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绸缪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绸缪chóu móu绵密,殷勤。元稹《阳城驿》:风波势奔蹙,日月光绸缪。高适《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绸缪阃外书,慷慨幕中请。白居易《紫藤》: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绸缪chóu móu(一)亲密无间。 绸缪 绸缪《诗经·唐风》篇名。《毛诗序》云:“《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此说之妄,朱熹《诗序辨说》已有所明:“此但为婚姻者相得而喜之词,未必为刺晋国之乱也。”指出诗与刺晋无关,是对的;说诗是抒写新婚夫妇的喜悦之词,则不够确切。今人或谓:“《绸缪》,盖戏弄新夫妇通用之歌。此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陈子展《诗经直解》)此说为是。诗共三章,重复歌唱。章首二句托物起兴,渲染良夜美景的缠绵气氛;章后四句设问述陈,尽情笑谑新人爱情生活的美满幸福。诗歌语词浅显,情趣活泼欢快,体现了俚俗民歌的自然天籁之美。 ☚ 椒聊 杕杜 ☛ 绸缪 绸缪“绸缪”的原意是紧缠密绕、情意殷切。这里双关情意缠绵,特指新婚燕尔的柔情蜜意。《诗经·绸缪》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兮何兮,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描写了新娘和新郎在新婚之夜的喜悦之情。诗分三章。首章写新娘见到新郎时的幸福心情;次章写夫妻相见时共同的欢乐心情;末章又写新郎对于美丽的新娘的爱悦心情。处处洋溢着爱情的纯真与甜蜜。 (旭) ☚ 爱 琴心 ☛ 绸缪
【注释】①绸缪(chóu móu):缠绕。束薪:一束柴薪。②三星:参星。③良人:好人,指新娘。④子:你,指新郎。⑤束刍(chú):一束饲草。⑥隅:角落。⑦邂逅(xiè hòu):通“解觏”。爱悦。此作名词,指心爱者。⑧束楚:一束荆条。⑨户:门窗。⑩粲者:美人。 【鉴赏】这是贺新婚、闹新房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首句为兴体。诗以紧紧缠绕的“束薪”、“束刍”、“束楚”,兴比男女婚姻之事。每章次句点明时间。参星由高高的天上转到天边,由天边又转到窗户之上。这表明贺新婚、闹新房的人们由黄昏一直到夜深还未散去。每章三、四句是对新娘的赞美。意思是说:“今夜是什么时光哪,遇上了这么个漂亮的新娘!”这是闹房者模拟新郎的话语,因而带有戏谑的意味。每章末二句是闹房者的话语。他们对新郎喊道:“新郎啊,新郎啊,你把这个漂亮的新娘怎么办呢?”话语之中,既含有庆贺新郎之情,也含有戏谑调笑新郎之意。活泼风趣的口语,将新房内欢乐热闹的场景都表现了出来。 刘大白《白屋说诗》曰:“《唐风·绸缪》一篇,实在是一篇闹房的诗,虽然所闹的似乎是新郎而不是新娘。因为闹房的习惯法中,本来颇有兼闹新郎的。”这种说法是很正确的。 《诗序》说:“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毛传》认为秋冬为婚姻正时,《郑笺》则认为仲春为婚姻正时。毛、郑的说法虽有区别,但都是以礼说诗,将诗当作礼的图解,因而违背了诗的本意。陆侃如《中国诗史》说:“这是一首描写野合的诗。‘绸缪束薪’示其地,‘三星在天’示其时。在这种境地得与意中人畅叙,当如何的欣幸呢?”此说值得重视,可供存参。 《绸缪》
注 释 (一)毛亨:“绸缪,犹缠绵也。” 孔颖达:“言薪在田野之中,必缠绵束之。” 李樗:“盖言束薪之状也。” (二)郑玄:“三星,谓心星也。” (三)王引之:“《毛传》曰:‘子兮者,嗟兹也。’谨案: ……嗟兹,即嗟嗞。” (四)毛亨:“邂逅,解说之貌。” 胡承珙:“其实邂逅字,只当作解构,犹会合也。……即因会合而心解意说耳。” (五)朱熹:“粲,美也。” 注 音 缪mou牟 刍chu锄 隅yu于 邂xie械 逅hou候 绸缪
本篇是表现相爱男女幽会的爱情诗。 作品第一章写女子见到男子的兴奋之情,第二章写二人星夜相会的快乐,第三章写男子见到女子的喜悦。“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邂逅、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 (邂逅、粲者)何!”痛快淋漓地抒发男女主人公相会后难以抑制的心情,充分表现出他们恋情的真诚与炽热。如果把这首诗折绎出来,那就是:“像缠绕在一起的柴草簇拥下的新婚,星光在天空(天边、户外)闪烁,今天晚上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夜晚啊,我见到了你(我们相遇在一起),哎呀,对于心爱的人,我该怎样表白我心迹!”