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王即周文王。張衡《應間》:“昔有文王,自求多福。” 文王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的父亲。殷末诸侯。居于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伯,亦称伯昌。统治期间,国势强盛,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西岸)。在位五十年。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 ☚ 后稷 殷纣 ☛ 文王 文王《诗经·大雅》篇名。为《大雅》第一篇。《毛诗序》云:“《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历来对“受命”的解释不同。古文家认为周文王受纣王之命为西伯,今文家认为文王受天命而称王。据诗的内容,今文说较合理。前人多谓作者为周公旦。诗作于周成王时。一说作于周文王时,不确。全诗七章,每章八句。通过歌颂文王受命于天的德业,告诫成王要牢记殷商亡国的教训,以文王为榜样,承顺天命。全诗宣扬天命观,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思想。此诗乐章用于宗庙祭祀及天子诸侯朝会等场合,“隐然为周之国歌”(陈子展《诗经直解》)。全诗“只述事谈理,更不用景物点注”(孙鑛《批评诗经》),故庄严有馀而生动不足;但句与句、章与章之间运用蝉联格修辞,结构浑成,转换自然。后世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的修辞滥觞于此。 ☚ 何草不黄 大明 ☛ 文王亹亹文王, 令闻不巳。 陈锡哉周, 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弈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 王之荩臣。 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父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焉! 这首诗是《大雅》的首篇,相传为周公颂美文王并深戒成王之诗。原先,周是商朝属国,但周文王励精图治,积极扩充势力,临死时,已经为伐商创造了条件,后来武王继承父业,终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克商,是在文王奠定的基础上,实现其父的遗志。所以到了成王时期,大臣周公仍作诗赞美文王,告诫成王,以便维护周王朝的统治。 全诗共七章,每章八句。首章起句奇警,先声夺人,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它描写了文王光彩显赫,侍立天帝左右,助天升降进退的形象,其意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是说文王之德与天德相合。这样既赞美了文王,也证明周虽是古老之邦,但周文王是奉天帝之命建立新朝的,因而符合天意、周王朝基业的合理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既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时常用的借口,也反映出素朴的天人合一观念。 第二章写福及子孙,福及多士。从而礼赞了文王不世的美誉,也显示文王开创的基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贤臣要有明君的慧眼,才有用武之地; 明君也要有贤臣的辅助,才能有所作为。因而第三章赞美了文王招贤纳士,人才济济的盛况,而忠臣贤士也恭谨勤王,以至君臣上下,齐心合力,国势日益强盛,达到天下大治。 第四、五章,则说: 因为伟大光明的周文王是替天行道,因而商代子孙尽管数以亿计,也要俯首听命,对周称臣,而殷商的诸侯也要在周朝京都穿戴常服助祭,行裸将的祭礼,来感念周王朝先祖列宗的荫德。这是借殷士成为周王忠臣并助祭于京之事,从侧面启发成王接受殷商覆亡的教训; 并借殷士服商服之事,曲折委婉地启发成王勿忘本,要感念文王之德,继承文王之业。 诗的六、七两章则由侧面启发,进而转为正面劝戒成王,天命无常,难以揆度,尽管如今稳坐天下,但一旦失却民心,同样在劫难逃。因而应该时时反躬自省,以殷朝为鉴,效法文王,勤谨自勉,进修德行、才能取信天下、以求国泰民安,万世不易。 这首诗既是对文王的颂美,又是对成王的劝戒。颂美是手段,而劝戒才是旨归; 前者为虚,后者是实。颂美先祖实际上是个铺垫,意在描绘后继者应当学习效法的榜样和遵循的准则,这样,一举两得。既表明忠臣贤士的耿耿忠心,又很符合一位大臣在君王面前的地位身份,做到上下有别,又圆通无碍,使得一番儆戒忠言听起来细细入耳,所谓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说者的话外之音,听者自然心领神会,思想感情的表达含蓄委婉,曲折迂回。