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罗振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罗振玉1866—1940

浙江上虞人
曾任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制造“满洲国”活动,曾任伪满监察院长等职。著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 》等。
乳名:玉麟
初名:宝钰
字:式如、叔言、叔韫、叔蕴、叔韫
号:上虞罗氏雪堂、雪堂
别号:仇亭老人、仇亭老民、贞松老人、松翁、
谥号:恭敏
别名:上虞罗氏贞松老人、公之纯、东海愚民、永丰乡人、岁寒退叟、刖存、守残老人、含章、陆、陆庵、抱残老人、松翁、松筠、叔坚、俑庐、振钰、商遗、商遗父、絜公、寒中、僧潜


罗振玉1892—1975

浙江嘉兴人
祖业伤科,至罗振玉已有四世。行医乡邑。晚年受聘于浙江省中医院。著有《骨折篇》文稿及医案。
字:昆仑

罗振玉1836—1940

近代学者和古器收藏家。字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十五岁举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上海办农学社,创刊《农学报》,后又创东文学社,收王国维为学生,成终生之交。1900年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聘,任湖北盐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1904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托,创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1906年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1909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恪守旧制,反对维新改良和辛亥革命。清末,一度经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并奏请学部运购敦煌文物,其中不少转入其手。又搜购安阳甲骨三万多片。除自己整理著录外,又由王国维协助撰文。1919年春在天津创立东方学会。1924年9月被清废帝溥仪召入紫禁城,入值南书房。“九·一八”后,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成为炮制伪满洲国的汉奸之一。1934年溥仪登极,受“叙勋一位”的封赏。1937年6月退休,继续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著录有《殷虚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1940年死于旅顺。

罗振玉

罗振玉年谱一卷陈邦直编新京满日文化协会1943年印行

罗振玉传
永丰乡人行年录
庭闻忆录——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
陈邦直
甘孺辑述
罗继祖
新京满日文化协会1943年印行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127页
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
12月版145页
陈宝琛不与郑、罗同污
林琴南与罗振玉
罗雪堂先生传略
罗雪堂先生著述年表(上、下)
罗雪堂先生年谱
罗振玉(1866—1940)
南湖
周作人
董作宾
莫荣宗
莫荣宗
*中央日报1963年10月28日
语丝1924年3期
*大陆杂志1962年24卷4期
*大陆杂志1962年25卷2、3期
*大陆杂志1963年26卷5—8期
*传记文学1973年23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90页
论罗振玉和王国维在中国古文字学领域内的地
位和影响
陈炜湛 曾宪通学术研究1980年5、6期
王国维与罗振玉交往
罗振玉与京师图书馆的创建
甲骨学史上的“四堂”
罗振玉
笑枫
程磊
沈抗
耿云志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1期
赣图通讯1983年3期
文史知识1983年10期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辑第
93页,民国人物传记第1卷第387页
罗振玉(1866—1940)
罗振玉传略
罗振玉(罗振玉语言学论著目录)
罗振玉先生评传
罗振玉(1866—1940)
罗振玉
陈公柔 王世民
杨新南
王绍新
王森然
方光后
魏桥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293页
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3辑第77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2分册第155页
近代二十家评传第15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449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30页

罗振玉

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
罗振玉评传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罗继祖
罗 琨 张永山
罗振玉 王国维等
校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178页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220页
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697页
论罗振玉和王国维在中国古文字学领域内的地
位和影响
陈炜湛 曾宪通学术研究1980年5、6期
务农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及罗振玉其人
罗振玉与甲骨学
罗振玉与档案事业
敦煌学的早期开拓者——罗振玉
罗振玉和王国维交往始末——《罗振玉王国维
往来书信》代后记
章 楷
冯 涛
屈 宁
邓文宽
王庆祥
中国农史1985年1期
人文杂志1985年2期
档案学通讯1985年增刊1期
文物天地1990年4期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5期
追寻历史的踪迹(关西篇):德富文库·梁启
超·罗振玉
夏晓虹旧年人物第132页
罗振玉执迷复辟梦
罗振玉先生评传
何 品
王森然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236页
近代名家评传(初集)第149页

