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文献通考·经籍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文献通考·经籍考

文献通考·经籍考

通史书目。简称《经籍考》。元马端临(生平见《文献通考》条)撰。它是《文献通考》二十四考中的第十九考,在卷一百七十四至二百四十九,共七十六卷,也是《文献通考》中卷数最多、内容最充实的一考。
在收录范围上,马端临参考了汉、隋、唐诸正史艺文志及宋《三朝艺文志》(太祖、太宗、真宗)、《两朝志》(仁宗、英宗)、《四朝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中光志》(高宗)、《续中光志》(孝宗、光宗、宁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公私目录,收录了这些书目所著录的“存于近世而可考者”,即在宋代还存在的图书。作者虽号称“通记古今”,但实际上以今书为主,详今略古。其中有书已亡佚而序还存在的,也为录入(书名下没有卷数的就是已经亡佚的书)。共计收录宋宁宗嘉定(1208—1224)后期以前尚存之书及有序而书亡之书共三千八百九十四部。
在分类上,《经籍考》对上述诸官私书目进行斟酌损益,充分吸取了它们的成果并加以调整,大致因袭旧目,但略有发展,共类分图书为四部五十七类。经部下分十四类,与诸目相比,作者将仪注类从史部提出,归入经部。史部下分十四类。子部分为二十二类,其中阴阳、房中两类各有小序一篇,而类下无书。集部共分七类,将诗集从别集类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
在解题上,《经籍考》在卷一有一篇长达二万余字的总叙,它系辑录历代重要书目之总序及有关资料而成,历叙各代收藏图书与编纂目录之概况,实则上是一部前代的学术盛衰史。《经籍考》在大部分类目前均有类序一篇,这些类序大多录自上述诸官私书目及诸儒议论,用以说明诸类学科的学术发展过程。作者基本上没有自写解题,而是尽可能地辑录宋四代艺文志、《崇文总目》等中的各书序跋,主要是《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二家中的书目提要,并旁搜诸史传、文集、杂说、诗话中的相关材料于每书之下,加以详细的罗列,作为每书的题解,以记各书著作之本末,考其流传之真伪,订其文理之纯驳。与诸目不同的是,《经籍考》在总叙、类序、题解之中间有作者的按语,这些按语是研究古代书目序文的珍贵史料,也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见解。
在编排体例和著录形式上,《经籍考》在类序之后著录汉、隋、唐诸正史艺文志及宋四朝史志中所载本类书籍之总部、家、卷数(也有数类合载的,依次列于卷首),使读者能从此类图书数量的变化上了解这一类目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以此为线索,看出学术的盛衰。编排解题时,在书名的下一行,凡从《崇文总目》、宋四朝史志中辑录的题解均低于书名首字一格书写;从《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史传、文集、杂说、诗话、笔记中辑录的题解及作者自己的评论均低二格书写。
《经籍考》继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之后,把断代的史志目录扩展成为通史的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收罗丰富,体制完备,为后人了解南宋宁宗以前的现存书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尤其是它的解题大多系辑录其他文献原始材料而成,形成了继叙录体、传录体提要而后的辑录体目录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谢启昆的《小学考》都是在遵照它的这一体例基础上编纂而成。它所辑录的那些原始材料,随着古籍的亡佚残阙,也日益显示出它在辑佚、校勘等方面的参考价值。民国目录学家姚明达在所著《中国目录学史》中称赞它:“然征文考献者,利莫大焉。较诸郑樵之仅列书目者,有用多矣。”
除从元代始历随《文献通考》刊刻外,尚有单刻本行世。如明代弘治年间单刻本,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清武英殿刻本为底本,以元至正五年(1345)余谦西湖书院修补刻本和明弘治年间单刻本作对校本并加校记而排印的单印本则是目前最好的本子。明人何乔新另有《订正马端临〈经籍考〉》之作,清卢文弨有《〈文献通考〉经籍校补》一卷。

☚ 子略   文渊阁书目 ☛
000003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