这种劝百讽一、温柔敦厚的特点,不仅普遍地表现在《大雅》的诗歌中,而且延及后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美学思想原则。 与这一思想原则相适应,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它全篇辅叙到底,语言庄重典雅、结构严谨、起承转合、从容纾徐,节奏旋律凝重而有起伏变化。与明丽清新、酣畅淋漓的《国风》迥异其趣,也和《小雅》怨而不怒有所不同,言里行间透出一股雍容华贵之气。 《文王》文王在上,(一) 文王神灵在上方, 於昭于天。啊,显明于天上。 周虽旧邦,(二) 岐周虽然是旧邦, 其命维新。它的国运新气象。 有周不显,(三) 岐周的前途多光明, 帝命不时。(四) 上帝命它常兴旺。 文王陟降,(五) 文王举止多安详, 在帝左右。在上帝的左右两旁。 亹亹文王,(六) 勤勤恳恳的文王, 令闻不已。(七) 好的声誉真久长。 陈锡哉周,(八) 施恩布利培植周邦, 侯文王孙子。(九) 那文王的孙子都沾光。 文王孙子,文王的孙子都沾光, 本支百世。(十) 本宗旁枝百代长。 凡周之士,凡是周邦的人士, 不显亦世。(十一) 也都代代有荣光。 世之不显,代代呀,有荣光, 厥犹翼翼。(十二) 小心翼翼在商量。 思皇多士,(十三) 美啊,这么多人才, 生此王国。在这王国里生长。 王国克生,(十四) 王国把他们来培养, 维周之桢。(十五) 做那周家的栋梁。 济济多士,(十六) 一簇簇的人士们, 文王以宁。文王用他们来安邦。 穆穆文王,(十七) 恭敬小心的文王, 於缉熙敬止。(十八) 啊,持续光明、行为端庄。 假哉天命。(十九) 伟大呀,上帝的命令。 有商孙子。(二十) 臣服那商朝的孙子。 商之孙子,商朝的那些孙子, 其丽不亿。(二十一) 他们人数万呀亿。 上帝既命,上帝下了那命令, 侯于周服。(二十二) 要对周朝来臣服。 侯服于周,对周朝呀来称臣, 天命靡常。(二十三) 天命变化本无常。 殷士肤敏,(二十四) 殷朝的人士多勉强, 裸将于京。(二十五) 献酒在周京的庙堂。 厥作裸将,他们献酒的时光, 常服黼冔。(二十六) 戴着殷冠、穿着黼裳。 王之荩臣,(二十七) 殷王遗下的群臣啊, 无念尔祖。(二十八) 莫把你祖先记心上。 无念尔祖,莫把你祖先记心上, 聿修厥德。(二十九) 把品德呀来修养。 永言配命,(三十) 永远配合着天命, 自求多福。自然求得福百样。 殷之未丧师,(三十一) 殷朝呀,他没把大众丧, 克配上帝。能配合老天的意向。 宜鉴于殷,该看着殷朝做榜样, 骏命不易。(三十二) 保持大命不比寻常。 命之不易,大命呀不比寻常, 无遏尔躬。(三十三) 你不要自己取灭亡。 宣昭义问,(三十四) 宣扬美好的声望, 有虞殷自天。(三十五) 依靠天呀再仔细来度量。 上天之载,(三十六) 上天把万物来生长, 无声无臭。没音响、没臭香。 仪刑文王,(三十七) 好好效法周文王, 万邦作孚。(三十八) 万邦信服天下降。 注 释 (一)朱熹:“言文王既没,而其神在上,昭明于天。” 毛亨:“於,叹辞。” 阮元《揅经室集·〈大雅·文王〉诗解》:“文王在上,乃宗祀明堂。指文王在天上,故曰於昭于天。” (二)陈奂:“周自大王迁岐,故称旧邦。维,犹乃也。维新,乃新也。” 朱熹:“命,天命也。……是以周邦虽自后稷始封,千有余年,而其受天命,则自今始也。” (三)陈奂:“有周之有,为语词。不显之不,为语助。无实义。” 毛亨:“显,光也。” (四)毛亨:“不时,时也。” 林义光:“时,持久也。……言有周之光明,帝命之持久。……时、持、古并同音。” (五)朱熹:“盖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无时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孙蒙其福泽,而君有天下也。” (六)毛亨:“亹亹,勉也。” 朱熹:“强勉之貌。” (七)陈奂:“已,止也。令闻不已,言善声之悠久也。” 朱熹:“令闻,善誉。” (八)戴震:“《传》:‘哉,载。’……盖陈,布也。古字载与栽通。栽,犹殖也。言文王能布大利于天下以丰殖周。” (九)毛亨:“侯,维也。” (十)毛亨:“本,本宗也。支,支子也。” (十一)吴闿生:“汪中云:武荣碑,亦世载德。亦世即奕世。” 朱熹:“使凡周之士,亦世世修德,与周匹休焉。” (十二)郑玄:“犹,谋。” 毛亨:“翼翼,恭敬。” 朱熹:“而其谋犹皆能勉敬如此也。” (十三)朱熹:“思,语辞。皇,美。……美哉此众多之贤士。而生于此文王之国也。” (十四)严粲:“文王教化作成之也。” (十五)毛亨:“桢,干也。” 胡承珙:“案舍人注《尔雅》云:桢,正也。筑墙所立两木也。干,当墙之两边障土者也。是桢与干为两物。《尔雅》、毛《传》盖以皆筑墙之木,故浑言之曰:桢,干也。木所立长曰干,因而人之立事亦曰干。” (十六)严粲:“《诗记》曰:颜氏《汉书》云:‘济济,盛貌。’” 朱熹:“文王之国能生此众多之士,则足以为国之干,而文王亦赖以为安矣。” (十七)严粲:“《释训》云:‘穆穆,敬也。’