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满洲源流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满洲源流考》

《满洲源流考》

清阿桂等撰,共20卷。此书记述满族的先祖或与之关系密切的肃慎、三韩、挹娄、勿吉、靺鞨、完颜诸部,毗邻的索伦等部的兴衰,和金元以来的官制。共分为部族、区域、山川、国俗4门。清乾隆年间官修,记述满族发祥的历史,颇多炫耀之处,对于明朝在女真地区的统治力加隐晦,对于建州三卫,略而不论。但该书系统地论述了满洲地区的民族历史,引用文献资料比较丰富,对研究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该书第7卷部族门末附《金史》姓氏考,把金代女真近百个姓氏和清代满族姓氏相对照,一一列举,是研究这两个民族与家族沿袭的重要资料。第13卷疆域门末附明代卫所城站考。将400余处卫所城站以明清名称对照的形式列出,并作有建立年代等纪事,为它史所不及。第14卷山川门将与清太祖、太宗征战有关的噶哈岭、太兰冈、吉林崖等20余座山岭列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第18卷所附《金史》旧国语解考,内容丰富,不易寻找。全书中所收录的资料文献,如《御制夫余国传订讹》、《御制三韩订谬》、《盛京赋》、《萨尔浒山之战书事》、看验长白山的《觉罗吴木讷原奏》、记载满族及其先世的风俗人情的及乾隆皇帝的诗歌等,都不失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说:“洪惟我国家朱果发祥,肇基东土。白山、黑水,实古肃慎氏之旧封。典籍遗文,班班可考。徒以年祀绵长,道途修阻,传闻不免失真。又文字互殊,声音屡译,记载亦不能无误。故历代考地理者,多莫得其源流。是编仰禀圣裁、参考史籍,证以地形之方位,验以旧俗之流传,情征详校,列为四门”。“其援据以御制为据,而博采诸书以广参稽。允足订诸史之伪,而传千古之信”。此书版本较多,较好的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殿版初刻本,和乾隆五十四年《四库全书》本。1988年辽宁民族出版社据乾隆四十二年本为底本出版有点校本,书前有乾隆皇帝上谕、大学士阿桂等奏摺、凡例、办理《满洲源流考》诸臣联名,为目前较好的普通本。

满洲源流考

又称《钦定满洲源流考》。区域志。清阿桂(1717—1797)等修,麟喜等纂。二十卷。桂字广廷、文成,号云岩,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姓章佳氏。 乾隆举人。官武英殿大学士、副都统、礼部尚书。曾领修《盛京通志》。麟喜,满洲人,历任内阅侍读,官至知府。奉旨主纂,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约十万字。书前冠有乾隆谕敕,从历史和地理两方面考察和说明满族发祥的历史源流。全书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门下以释词形式列三百六十余目,或纂述东北沿革,或记注历史故实。用史书互参法记肃慎、挹娄、扶余等十二个主要民族的族名由来和部族社会的沿革兴衰。重点说明满族发源东北,俟后有努尔哈赤、皇太极统一女真诸部,成为后金,有意隐晦明朝中叶,先后置东北女真部为“建州三卫”的历史,略而不论。转征历代史志、会典、会要、通考等史籍,简述历代设于东北一百八十余府、州、城、县及其治所和辖境。如参考《辽史》,以证长岭府在吉林城西南五百里。以《元一统志》、《松漠纪闻》考得辽代安州治所在开原北柳条边外。 以《金史》、 《契丹国志》考订辽代长春州位于伯都讷(今吉林扶余)等,记东北境内有八十余山岭川流。较详者有长白山,医巫闾等山,有混同江(松花江)、黑龙江、鸭绿江等水的发源和流境。尤记康熙年间由北京钦差首次勘验长白山记实,对长白山及天池的状写颇生动有致。国俗门从冠服、政教、祭祀乃至语言等,记载满族入关前民俗、礼仪、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大量满语词汇。后附物产,主记清代东北东珠、人参、松花玉、鹿茸、熊、貂等特产。是书是东北史地要籍,我国第一部东北史地专书。历来被国内外史地学者所重视和经常引用。有乾隆年间精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年间铅印本。

满洲源流考

民族史。乾隆四十二年 (1777) 阿桂等奉敕撰。20卷。清代以来有殿版及多种坊刻本流传。民国间有铅印本传世。1988年据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善本整理标点出版。按部族、疆域、山川、国俗等门类,分别记载满族做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全书从80余种图书文献中摘引1,450条资料并有编纂者加上的按语和注解1,800余条。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清代满族的社会状况。全书多有满语词汇。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地理、文物民俗、满族源流的丰富资料。

满洲源流考

书名。清阿桂等奉敕撰。二十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内容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类。上溯满族自肃慎至挹娄、勿吉、靺鞨、完颜诸部和相毗连的索伦等部的兴衰及金源以前的历代沿革,自明以后则讳而不书,对东夷各族皆详细记载,独女真不列专条。书中炫耀清统治者的发祥及功绩。有四库本、清乾隆间内府刊本、影印本、通行刊本。为研究东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

满洲源流考

书名。乾隆四十二年(1777)阿桂等奉敕撰。20卷。清代关于满族源流发展的一部专著,按部族、疆域、山川、国俗等门类,分别记载了满族做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来龙去脉。全书从80余种图书文献中摘引1,450余条资料并有编纂者加上的按语和注解1,800余条。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清代满族的社会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满族的丰富资料。清代以来有殿版及多种坊刻版本流传。1988年孙文良、陆玉华据辽宁省图书馆珍藏善本加以整理标点,由辽宁民族出版社重新印行。

