好谋略, 以燕翼子(28)。长保子孙国祚长。 武王烝哉! 啊,武王真是好君王! [注释] ①声:声望。②遹(yu):与“聿”、“曰”同,发语词。骏:大。③厥:其,指民众。下句中的“厥”指国家。④烝:美。⑤受命:指秉受天命。⑥于:“邘”之假借字,国名。崇:国名。⑦作邑:迁都。丰:原为崇地,文王自岐迁都于此。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沣水西。⑧淢:“洫”的假借字,城河。⑨匹:相称。⑩棘:通“亟”,急。(11)追孝:孝顺先祖。来,语助词。(12)王后:君王。指文王。(13)王公:即王事。公,通“功”。濯:著明。(14)维:是。(15)攸:所。(16)翰:柱子。(17)丰:河道名,即今西安市郊的沣水,与渭水合流注入黄河。(18)皇王:指武王。辟,君。(19)镐(hao)京:西周都城,在沣水东岸。辟廱:学宫,行礼乐,兴教化之所。(20)无思不服:即无不服。“思”为语助词。(21)考:问。(22)宅:定居。是:此。(23)正之:决定它。(24)成之:建成它。(25)芑:水芹。(26)仕:通“事”。(27)诒:通“贻”,遗赠。(28)燕:安定。翼:庇护。 [赏析] 《文王有声》,是歌颂文王伐崇后迁都于丰、武王灭纣后定都于镐两件大事的乐歌。当作于成王之世。《诗序》说:“《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意思是说,文王受命得专征伐,武王继之伐纣定天下,所以说武王“继伐”。这个说法基本符合诗意。 本诗凡八章,每章五句。一章叙文王惟求安定万民,因此名扬四海。二章写文王受命,诛邘伐崇,迁都于丰。三章写文王营建丰邑是为了追步先祖之志而致其孝思。四章写文王功业辉煌,四方归心,他是诸侯的栋梁。五章以禹绩起兴,叙武王被诸侯拥戴为“皇王”。六章叙武王建辟廱,修文治,诸侯从风归服。七章叙武王营建新都镐京,成就王业。八章以沣水芑草起兴,叙武王为子孙留下敬事安民长享天下的良谋。按其内容全诗可分两片,前四章叙文王自岐迁丰的经过,而迁丰之举在于承先——“遹追来孝”,即光大祖业而致其孝思;后四章叙武王自丰迁镐的始末,而迁镐目的在于启后——“诒厥孙谋”,即长保后嗣永安天下。前后两片过渡的枢纽在于五章的首句“丰水东注”。丰邑在丰水之西,镐京在丰水之东。说“东注”,就不着痕迹地由丰邑递出镐京,下文随即转入歌唱武王的事功。文笔轻妙之至。 周民族由僻处西陲的部落成为华夏的宗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始祖后稷初封于邰,公刘去邰迁豳,太王自豳迁岐,文王由岐迁丰,武王自丰迁镐,凡四迁而有天下。其中丰、镐两迁至关重要。前者为王业奠定基础,后者成就姬周一统天下。本诗文王、武王对举,丰邑、镐京并提,正是歌颂周家王业文王始创、武王终成这段光辉的历史。诗人匠心独运,叙文王不美其文德无前,偏著其伐邘灭崇的“武功”,赞武王不表其灭纣武功,却特笔其“镐京辟廱”修礼文、行德化的“文治”。就这样,文中有武、武中寓文,不仅写出了文、武二王的文武并美,而且也表现了文章的幻化之奇。 本诗各章皆以单句赞辞煞尾,类似组曲中的副歌。首尾各二章直呼“文王”、“武王”以叹美之,中间四章分称文王为“王后”、武王为“皇王”,整齐而不划 一,变化而不平板,于此也可见作者的修辞功夫。 文王有声文王有声, 遹骏有声。 遹求厥宁, 遹观厥成。 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 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 作邑于丰。 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 作丰伊匹。 匪棘其欲, 遹追来孝。 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 维丰之垣。 四方攸同, 王后维翰。 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 维禹之绩。 四方攸同, 皇王维辟。 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 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 宅是镐京。 维龟正之, 武王成之。 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 武王岂不仕? 诒厥孙谋, 以燕翼子。 武王烝哉! 文王有名声,真是大名鼎鼎。努力谋求天下安宁,终于达到成功。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文王! 文王承受天命,才建立这辉煌武功。既讨伐了崇侯虎,又迁都到丰邑。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文王! 依照护城河修筑城墙,丰邑规模恰好相称。