郭璞注曰:容仪谨敬。” (十八)戴震:“按缉熙者,言续其光明不已也。敬止者,言敬慎其止居不慢也。” (十九)朱熹:“假,大。” (二十)郑玄:“使臣有殷之孙子。” (二十一)马瑞辰:“按丽者,之渻借。《方言》、《说文》并曰:‘,数也。’不为语辞。不亿,即亿。犹云:子孙千亿耳。” (二十二)马瑞辰:“服,训为臣服之服。可言维于周服,亦可言维服于周。” (二十三)陈奂:“靡,无也。靡常,无常也。商孙子服于周,则见天命之无常。” (二十四)于省吾:“肤敏,乃黾勉的转语。肤与黾、敏与勉,并系双声。……此诗是说殷士助祭于周,但兴亡之感,不能无动于衷,只有俯首就范,黾勉从事而已。” 严粲:“殷士,总言商之孙子及其旧臣。” (二十五)严粲:“裸谓以鬯酒献尸,尸受酒而灌于地以降神也。行裸之礼,谓之裸将。” 毛亨:“将,行也。” 朱熹:“京,周之京师也。” (二十六)朱熹:“黼,黼裳也。冔,殷冠也。” 严粲:“服殷之常服,黼裳而冔冠也。黼裳,商周所同,冔冠,则商之制也。” 王先谦:“蔡邕《独断》云:冕冠,殷曰冔。以三十升漆布,广八寸,长尺二寸,加爵冕其上,黑而微白,前大后小,有收以持笄。” (二十七)何楷:“按《方言》:孑、荩,皆余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炊薪不尽曰荩。……王之荩臣,以目商孙子及殷士。” 俞樾:“王之荩臣,盖即指殷士也。……王,谓殷王也。《方言》:‘荩,余也。’王之荩臣,犹言王之余臣。以其从殷而来,故谓之王之余臣。……其人皆商之孙子,故以无念尔祖勖之。” (二十八)于省吾:“无字的用法,在此是否定词,与勿字同义,决非发语词。此诗系殷士助祭于周京。……故周人劝其弃旧图新,以不要怀念你们商人的先祖为言。” (二十九)朱熹:“聿,发语辞。……在于自修其德。” (三十)毛亨:“永,长。” 严粲:“苏氏《终风》解曰:‘言,辞也。’……《诗记》曰:王者代天理物,操典礼命讨之柄,以临天下,故曰配命,又曰配上帝。” (三十一)郑玄:“师,众也。” 朱熹:“又言殷未失天下之时,其德足以配乎上帝矣。” (三十二)戴震:“按篇中命字凡八见,皆谓受天命为天下君,能修德能常合于天心。天命在是,即天心在是。配命配上帝,皆德合天心之谓。” 毛亨:“骏,大也。” 方玉润:“不易,言难保也。” 朱熹:“宜以为鉴而自省焉,则知天命之难保矣。” (三十三)朱熹:“遏,绝。” 戴震:“言天心之难合也。不修德,则躬自绝于天矣。” (三十四)马瑞辰:“按宣昭,犹言明昭。义问,犹言会问、嘉问。字通作闻。《说文》:‘闻,知声也。’引申之义为声闻。” (三十五)郑玄:“有,又也。” 毛亨:“虞,度也。” 于省吾《诗义解结》:“殷者,依之借字。依与衣,古通用。《皇矣》篇的依其在京,王引之谓依之言殷也。详《经义述闻》。有虞殷自天,应读作又虞依自天。天乃天命的省语。承上命之不易,无遏尔躬为言。……这是说:天命之不易,无害尔身,应宣昭义问(训令闻)而揆之以依于天。” (三十六)毛亨:“载,事。” 陈奂:“奂谓毛训载为事,实包括生物之义。” (三十七)朱熹:“仪,象。” 毛亨:“刑,法。” 郑玄:“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 (三十八)毛亨:“孚,信也。” 吴闿生:“善法父王,乃为万邦所信也。” 注 音 於wu乌 陟zhi至 亹wei尾 裸guan贯 黼fu甫 冔xu许 荩jin尽 骏jun俊 遏e咢 孚fu扶 文王文王在上, 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 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 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 令闻不已。 陈锡哉周, 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 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 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 厥犹翼翼。 思皇多士, 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 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 於,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 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 其丽不亿; 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 裸将于京。 厥作裸将, 常服黼冔。 王之荩臣。 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 宜鉴于殷, 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 无遏尔躬。 