显而易见,它是男女之间超越于礼教之外的热恋情歌,是超越于 “官方社会以外” (恩格斯语) 的真正的爱情表白。 艺术上,本诗有其显著特征:第一,极力抒发了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今夕何夕”几句无疑是肺腑之言的热烈咏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二,情与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点点星光相伴,男女倾诉幽情,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朦胧、和谐、美妙的感觉。第三,采用言尽而意无穷的表现手法。本来男女幽会,应诉诸多心曲,但作品在反复感叹之后便嘎然而止: “如此良人(邂逅、粲者)何!”留下许多联想,许多回味。由此我们不仅想起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恋人离别场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千言万语,欲说还休,用静止的画面表现沸腾的心潮,静与动形成强烈反差。第四,本篇所采用的重叠复沓手法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首先,全诗三章犹如被切割的三个特写镜头分别展示男女主人公及其幽会的不同场景,如果合在一起,便无从表现其独特的心理活动。其次,三章分别通过星的不同位置来表现不同的时间。朱熹说: “在天,昏始见于东方”; “隅,东南隅也。昏见之星至此,则夜久矣”; “户,室户也。户必南出,昏见之星至此,则夜分矣。”显然,三章在时间上是前后相连的,作品由此展现男女主人公欢会时间的悠长。 总之,本诗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 “绝作” (方玉润语) 是当之无愧的。 绸缪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唐,古国名,乃帝尧旧都之地。位于“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即今山西省中部、南部一带。周成王灭祁氏 (尧之后裔) 后,封弟叔虞为唐侯。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曰晋。朱子称云:“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此言不假,时至今日,古风尚存一二,尽管历尽桑沧。且以现今人们新婚迎娶之际所燃“旺火”一事,似可略证。“旺火”者,兴旺发达,红红火火之意,乃婚姻美满、家庭幸福,枝繁叶茂,丰衣足食所愿也。山西多煤炭,故“旺火”多用精心挑选的大块煤炭垒成宝塔状,越富有人家,则宝塔越高越大,可达二米有余。即使是贫寒人家,由于有地利之便,往往也不惜一次破费百十斤煤炭用以燃“旺火”。在新婚大喜的吉日,入夜后,“旺火”就被用柴禾引着,自下而上,火舌翻滚。远远望去,烟雾燎绕,火光冲天,好不红火! 无论长幼尊卑,均围在旺火周围,欢歌笑语。洞房内,新人依偎在一起,在听房者的。共笑声中,轻声漫语,互诉衷情; 在熊熊火光映照下,迈开了人生又一步。虽无花烛添彩,却比花烛增光。至于缺少煤炭的地区,“旺火”则由木柴堆成,虽不如煤炭火壮观,却也不失原意。然探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到底起于何年何代,至今并无定论,但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中早已有了艺术的记载。《唐风·绸缪》诗中,即展现了这一古老的习俗。 《诗序》云:“《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时焉。”朱熹《诗集传》亦称:“国乱民贫,男女有失其时而后得遂其婚姻之礼者。”虽有“男女有失其时”之说,却较前说者有了突破。近代学者多反对《诗序》说,认为《绸缪》诗乃贺新婚之作,表达了新娘新郎在良辰美景,洞房花烛夜的无限羡慕和喜悦之情。如余冠英认为:“这是乐新婚的诗。诗人觉得他的新娘子美不可言,那夜晚也是美不可言,喜不自胜,简直不晓该怎么办才好。”陈子展认为:“《绸缪》当是一篇戏谑新婚男女通用之歌。”是“后世‘闹新房’戏谑歌词的远源的残谪”。蓝菊荪虽认为《诗序》说尚有可取之处,但仍坚持把它理解为一篇情诗更妥。这都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不失为一家之言。见仁见智,不同是难免的,墨守一律,就难以发展了。总而观之,近代学者的研究是成功可信的,足以为百花齐放的文苑增厥富。 《绸缪》全诗三章,每章六句。译文如下: 多捆几束木柴吧,快把这旺火迅速燃起, 吉星升起啦!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终于使我见到了你! 快乐啊快乐, 莫非你和我一样欢喜? 