罗振玉1866—1940年

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近代著名学者。在甲骨学、金石学、器物学、目录校勘学、敦煌学诸领域都有较大成就。祖籍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生于江苏淮安。16岁举秀才,后屡试不第。辛亥革命后以清廷遗臣自居,东流日本,从事著述。1919年回国,寓居天津,继续著述。1924年应清废帝之召,入值南书房,清理宫中器物。1925年应清废帝任命为顾问。1929年移居旅顺,参与策划成立伪满州国。1933年出任伪满州国监察院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任理事、会长。1940年病死于旅顺。他学识渊博,于经史、小学根柢较深,生平著述140余种,他对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做出重要贡献。他大量收集甲骨文字,墨拓出版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菁花》、《铁云藏龟之余》、《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续编》、《殷虚书契待问编》等,印制精良,多有稀世珍品,为甲骨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史料。他首先考证出甲骨出土地为殷墟遗址,甲文是殷室占卜遗物,并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考释甲骨文字,他的《殷商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殷虚契书考释》代表着他释读文字的成就。在金文研究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梦草堂吉金图》3卷、《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续编》3卷、《补遗》3卷、《三代吉金文存》20卷等。其中《三代吉金文存》收录当时已著录和未著录的青铜器铭4831件,集一时之大成,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其他著述还有《雪堂所藏金石文字录》、《金石粹编校字记》、《汉熹平石经集录》、《石鼓文考释》、《碑别字补》、《流沙坠简》、《仓颉篇残简考释》、《秦汉瓦当文字》、《鸣沙石室秘录》、《敦煌古写本诸经校勘记》等。

罗振玉公元1866——1940

字叔蕴、一字叔言,号雪堂。近代浙江上虞人。曾先后创办农学社、江苏师范学堂和《农学报》、《教育世界》等杂志。历任湖南农务局总理兼农学堂监督、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罗氏早年开始研究古代文化,对古器物的鉴别颇感兴趣。宣统间开始从事甲骨文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搜集、保存、印行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二、正确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之地望;三、考释了大量的字;四、首创分类研究卜辞的方法;五、与王国维一道,确正了甲骨文中的合书。郭沫若以为在甲骨学研究中, “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此外,罗氏对金文、石鼓文、汉晋木简等亦有搜集、整理、研究之功。主要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精华》、《殷墟书契前编》、《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考释》、《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读碑小笺》、《淮阴金石仅存录》、《秦金石刻辞》、《秦汉瓦当文字》、《仓颉篇残简考释》、《矢彝考释》、《石鼓文考释》、《三代吉金文字》、《干禄字书笺记》、《鸣沙石室秘录》等书,均传于世。

罗振玉1866—1940

字叔言,号雪堂。祖籍浙江上虞。秀才出身。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后从事教育工作,创办东文学社。1900年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1901年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曾一度整理清廷内科大库档案,搜购大批出土甲骨。辛亥革命后,逃往日本,潜心整理甲骨。1919年春回国。1924年应清废帝溥仪诏,入值南书房,与王国维一起检点宫中器物。1933年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1937年6月退休。1940年病死旅顺。著有《殷虚书契前编》、《后编》、《殷虚书契考释》和 《流沙坠简考释》等。

罗振玉

中国金石学家。浙江省上虞市人。1866年8月8日生于江苏淮安,1940年5月14日去世于辽宁旅顺。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社,1898年创办东文学社。1900年起,在湖北等省任农务、教育方面的职务。1906年调北京任学部咨议官。1911年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京都,1919年回国在天津定居。罗振玉从早年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生平著述140余种,刊印书籍400种以上。在甲骨文研究、铜器铭文的编纂印行、简牍碑刻等古文字资料的搜罗整理印行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从1906年起搜集甲骨,近20000片,著《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最早考定小屯为殷墟。所著《殷虚书契考释》(1915)释字485字,增订本(1927)释字561字。1937年出版《三代吉金文存》(其第5子罗福颐助编)20卷,收录家藏商周金文拓本4831器。此外,还研究汉晋简牍印行敦煌遗书,又于1908年、1922年抢救内阁大库档案。主要著作有:《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殷虚书契考释》(1915年》、《殷虚书契前编》《后编》及《续编》(1913、1916、1933)、《殷虚书契菁华》(1914)、《铁云藏龟之余》(1915)、《梦草堂吉金图》(1917)、《贞松堂吉金图》(1935)、《贞松堂集古遗文》(1931)、《三代吉金文存》(1937)、《流沙坠简》(与王国维合著,1914)、《鸣沙石室佚书》及《续编》(1912,1917)、《鸣沙石室古籍丛残》(1917)、《敦煌零拾》(1924)。