宣昭义问, 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仪刑文王, 万邦作孚! 文王神灵在天上,在天上放射出光芒。岐周虽然是旧邦国,接受天命,呈现着一片崭新的气象。这周的前途无限光明,上帝的意志神明而美妙。文王神灵的进退升降,都在上帝的身边左右。 勤勤恳恳的周文王,美好的声誉传颂不止。上帝赐给他兴周的大任,文王的子孙永久兴旺。文王的子孙代代生息,嫡系旁支传续百世。周邦的百官群臣,将世世代代地显贵下去。 世世代代地显贵下去,他们处理事情格外谨慎。无数俊杰贤士,降生在周的邦国。周邦如此众多的贤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人才济济,文王的国家因此而安定。 端庄恭谨的周文王,正大光明严肃负责。上帝意志真是伟大,殷商子孙纷纷归降。殷商的子孙不断繁衍,那数目上亿难以估计。上帝已经下了命令,他们无不对周称臣驯服。 他们无不对周称臣驯服,可见天命无常。殷人后代美丽聪敏,执行灌酒的仪式助祭于周京。看他们助祭行灌礼,仍然穿戴着殷时的衣冠。成王进用诸臣,牢记祖先之德。 牢记祖先之德,继承而且发扬光大。长久修德顺应天命,自然就会求得幸福。殷商在未失民心的时候,能够配合上帝的意向。应该借鉴殷商兴衰的教训,永远使国家长治久安。 永远使国家长治久安,切不要断送在你的身上。发扬光大美好的名声,须知殷鉴来自天意。上天的意旨难以预知,那是无声无息的。只有认真效法文王,才能使万国诸侯敬仰服从。 《文王》是一首告诫成王的诗。全诗七章,章八句。相传为周公所作。 《诗经》一书收录诗歌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雅诗又有小雅大雅、正雅变雅之分。所谓“雅”,就是纯正的意思。因为它体现着政令的阻通、王业的兴衰情绪,是用于朝会燕享或祭祀宗庙的严肃乐歌。政事有小大,歌词主题有小大与美刺,所以雅乐也有小雅大雅和变雅正雅之分。《毛诗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王先谦在《文王之什》下引陆德明的解释说:“自此以下至《卷阿》十八篇,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之 《正雅》。据盛隆之时,而推序天命,上述祖考之美,皆国之大事,故为正《大雅》焉。” (《诗三家义集疏》) 《大雅》收入诗歌31篇。古人认为,诗歌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认为编选《诗经》的人,在风、雅、颂三类诗歌中,都精心选好开头的诗篇,使之在内容上体现出教化的伦理程序。因而有所谓“《关雎》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史记·孔子世家》) 的 “四始”之说。《大雅》既然是“言王公大人”的国家大事的诗篇,而文王又是周部族王业的缔造者,所以把通过对先王的咏歌以诫成王的诗篇作为 《大雅》的统领,就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意味深长。 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王季之子,古公亶父之孙,生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姬发生成王姬诵。“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及“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还政时,周公“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多士》、《毋逸》二篇,都是用前朝君主的兴亡事例来告诫成王戒骄戒躁,励精图治; 了解稼穑的艰辛和百姓的心情,不要贪图安逸以蹈亡国君主的覆辙的,与本篇第四、五两章所述“有商孙子”,“侯服于周”的历史教训异曲同工。可见,“周公作诗”之说是可信的。朱熹说:“味其词意,信非周公不能作也。” (《诗集传》) 对这首诗的主旨,前人说法颇多,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 一为得天命说。《毛诗序》说: “文王受命作周也。”对此,有人根据孔子“三分有二以服事殷”(《论语·泰伯》)的说法,“以受命称王为不然”。二为歌颂文王说。现代学者多主此说。如高亨《诗经今注》便是。三为诫成王说。刘向、朱熹、吴闿生等人均持此见。吴闿生说:“此篇翼奉谓 ‘周公作诗,深戒成王’,最得其旨。而全诗精神注重殷士肤敏裸将于京一段,就兴亡之际以作指点,最为警悚动听。所谓深戒者也。” (《诗义会通》) 纵观全诗,吴氏之说颇得诗意。首章先述文王不辱使命,为王朝的巩固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贤君圣主形象的勾勒,为后王如何对待“帝命”树立了楷模。次章接着以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二句把情节推开,从侯王子孙,显耀朝臣方面写出文王心怀臣民的广阔胸襟。