再加几抱干草吧,好让这旺火熊熊腾起, 福星高照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美景? 竟然有此邂逅良缘? 美满啊美满, 谁说萍水不能喜相逢? 快添几捆黄荆吧,冲天的旺火永不熄灭, 怎管他三星西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良辰? 居然能有如此美妇? 幸福啊幸福, 我怎么永远也爱不够? 第一章,乃新娘喜见新郎之词。待字闺中多年的少女,在即将出嫁时,乃至初到夫家的心情应是十分复杂的,也是颇为紧张的。但这里,诗人却并没有表现这些,反而把新娘急迫想见到新郎及见到新郎后的喜悦之情,以毫不造作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新娘迫不及待地呼出了“如此良人何”的心声。多么爽快大方,又多么的钟情。无怪乎引起了闹洞房者的羡慕和赞叹。第二章就在亲朋邻间的衷心祝福中展开了。邂逅相逢的新郎、新娘如此般配美满,真乃天生一对,地设一双,天地作合,岂不美哉?众口一致的称赞,使得新郎倌激动不已,面对如此貌美的娇妻,喜不自禁,爱不胜爱,由衷地发出“如此粲者何”的呼唤,恨良宵易过,三星西斜,并请求人们再添几捆黄荆,以便让旺火长明,美景长在! 第三章就在新郎幸福的梦呓中结束了。言虽尽,意未已,男欢女悦,一往情深,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幸福地结合了。为幸福所激动的新人夫妇,不知如何形容新婚之夜,也不知该如何表达互相的爱慕与渴望之情,更不知该做些什么才好。多么高明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仅用极简洁的问句,就把新人之间最幸福和谐的恩爱感情淋漓尽致地充分表现出来,使《绸缪》诗流传千百年而不衰。 朱子《诗集传·序》言:“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此言不假。婚姻是社会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风》诗做为社会的艺术反映,自然要对婚姻问题做出强烈的艺术再现。男女言情之诗的确成为《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在婚姻恋爱关系上的自由还是相当大的结论,并可看出劳动青年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纯洁和开朗,直率和大胆,而绝无后世的忸怩作态。真挚的爱情也正在其中。特别是青年男女在婚姻恋爱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热烈,朴素健康,而且常含有率真的表白,就更令人感动了。 《绸缪》诗,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直接抒写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因而显得质朴无华,不加粉饰,颇似生活本来面目。以薪、以刍,以楚为燃料,古以有之,然到彼时,上述三种燃料的功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不仅用来取暖御寒,烧茶煮饭,也不再依赖防兽,而用于新婚之时燃旺火之用,真够新奇的了吧! 不然,生活就是这样,老百姓选择了它,因为有吉庆之意,暗含着人们的希望和理想。二千五百年前这样,二千五百年后仍如是。可见《绸缪》中的“旺火”生命力之不衰,是社会生活的需要。而诗中一唱三咏,意在强调,并以此起兴,借题发挥,目标直指新婚佳人,伉俪和谐幸福愉悦,用心可谓良苦,可又十分自然贴切,寄寓明显清楚。 正因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因而本诗情深意浓,感情奔放自由,一发不止,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新婚夫妇的痴情。这种纯真感情是无法掩盖的,溢于言中。特别是每章末的问句,感情是何等的强烈! 重感情,而且成功地运用情感的力量来征服打动读者心灵的,正在于此。 环境的描写是成功的,起到了拱云托月,绿叶扶花的作用。“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随着星移斗转的描述,新婚夫妇的感情随之愈笃,向纵深发展,起到了深化主题的衬托作用,且艺术的感染力也随之加强。 至于语言的口语化,复沓章法的成功运用,韵律的和谐流畅,无一不为这首千古名诗添彩,此乃人所共知,故不赘述。 “旺火”习俗流传至今而延绵不绝,恐怕与此诗的历久不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吧! 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①今夕何夕?见此良人!②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③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④今夕何夕?