罗振玉

157 罗振玉1866—1940

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15岁中秀才,在乡间作塾师。1898年创办东文学社。曾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1924年奉已废清帝溥仪召,入南书房,负责检点宫中器物。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护送溥仪至天津。“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制造伪满洲国的活动,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一生顽固守旧,反对变革。对甲骨文研究有重要贡献,是我国甲骨文研究的开拓者。从1901年起,将搜集殷墟出土的三万余片甲骨编成《殷墟书契》共16卷,并亲赴河南安阳小屯考察,最早确定了甲骨文字出土的地点,对殷商历史研究指出了最可靠、最基本的历史地理根据。著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流沙坠简考释》 (与王国维合著) 等。

☚ 孟森   王国维 ☛

罗振玉

179 罗振玉1866—1940

近代考古学家、语文学家。浙江上虞人。字叔言、叔蕴,号雪堂等。清末新学兴起之际,曾在上海创立“学农社”、“东方学社”,出版《农学报》、《教育世界》。他长于考古,具备丰富的金石文字知识,兼通各种古文物,自1906年起不断搜购甲骨,查出安阳为殷代后期首都所在地。1916年到安阳小屯村作调查,搜集甲骨数以万计。除此,还搜集整理许多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著有《殷墟书契》(前后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贞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三代吉金文存》、《石鼓文考释》、《干禄字书笺证》、《俗说》等,成就卓著。其著作是研究甲骨文字等的必要典籍。

☚ 王照   王国维 ☛

罗振玉

见“语言文字”中的“罗振玉”。

罗振玉1866—1940

近代学者。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1896年在上海创办《农学报》,反对戊戌变法。后创办东山学社。历任湖北农务学堂、江苏师范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农科等校监督。1924年应清废帝召入值南书房。曾任伪满洲国监察院院长。长期从事甲骨文的收集和研究,并经理清廷内阁大库档案和器物。著作有《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虚书契精华》、《殷虚书契考释》、《流沙坠简考释》等。于西夏学术多有建树,1927年辑印※《西夏官印集存》,1935年又抄写刊印黑水城发见之西夏文字典※《音同》,於西夏学术多有贡献。

罗振玉1866—1940

古物考据家、汉奸。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父树勋曾任江宁、清河县丞。他四岁入塾读书, 十五岁举秀才。1890年在乡间做塾师。1896年与蒋黼在上海办农学社, 从事搜集翻译外国农学著述。次年创办《农学报》。1898年创办东文学社,聘日本人任教。1900年秋将学社解散,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去武昌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兼农务学堂监督。1910年辞职,到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年底去日本考察教育。次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校长。1903年入两广总督岑春煊幕中参议学务。翌年,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1906年调京,在学部充二等諮议官。1909年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携眷逃往日本京都,著《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及《殷虚书契菁华》等,并由王国维协助,撰成《殷虚书契考释》及《流沙坠简考释》。1919年春回国,在天津举办京旗赈务,与柯劭忞等组织京旗生计维持会。1924年应清废帝所召,入直南书房,与王国维一起检理宫中器物。同年11月,清室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与陈宝琛将溥仪偷送到日本使馆。次年2月23日深夜,在日本大使馆庇护下,将溥仪秘密送到天津日租界的“张园”,因功被委为“顾问”。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长春就任伪满洲国执政,任他为参议府参议,后改任临时赈务督办。1933年任监察院长、满日文化协会常任理事。1934年伪满洲国改行帝制被邀为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受到“叙勋一位”的封赏。1937年6月退休,继续整理刊行所藏古文物史料。1940年6月19日在旅顺病死。

罗振玉1866—1940

字叔蕴,又字叔言,号雪堂。浙江上虞人。清末任学部参事。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图谋复辟清朝,后积极参预制造伪满洲国的汉奸活动。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者有《殷墟书契》和《三代吉金文存》等,对古史研究价值很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