三章从居安思危,重视人才培养吸收角度,写出文王的深谋远虑。四章转入现实与历史对比,通过议论,说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五年·宫之奇谏假道》)的道理,指出殷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丧失民心,上帝遗弃。从兴亡之由上提出警诫。五章接着运用议叙结合手法,说明“天命无常”,可得可失,其间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所以文王对待臣服了的殷朝遗民采取怀柔政策,借以消除他们的反叛之心。从消除不安定因素方面提出警诫。六章再就“天命”,即民心问题进行议论,申明要永配天命,得到上帝的长久爱戴,必须牢记文王的为人,不断修身进德,自求多福。七章强调天命得之不易,上帝无时无处不在,必须以文王为榜样,取信于万民,不要像殷纣王那样荒淫暴虐,残害忠良,激怒上帝,让大命断送于自己手上。这个结尾,从正面提出警诫。 文王是先秦儒家心目中的帝王模范。诗篇对他的标榜,虽然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气氛,但在文王的活动中,却没有神的灵光,有的只是担心失去“天命”的忧虑和为周部族兴旺发达而脚踏实地的工作。末章“天命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的告诫,正表明了作者把“天命”与民心紧紧联在一起的民本思想。这就揭示了一个道理:文王得天下以民心,纣王失天下亦以民心。作者以文王为楷模告诫成王,就是要周代子孙牢记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旧评说:“通篇大旨以仪刑文王为主,却借天与殷伴说,遂增无限色泽,无限精神。”又说:“通篇用蝉联格。”(吴闿生《诗义会通》引)这些艺术特点的评述是颇为中的的。 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②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③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④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⑤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⑥思皇多士,生此王国。⑦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⑧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⑨假哉天命,有商孙子。⑩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11)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12) 厥作裸将,常服黼。(13)王之荩臣,无念尔祖。(14)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15)永言配命,自求多福。(16)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17)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18)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19)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20)仪刑文王,万邦作孚。(21) 【注释】 ①於:感叹词,相当于后世“呵”字,读wu。昭,光明。②旧邦:旧国。周自后稷开国,历夏商两朝,故称旧邦。命,帝命。维,是。③不显:即“丕显”,光明正大。不,通“丕”,大;显,光明。时,通“烝”,美也。④(wei 委):勤勉。⑤陈:“申”的借字,一再,重复。哉,通“载”,造。造周,建设周国。⑥厥:其,他的。犹:谋略。翼翼,忠敬的样子。⑦思:发语词。皇,美。⑧克:能。维,是。桢,骨干。⑨缉熙:品德之光明正大。敬,谨慎负责。⑩假:大。(11)丽:数目。不亿:不限于一亿。(12)殷士:殷商的后人。裸(guan 贯),祭祀的一种,指灌祭。将,献上祭品。京,周京师。(13)黼冔:黼,礼服;冔,礼帽。(14)王:指成王。荩,进臣。指进用之臣。(15)聿:述。(16)言:语助词。配命,配合天命。(17)骏:大。不易,不容易。(18)遏:遏止。(19)宣昭:宣明。义,善。问,通“闻”,声誉。虞,考虑。(20)载:事。(21)仪刑:效法。作,则,就。孚:信服。 【译文】 文王在上,呵,在天上放射光明。周虽是旧邦国,它的国运却是新气象。周的前途光明,上帝的意愿也是美好的。文王的进退升降,都在上帝的左右。