见此邂逅!⑤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⑥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⑦今夕何夕?见此粲者!⑧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⑨ 【注释】 ①绸缪(chou mou筹谋):缠绕,捆扎。束薪:捆束柴草。“束薪”与下文“束刍”、“束楚”皆比喻夫妻美满结合。三星:参星。因其由三颗星组成,故曰三星。参星黄昏时始出,古人行婚礼,亦在黄昏时分。②良人:可爱之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美称。③子:此指新娘。如:奈。如此良人何,是新娘喜不自胜之辞,意谓把这个好人儿怎么样。④刍(chu除):饲草。隅:角落。此指天的东南角。⑤邂逅(xie hou卸后):不期而遇。此指不期而遇的人。⑥子:此合指新郎新娘。⑦楚:荆条。户:门窗。⑧粲者:美貌女子。⑨子:此指新郎。 【译文】 薪柴捆了又复缠,三颗星星天上悬。今宵是个啥夜晚?见到这个美少年。新娘子啊新娘子,对这个美男子怎么办! 牧草捆了又复缠,三颗星星挂天边。今宵是个啥夜晚?天赐一对好姻缘。新郎官啊新娘子,如何对待这好姻缘! 荆条捆了又复缠,三颗星星照门窗。今天夜里啥日子?见到这个俏新娘。新郎官啊新郎官,对这个俏新娘怎么样! 【集评】 宋·朱熹:“此但为昏姻者相得而喜之词。”(《诗序辨说》) 清·方玉润:“此贺新昏诗耳。‘今夕何夕’等诗,男女初昏之夕,自有此惝恍情形景象。……《诗》咏新昏多矣,皆各有命意所在。唯此诗无甚深义,只描摹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诗经原始》卷六) 近·陆侃如、冯沅君:“这是首写幽期密约的诗,‘绸缪束薪’示其地,‘三星在天’示其时,‘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今·陈子展:“《绸缪》,盖戏弄新夫妇通用之歌。此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毛序》曰:“《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昏姻不得其时焉。”殊乖诗旨。细玩此诗,当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俊男俏女新婚之夜,夫妇喜不自胜,乐不可支,柔情蜜意自不待言。在奴隶社会后期的西周,男女双方能够喜结良缘,实属难得,故有斯咏。全诗三章,每章首句托物起兴,次句点明闹新房时间,三、四句是对新人的赞美,末二句则是对新人的祝贺,情与景合,浑然一体,感情缠绵炽烈,语言活泼风趣,风格幽默诙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绸缪《绸缪》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释义】绸缪意为捆缚,引申意为缠绵。这首诗共三章,此引第一章,每章皆以“绸缪束薪(刍、楚)起兴,以写结婚时的喜悦。良人称丈夫。后人以绸缪写感情的缠绵融洽。 【例句】①你绣帏里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调笑令])红娘的牢骚,说小姐与张生两情绸缪,自己却要被老夫人责打。②他本是薄幸的班头,还说道有恩爱,结绸缪。(关汉卿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二折[金菊香])赵盼儿早看出周舍貌似温柔实为薄幸的本质。③知他在那搭儿里续上绸缪?知他是怎生来结作冤仇?(关汉卿杂剧《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第二折[梁州第七])蕊娘怀疑辅臣有新欢。绸缪,柔情绵绵。④你待结绸缪,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铁,他官法如炉。(白朴杂剧《裴少俊墙头马上》第四折[普天乐])李千金拒绝裴少俊重新和好的请求。“结绸缪”意为谐婚配。 绸缪诗经·唐风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歌。在一个星光灿烂无比美好的婚礼晚会上,贺婚的人们正尽情尽兴地唱着,跳着。他们时而戏逗新郎,时而谐谑新娘,逗乐中寓妒羡之心,戏谐中含追慕之意。嘹亮的歌声和欢快的舞姿增添了新婚之夜无比欢畅的气氛。由此可以想见,三千年前闹新房的场面是何等热烈而有趣,直到今天,这种闹新房的习俗,在许多地区还依然存在,不过形式和内容略有不同罢了。因此,《绸缪》可谓后世闹新房歌曲之祖也。 全诗三章,运用重复的三叠唱形式。每章意思都是写新郎和新娘在新婚之夜的欢喜愉悦之情。但在具体内容和章法上又略有不同。