这不是贪图个人私欲,而是孝顺祖先。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文王! 文王功业辉煌,好似巍峨的丰邑城墙。四方诸侯同心归附,扶持天下有了栋梁。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文王! 丰水东流注入黄河,这是大禹治水的功德。四方诸侯同心归附,拥戴武王做君长。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武王! 镐京建成了离宫,诸侯朝见或从东西来,或从南北来,无不诚心服膺。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武王! 武王卜居问上苍,定居在镐京。这是经神龟认准,由周武王完成。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武王! 丰水的水芹长得旺盛,武王怎能不把功业放心上?留下安民的良谋,使成王治国富强久安。人人赞美伟大的周武王! 《文王有声》,全诗八章,章五句。这是一篇叙写文王、武王为便于发展有周王业而迁都丰、镐,借以歌颂他们善于为君的诗。 《毛诗序》说,《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郑《笺》云:“继伐者,文王伐崇而武王伐纣。”齐、鲁、韩三家无异义。朱熹以为,“此诗言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之事。” 又说: “此诗以武功称文王。至于武王,则言皇王维辟,无思不服而已。盖文王既造其始,则武王续而终之,无难也。又以见文王之文,非不足于武,而武王之有天下,非以力取之也。”(《诗集传》)朱子之论,前半就诗论诗,后半是对诗旨的发挥。高亨说:“这首诗歌颂文王迁都丰京,武王迁都镐京,有利于周朝王业的发展。”(《诗经今注》)此说与朱熹相仿,疑近是。因为诗中虽说到文王伐崇的事,却未提及武王伐纣之举。况且,说文王伐崇,只是用作“作邑于丰”的背景材料提出来的,并非作为情节加以叙写。章末“文王烝哉”之赞,一章赞其“遹求厥宁,遹观厥成”,三章赞其筑城严守诸侯之制,“匪棘其欲,遹追来孝”,四章赞其城墙之筑,显示了王业的强盛,使“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可见,二章之赞,也应是赞其“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而非独赞其伐崇之功。因而,歌颂迁都之说近是。不过,还需注意的是,诗中所写文王迁丰,武王迁镐的事,都只写其政治目的、作用与影响,无一字涉及宫室及其规模之类。所以章末的“烝哉”之赞,实赞其为君之德和善于为君之道。 全诗八章,前四章写文王,后四章写武王。每章写与迁都有关的一个方面的事情,并以 “文王烝哉”、“武王烝哉”之类的诗句加以赞颂,使文王求宁观成、伐崇迁丰、作邑追孝、四方来归,武王受戴皇王、徙镐辟雍、择基建邑、燕翼子孙的政绩,既鲜明突出而又前后相因。从而揭示出西周前期王业兴旺的基本原因——“烝”,能君,亦即统治者善于顺应民心,处理好各种关系,若大禹之治水,政通人和,“无思不服”。政通人和则国兴,政乖民困则国危。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本篇的认识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这条历史经验。 一章一赞,感情强烈; 剪裁得宜,主题突出; 比喻贴切,要而不繁。这些,就是本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 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迨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恒。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序》云:“《文王有声》,继伐也。武王能广文王之声,卒其伐功也。”《郑笺》云:“继伐者,文王伐崇,武王伐纣。”由此可见,《文王有声》叙述了文王伐崇以后建都丰邑,武王灭纣以后建都镐京,周初开国君主所干的这两件大事。全诗共分八章,每章五句。前四章说文王作丰邑,首重在“遹追来孝” (按: 根据王引之的说法,“来”即“往”,“孝”则为美德之通称,那么此句意即“上追前世之美德”,遹: 语助词)。后四章叙武王作镐京,首重在“治厥孙谋” (意为留给子孙以良好的谋略)。丰水之西为丰邑,丰水之东为镐京,周王朝的京城由丰邑向东迁至镐京,正说明了“继伐”的含义。 第一章一开头,就说“文王有声” (声即好名声),这种好名声何在呢?“遹求厥宁,遹观厥成”,原来文王为了求得天下安宁而建立了不世的功业。有前因方有后果,以见文王拯救天下苍生之德,所以作者自然而然地发出“文王烝哉” (烝即美) 的感叹了。