勤勉的文王,美善的声誉无穷尽。上帝赐上兴建周国,蕃衍文王子孙。文王子孙,嫡系旁支传百世。凡周的臣僚,世世代代都显贵。世世代代都显贵,他们的谋略仍然谨慎、郑重。这么多的贤士,都出生在这个王国。王国能出众贤士,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济济一堂人材多,文王的国家就因此得安宁。端庄恭敬的周文王,呵,光明磊落而又举止端庄。伟大呵天命,拥有了殷商的子孙。殷商的子孙,他们的数目超以亿计。上帝已经授命文王,于是殷商臣服于周。殷商臣服于周,可见天命的不平常。殷人后代漂亮又聪明,来京城助祭陪周王。他们助祭时,穿着殷人的冠服。王的进用诸臣,无不念及你们的先祖。无不念及你们的先祖,进修你们的品德。常顺天命不相违,要求幸福靠自强。当初殷商没有丧失民众,能够配合上帝。应该借鉴殷商的教训,知道保持大命的不容易。保持大命的不容易,就不要断送在你身上。发扬光大好名声,须知殷亡乃违背天意。上天的所作所为只在冥冥之中,无声无味真渺茫。只有认真地效法文王,万国诸侯才能相信和服从。 【集评】 《毛诗序》:“《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 宋·朱熹:“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天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诗集传》卷十六) 明·孙:“只述事谈理,更不用景物点注,绝去风云月露之态。然词旨高妙,机轴浑化,中间转折变换,略无痕迹,读之觉神采飞动,骨劲色苍,真是无上神品。”(《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三) 清·方玉润:“姚氏曰:‘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愚谓曹诗只起落处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诗经原始》卷十三) 今·陈子展:“作为乐章,用在宗祀明堂,用在天子诸侯朝会,用在诸侯两君相见,隐然周之《国歌》。”(《诗经直解》卷二十二) 【总案】 这是周人自述开国功绩的“史诗”之一。诗中反复赞述周文王“受命作周”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并以“天命不易”告诫嗣王。“天命”是全诗的核心。就诗的内容而言,天命是指从殷朝倒行逆施以至灭亡中吸取教训,效法祖宗文王,励精图治,取信于民,取信于万邦,取信于上天。作为一首对文王的赞美诗,它是庄严深沉的,充满了神圣的历史感;作为对后世的劝戒,它又是严肃冷峻的,不乏深刻的教谕和启迪。颂美是手段,劝戒是旨归,两者巧妙地融于一体,意在描绘后继者应当效法的榜样和遵守的准则。全篇铺叙到底,语言庄重典雅,与明丽清新的《国风》迥异其趣,也和《小雅》怨而不怒有所不同。蝉联格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此篇中尤为突出。读之环环相扣,觉神采飞动,骨劲色苍,真是“无上神品”。 文王
【注释】①昭:明。②维新:乃新,更新。③不:语助词。显:光耀。④不:语助词。时:通“持”。持久。⑤亹亹(wěi):勤勉貌。⑥令闻:好声誉。⑦陈:布。锡:通“赐”。哉:培植。⑧侯:语助词。⑨本:本宗。支:支庶。⑩亦世:累世。(11)犹:谋。翼翼:深远。(12)皇:美。(13)桢:骨干。(14)济济:众多貌。(15)穆穆:容止端庄恭敬。(16)缉熙:光明。(17)假:伟大。(18)丽:数。(19)服:归服。(20)肤:美。敏:疾。(21)裸(guàn):灌祭。将:行。④黼(fǔ):礼服。冔(xǔ):礼帽。(23)荩(jìn):进用。(24)骏:大。(25)遏:断绝。(26) 宣昭:宣扬昭示。义问:善声美誉。(27)有:通“又”。虞:度,想。(28)载:事。(29)仪刑:效法。(30)孚:信。 【鉴赏】这是歌颂文王功德之诗。 全诗七章。相传此诗为周公所作。据首章诗意,当作于文王死后。首章总写文王之德。此章想象瑰丽,造语新奇。文王耸立上苍,光耀弥天。“昭”以状德,新奇而贴切。正因为文王之德昭明显耀,所以周自后稷传至文王受天命而“维新”。自此往后,岐周前途无限光明,上帝赐命持久不息。文王之神时升时降,无时不紧跟在上帝的身旁,足见文王之德与上天合一。二、三章正面写文王之德。勤勉的文王,其善声美誉流传不衰。他布利赐恩精心培植周邦。因此,文王孙子无论本宗还是支庶皆蒙其福泽,世代相袭。凡周之臣亦能世代显贵。而这些贤臣,其谋略都很深远。因而,生此王国的众多嘉美之臣均为周之骨干,文王则赖以安宁。四、五章侧面写文王之德。由于文王之德光明恭谨,而武王又能继之,故伟大的天命,使周得有天下。商之孙子虽有亿万,但也不得不归服周朝。岂止如此,殷士还得以时助祭于周。这些美善而敏捷的殷士,身着礼服,头戴礼帽,在周京毕恭毕敬地行灌祭之礼。这一章说来自然,实可思可畏。诗人见此凄怆哀婉的一幕,一种惊惧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向时王敲响了震耳的警钟:这些殷士如今皆为王所进用之臣,难道不念您祖上文王之德吗? 