首章侧重写新娘见到新郎时喜出望外的幸福之情;次章合写新郎、新娘互见时喜不自胜的激动之状;末章侧重写新郎对于新娘的喜气洋溢的爱悦之情。这种“分—合—分”的表现形式,就把新娘和新郎初逢乍见时各自按捺不住的喜悦激动之情神形毕肖,淋漓酣畅地表达了出来。 要知道,在《诗经》时代,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已经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青年人要想获得称心美满的婚姻是极不容易的。而《绸缪》诗中的新郎新娘见面后都是那样的忘我多情,钟爱对方。昔日的爱恋之花,终于结出了今晚甜蜜香美的婚姻之果。他们很有可能为了今晚的幸福,曾经作出过极大的努力和坚强的斗争。所以,一旦洞房相见,他们便乐不可言,兴奋得手足无措,不知怎样亲近相爱才好。这恰恰是一种最热烈,最纯真,最甜美而又最值得珍视的爱情。 《诗经》中贺婚之歌颇多,诸如《关雎》、《桃夭》等。然而《绸缪》的命意与表现手法与前二者却有所不同。《关雎》由男慕女一面写,歌唱的是新婚夫妇由相识、求爱、热恋、订盟以至结婚的全过程。采用的是全景式的展视手法;《桃夭》由女嫁男一面写,祝愿的是女子婚嫁必将给全家带来幸福和希望,采用的是片断式的描写手法;而《绸缪》则是紧紧抓住洞房花烛夜新郎与新娘乍见初逢时刹那间喜不堪言的复杂而细腻的感情,采用特写式的摄影镜头,将这对夫妇新婚之夜“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的那种惝恍之情景放大并推到了人们的面前,让大家也一道分享这新婚的幸福。在这“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张衡《同声歌》)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新婚之夜,天上是三星照耀,一片良辰美景;地下是洞房花烛,处处赏心乐事。而对此景此情,新郎和新娘不知有多少甜言蜜语要倾吐。诸如“幸福的回忆”、“美满的现实”,以及“美好的未来”等等,可是,诗人却偏偏不写新郎新娘的片言只语,只是截取了他们相见时不知如何爱恋才好的独特而微妙的心理感受加以描写,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笔墨经济情更浓了。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云:“《诗》咏新婚多矣,皆各有命意所在,唯此诗无甚深义,只摹写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以废也。”堪为中肯之论。 此诗为贺婚之歌。全诗虽未言一“喜”字,却句句言“喜”,章章含“喜”,喜气浓郁。这是此诗的又一特色,三章中的首句分别为“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三句意同,即紧紧捆绑一起的柴木,双关新郎新娘情意缠绵。《诗经》中常以“束薪”、“束刍”、“束楚”等现象来比喻男女的婚姻爱情。本诗三章首句,既是兴,又是比,比兴合用,语意双关,一开头就把新婚夫妇缠绵不绝的情思突现了出来,为下文描写新郎新娘相见后无比激动之情作了铺垫,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了。新婚缠绵,如胶似漆,此一喜也;再说新婚之夜,天空中的“三星”(即参星)光芒闪烁,晶明透亮,似乎也在遥祝这对新婚夫妇的美满婚姻。良辰美景,伉俪情笃,此二喜也;诗人紧接着用“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三章句式同)的疑问句式,活脱脱地刻画出新郎新娘相见时的惊喜万分的复杂而细腻的感情。相见如梦,不知所措,全诗至此可谓“喜”至极点了。新郎新娘洞房相见,千言万语恩爱深情全都浓缩在“如此良人何”的一声美叹之中。一切优美的语言到了这种场合反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用。这种以拙为巧的表现技法委实是很高妙的。 孙云:“今夕何夕一语,状心事刻酷,是神来句。”良非溢美之辞。 此诗虽为三叠唱的形式,但重复之中又富变化,即以“三星在天”,“三星在隅”和“三星在户”不同位置的移动来表示时间的逐渐延长。这三句,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秋冬黄昏之时,三星开始出现在东方,大概至晚上十点钟左右,三星已升到东南方,星光正照在屋山墙(隅,角落,这里指屋拐角),后来三星又升到天空偏南的位置,星光正照射大门内,已到夜半时分了。随着时间的步步推移,更衬托出贺婚气氛的浓烈持久和新婚夫妇的情深意长,突出了主题。 总之,全诗情景交融,格调欢快,巧于取材,精于刻摹,言约意丰,形象逼真,的是歌咏新婚的千古名篇。 