这不世的功业,自然是“武功”,于是转入第二章,古人相信天命,认为文王既然能够“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于崇,为商未两个国名。) 那么一定是接受了天命 (天的意志),于是又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文王烝哉”。第三章单述“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伊”即“为”,“邘”通“洫”即护城河,“匹”当作“兒”即古“貌”字,借为庙。从高亨之说) 说的是文王在“丰”这个地方构筑城墙,开挖护城河,还把宗庙迁到这里。文王之所以这么做,难道是为了逞自己的私欲吗?不是,而是“匪棘其欲(《礼记·礼器》引作“匪革其猷”,即“不改祖先之道”一从高亨说),遹迨来孝”——不改祖先之道,上追先代之德,这在上古被看成最高尚的品德,文王不但这样做了,并且将祖先之道发扬光大,所以作者又赞叹道“王后烝哉! ” (王后即君主,亦即文王) 文王的功德,不仅仅表现在这里,第四章写道:“王公伊濯,维丰之垣“ (伊,是也,濯,借为耀,光辉也),竟即文王的公侯是丰京的垣墙屏藩,那是因为文王之德,感召天下,使远近诸侯纷纷来归,故曰:“四方攸同” (攸,乃也。同,统一),文王与诸侯的关系,这时就如同树干与树枝的关系一样 (翰,借为干),文王真是了不起呀 (王后烝哉)! 前四章,歌颂文王的功绩,史书记载,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所以灭殷建立周王朝,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诗到第五章就紧接首写武王的功绩:“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四方攸同,皇王维辟 (辟,君也) 那滔滔的丰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这是大禹当年的功绩呀。如今,我大周的国土也象丰水一样向东扩展,直至混同海内,统一四方,我们的武王做了天下的“共主”,这功绩大约也可以与大禹当年媲美吧! 武王真是伟大啊 (皇王烝哉)! 武王把京城从丰邑迁到镐京,在那里建立起接受四方朝贡的“辟雍” (宫名),至此,四面八方莫不宾服于周王朝(“无思不服”,思为语助词),“皇王烝哉”! 第七章叙述武王占卜定都之事,结果定都镐京。第八章说的是,武王之所以选择镐京为都城,选择丰水流域作为根本之地,是因为他看到了丰水两岸土地肥沃(“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芑,粱类,仕,读为士。《尔雅》:“士,察。”) 三、四句是说武王给其子孙留下了远大的谋略,让他们用这个来保护自己。 本诗从内容上来说,不仅仅是歌颂了周代两个开国君主的功业,而且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可以说是“史诗”,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然而,作品更重要的却不在此,而在它的高超的艺术成就。 首先,本诗在虚实安排上有其独到之处,诗的前四章写文王,后四章写武王,看似平均用力,实则写文王为主,写武王为宾,诗中说“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而记载武王武功却少,而且武王之所以统一,其形势在文王时即已形成,只不过武王“卒伐其功”而已,故明写武王,实则暗写文王。《诗切》云: 大雅诸什,多歌颂文王,从此篇中,即可看出。由写文王到写武王,承结得极其自然,不露痕迹。正如陈子展《诗经直解》云:“王章言丰水东注,维禹之绩,殆以丰水作为丰镐两京枢纽……不言西而言东,道出镐京,了无痕迹。”此外,诗中遣词用句,力求整炼中见变化,首尾二章,直称文王、武王,中间四章称文王为王后,称武王为皇后,庶几不使称乎重复,而且显得灵活多变。每章末句用“烝哉”二字作结,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整饰规范,有条不紊的作用,而且在音韵上也是一气贯注,回环往复,读之使回肠荡气,起到一皆三叹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那史诗般的宏伟气势,仿佛能使时光倒流,让我们去亲自领略文王武王建功立业的赫赫威势。 此诗对后代诗人如曹植、李白、杜甫等人影响很大,我们从《赠白马王彪》、《蜀道难》《同州七歌》等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文王有声 文王有声[原文] ☚ 下武 生民之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