以上二、三章言文王有德故周之兴,四、五章言纣王失德故商之亡,一法一戒,对比鲜明,发人深思。六、七章写要以殷商为鉴以文王为法。要念您祖,就务必自己修德,永远配合天命,自求多福。殷未丧失天下之时,其德亦能配合上帝,故应时刻以殷之亡作为镜子,从而明白天命难保的道理。千万不能使天命在您的身上断绝。为此,要宣扬昭示懿德美誉,要自度殷亡之理取决于天意。而那冥冥的上天又“无声无臭”,微茫难求,因而惟一的办法就是效法文王之德。只有如此,天下诸侯才会信服。末章正遥应首章文王德配上天作收,章法极为严整。 此诗在修辞上运用的是蝉联格,即今所谓的顶针格。诗从第二章开始,上章的末句即是下章的首句,这犹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跑,一棒一棒地往下传,使得诗意往返回复,韵味无穷。后世诗文运用此法者诸多。此诗在用韵上也很有特色,基本上是每四句一换韵。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姚际恒曰:‘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愚谓曹诗只起落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 《诗序》说:“文王受命作周也。”这“受命作周”正是文王功德的具体表现,故《序》说不误。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文王未改元,何以云受命?”方氏此说过于拘泥,这由《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可证其非。 文王 【出典】 《史记》卷四《周本纪》:“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释义】 周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以贤明礼贤下士著称。后世常用以借指礼贤好士的贤君。 【例句】 ①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卢仝《直钩吟》4383)这里借以感叹自己生不逢时。②文王已云没,谁顾好爵縻。(刘叉《答孟东野》4445)这里借以感叹生不逢时,难获知遇。 文王 文王〔原文〕 ☚ 文王之什 大明 ☛ 文王 文王周文王,姬姓,名昌,王季之子,武王姬发之父。商末周部族的领袖。商纣时封为西伯,亦称伯昌,在位五十年,周部族国势日强。他建都丰邑 (今陕西省西安西南之丰水西岸),为周灭商奠定了基础。文王为他死后的谥号。《大雅·文王》一章:“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於,wū,叹词,犹“啊”。昭,昭著。毛 《传》: “昭,见也。”郑《笺》:“昭,明也。其德著见于天。”朱熹《集传》: “言文王既没,而其神在上,明昭于天。”《大雅·文王有声》一章: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毛《传》: “骏,大也。”苏辙《诗解集传》: “大其先人之声耳。”王先谦《集疏》: “诗言文王有令闻之声,非仅德被一方,实乃大有声而泽及天下也。”《周颂·赉》一章:“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止,语气词,表已然。我,诗人代武王自称。郑《笺》:“文王既劳心于政事,以有天下之业,我当而受之。” ☚ 六师 文母 ☛ 文王(1次) 周文王。太公不遇~兮《哀》 文王wén wáng即周文王西伯昌。中国历史上著名贤君之一。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故亦称西伯昌。在位五十年,勤于政事,发展农业,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剪商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死后谥为文王。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哀时命》:“太公不遇文王兮。” 文王wén wáng〖名词〗 文王渤海国第三世王大钦茂的谥号。取意于其人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继位后,偃武修文,使渤海区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皆得到迅速发展,一生以“文治”著称。钦茂于唐贞元九年(793,一作十年)死后,其国未报请唐王朝私自加此谥号。详见“大钦茂”(85页)。 文王楚律名。亦作“定文王”。传统律名夷则的楚称。见于曾侯乙钟磬铭文和江陵雨台山21号墓出土律管文字。参见“律名体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