绸缪绸缪束薪, 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 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 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 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 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 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 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 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 如此粲者何! 天色已到黄昏,我把一捆捆柴火捆了又捆,抬头一望,三星已挂在天上了。啊,今晚是什么好时辰?竟见到我那美好的心上人。你呀你呀(自谓之词)! 你怎样对待这美好的心上人呢? 天色已到黄昏,我把一捆捆牧草捆了又捆,抬头一望,三星已挂在天角了。啊,今晚是什么好时辰?竟在不意之中遇见了我那心上的人。你呀你呀! 你怎样对待这不意之中遇见的心上人呢? 天色已到黄昏,我把一捆捆荆条捆了又捆,抬头一望,三星已经遥对着门户了。啊,今晚是什么好时辰? 竟见到了我心中那最美的人。你呀你呀! 你怎么对待这心中最美的人呢? 本诗是一首有关婚姻爱情的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它是什么样的爱情诗?是什么样情况下的爱情诗?却是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毛序》说:“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认为是男女要待礼而成嫁娶,在不能得其时的情况下相见了,因而产生了这首诗。郑《笺》孔《疏》皆宗《诗序》,直到宋时,朱熹在《诗序辨说》中才开始提出疑义说:“此但为婚姻者相得而喜之词,未必为刺晋国之乱也。”他虽然拨开了所谓“刺”的迷雾,但是在《诗集传》里仍然说:“国乱民贫,男女有失其时而后得遂其婚姻之礼者。”还是留下了一条与诗意无关而附会上去所谓“国乱民贫”“失其时而后得”的尾巴。清人姚际恒、方玉润则彻底甩掉这条尾巴,认为“据‘子兮’之词,是诗人见人成昏而作。”(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贺新婚诗耳。”(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说在现在的解注《诗经》诸家中是颇为流行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另一看法,高亨提出:“这首诗写一对相爱的男女在夜间相会的情景。”(《诗经今注》)袁梅提出:“这首诗,表现了一对恋人在劳动生活中互相爱悦的深情。”(《诗经译注》)窃以为高、袁二位的看法,是符合诗意的。 全诗三章,每章六句。各章分别以“束薪”、“束刍”、“束荆”起兴,然后从年轻小伙子的角度,描述他在黄昏时分,意外而突然地见到了他心爱的恋人时惊喜而竟不知所措的情景。三章重章迭唱,基本相同而又稍有变化,循环往复,恰当地、生动地表现了那位初恋中的年轻人的情真意切而又热情奔放的爱恋之情。 诗人把一对恋人的相会,安排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夜幕降临了,天已黄昏。经过一天劳动的小伙子,劳动收获不小,他捆好一捆捆柴火,一捆捆牧草、一捆捆荆条,就将满载而归了。为了喘一口气,他站起来,遥望天空,正是星云皎洁,三星高照。这时,他突然发现,他心中所热恋的姑娘,意想不到地在她面前出现了。黄昏,是古代风俗中成婚的时刻,也正是那些痴男情女谈情说爱、秘密幽会的最好的时刻。“束薪”、“束刍”、“束荆”,它既是小伙子眼下所进行的具体劳动。同时,“男女待礼而后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毛传》)。古代风俗中以“束薪”、“束刍”比喻着爱情婚姻,我们又怎么能不想到在黄昏时刻年轻人在“束薪”的同时又在甜蜜蜜地思念着他的意中人呢?在这里,诗人为下面事情的发生,创造出了浓重、热烈而又温馨、甜蜜的气氛。 这一对热恋中的年轻人,他们早已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了。但是他们之间交往的时间可能还不太长;他们之间各自内心的秘密互相交流还不太多,或者根本还没有交流过;他们过去可能没有幽会过,甚至此时此刻的相见,在姑娘来说,可能是把有意装成是无意;而对小伙子来说,则肯定是尽管早就盼望着的事情竟意想不到地突然出现了。于是当他心上的美人出现在他面前时,惊喜交加。使他如在梦中,如在天堂。面对这种不期而遇,面对这位美丽的姑娘,面对这可爱的心上人他将说什么、做什么,怎样向她倾倒情天情海的爱呢? “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如此邂逅何?”“如此粲者何?”忘了现在是什么时候,不知如何是好,正是那种真挚而热烈的感情的高度浓缩的表现。诗中把无限丰富的感情,用极其简单的问句表达出来,问而不答,答在问中。此时无答案胜似有答案,在没有回答的回答中,有着丰富的想象的天地。因而对人物当时的神情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应该说是非常出色的。 最后想谈一下对本诗中两个词义的理解: 一是“邂逅”,它的意思是不期而遇。诗中的小伙子,正是对他心上的人不期而遇,出乎意料之外,因此才惊喜若狂,不知所措。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把这首诗硬说成是贺婚诗,把新婚夫妇的洞房花烛说成不期而遇的“邂逅”,那似乎确实有点太勉强了。 二是“良人”,在先秦时期,固然有把丈夫称为良人的(如《孟子·离娄下》中之《齐人有一妻一妾》),但在当时单音词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复音词的组合还不固定。“良人”并不专门用来作为妻妾对丈夫的称呼。《诗经》里面的“歼我良人”(《秦风·黄鸟》),良人就是指好人、善人、贤才,并非指丈夫。另外《庄子·田子方》中“昔者寡人梦,见良人。”良人系指有道德的人。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胡承珙云:“汉兴,因秦称号,适称皇后,妾称夫人、美人、良人,见《汉书·外戚传》。”可见良人也可用于女性。明确了这一点,就不必因此而将本诗第一章解为女谓丈夫了。其实,就诗意看,这对青年男女还未结婚呢! 根本说不上所谓丈夫、良人之称。因此那种强为之说,而改变三章之人称,都是没有理由的。自朱熹以后,许多人在解《诗经》时,都把第一章说成是“妇语夫词”,可能就是在“良人”这一词上绕圈子的缘故。 绸缪chóu móu情意缠绵,殷勤。白居易《紫藤》:“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高适《同吕员外酬田著作》:“绸缪阃外书,慷慨幕中请。” 绸缪 绸缪〔原文〕 ☚ 椒聊 杕杜 ☛ 绸缪 绸缪紧密缠缚。缪,móu。《唐风·绸缪》一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毛《传》:“绸缪,犹缠绵也。”朱熹《集传》:“绸缪,犹缠绵也。三星,心也。在天,昏始见于东方,建辰之月也。”陈奂《传疏》:“绸缪,缠绵皆叠韵字,古今语也。”《豳风·鸱鸮》二章:“彻彼桑土,绸缪牖户。”郑《笺》:“绸缪,犹缠绵也。”朱熹《集传》:“彻,取也。桑土,桑根皮也。绸缪,缠绵也。牖,巢之通气处。户,其出入处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 绸 绿 ☛ 绸缪 绸缪chóumóu━━ 紧紧捆缚。喻亲密的男女欢会。亦喻新婚之夜的欢乐。《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元·张昱《醉题》诗:“情在绸缪歌白苎,心同慷慨赠青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你绣帏里效绸缪,倒凤颠鸾百事有。” ☚ 萧史 乘龙客 ☛ 绸缪chóumóu〈文〉 绸缪chóumóu❶ 〈形〉缠绵:情意绸缪。 绸缪;筹谋◉ 绸缪chóumóu 书 绸缪chóu móu(情意)缠绵:随身伴,独自意~。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八九·1153) 绸缪chóumóu缠绵。 绸缪 绸缪chou mou紧缠密绕。《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又《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左思《吴都赋》:“荣色杂糅,绸缪缛绣。”——花色混杂,繁密如锦。 ☚ 愁云起而昼昏 貙豻 ☛ 薄幸;绸缪○薄幸bó xìng(形)〈书〉薄情;负心:负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名。 ●绸缪chóu móu(形)〈书〉缠绵:情意~|二人~缱绻。 绸缪chóu móu〖动词〗 绸缪(-móu)❶ 缠绕。《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牖户。”(牖yǒu:窗。) 连绵 连绵绵连 绵联 绵络 烟绵 联绵 联延 ☚ 绵延 延伸 ☛ 情意程度 情意程度情意真实不虚假:真情实意 ☚ 各种程度的情意 情意投合 ☛ 事先做好准备 事先做好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 ☚ 准备 有备 ☛ 互相纠缠 互相纠缠纠蓼 丝来线去 另见:为难 ☚ 纠缠2 遮蔽 ☛ 绸缪chóumóu妇女的衣带上的一种带结。《汉书·张敞传》:“礼,君母出门则乘辎軿,下堂则从傅母,进退则鸣玉佩,内饰则结绸缪。”明杨慎《丹铅续录·绸缪 绸缪綢繆chóu móu❶紧密缠缚。《医论三十篇》:“《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