《满洲源流考》

清阿桂、于敏中等奉敕撰。乾隆四十三年(1778)成书。全书共20卷。内容分为部族、疆域、山川、国俗4类。部族卷1至卷7,疆域卷8至卷13,山川卷14至卷15,国俗卷16至卷20。该书是研究东北历史地理、民族史、满族先世的重要参考资料。

满洲源流考

213 满洲源流考

清代官修满族历史以及东北少数民族关系和地理沿革的重要史地著作。阿桂等奉敕撰,于乾隆43年 (1777年) 成书。共分4门20卷。卷1—7为部族门,首论满洲族源,然后依次上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等诸族历史,并对黑龙江流域之索伦、费雅喀诸族进行考证;卷8—13为疆域门,首论满族发祥地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依次考证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地域起至肃慎止于明代卫所的地理沿革;卷14—15为山川门,首论满族发祥地兴京永陵之启运山、盛京福陵之天柱山、昭陵之隆业山,依次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山脉、山峰、河流的名称和沿革;卷16—20为国俗门,记载了满族祭祀、祭神、祭天、杂礼、语言、物产、生活习俗等等。以乾隆43年殿版本为最早,后有四库全书本、光绪本等,近代有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孙文良、陆玉华的点校本。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满文老档 ☛
满洲源流考

满洲源流考

书名。清阿桂等奉敕修纂。阿桂(1717—1797),正蓝旗满洲人,官大学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书,二十卷。有清刻本和民国铅印本。根据清人关前在东北地区的历史地理等古籍,又广泛搜集有关满族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分布等内容,分为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满族在东北地区自肃慎以来,挹娄、勿吉、靺鞨、完颜各部诸况以及毗邻的索伦等的兴衰和金代以来女真族的官制等。书中还记载了东北历代疆域的沿革,在山川中记述了黑龙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和流境,尤其是录有康熙年间首次勘验长白山的记实更显珍贵。但由于民族歧见,对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经营及建州三卫等重要内容涉及甚少,实为本书一大缺陷。是书对于研究东北地区历史、地理、满族和东北其他民族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八旗通志   建州私志 ☛
满洲源流考

满洲源流考

东北民族史地志。一名《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清阿桂等奉敕纂修。阿桂(1717—1797),字广庭,姓章佳氏。初为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乾隆三年(1738)举人。以父荫授大理寺丞,历迁吏部员外郎、江西按察使、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清廷平定南疆霍集占之叛,受命驻军当地,处理善后事宜,建策督造农器,实行屯田。后赴西南边疆,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名,今属四川)之乱,以功授武英殿大学士。四十二年,奉旨与于敏中、和珅、王杰、董浩等同任总裁,主持编纂此书。另由平恕、戴衢亨任总纂校官、麟喜等十二人任纂修,负责具体编写工作。书成后,经乾隆帝审定始颁行,故题“钦定”两字。
《满洲源流考》体例近于方志,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历考有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各类记载,以求辨明满族历史、语言、地理、风俗源流。每门首列满洲有关事迹或御制诗文等,以示尊崇。然后汇辑历代史书文献中涉及肃慎、夫馀、挹娄、三韩、勿吉、百济、新罗、靺鞨、渤海、金初完颜部、明建州诸卫等清以前东北地区诸主要部族的记载,分考其族源、名称、居地、活动、风习沿革。其编次之法,凡资料皆分部族、按朝代排列,各为标目,如部族门之“肃慎”、“夫馀”,疆域门之“兴京”等,间加夹注,每标目之末复为案语,考其源流分合之迹,并据辽、金、蒙、满语辨其古今音读之讹及诸书记载之异同。
此书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一、对历代史书特别是正史中的有关资料作了较系统的爬梳整理。如疆域门中,“凡史册所载诸城镇村寨之属,各按原书方位,证以现在地理形势,件系条分,悉加辩证,务使图经所纪,条贯咸该。至辽金宫室建置,一切古迹应行考据者,均即载入”(凡例)。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二、辨析史事,纠正了某些古史记载的误会。如指出《后汉书》及《三国志·魏志》夫馀传均称其国“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官,实为误解,以为此种官称,当系指主管某类畜牧者,而非“以畜名官”。又谓《后汉书》记辰韩之习,生儿欲令头扁,乃以石压头,并不可信,证之满洲旧俗,生儿则置卧具使仰卧,久而头形呈扁,辰韩之习,当与此相类。其余在地理、山川的沿革考证方面,对旧史所记,也有所是正。三、提供了不少有关古今东北少数民族风俗的资料。其国俗门分骑射、冠服、政教、文字、祭祀、祭天、祀神、杂礼、官制、语言、物产、杂缀诸目,不仅胪列了周以来东北诸部族的民俗学资料,对满族风俗事物也有不少记载,如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法喇(雪中扒犁)、霞绷(照明物,俗称“糠灯”)、豁山(一种韧性纸)、斐阑(小儿习射用的榆柳小弓)等。又如卷二十记满族的一种掷兽骨游戏说:“旧俗以蹄腕骨随手摊掷,视其偃仰横侧为胜负,小者以麞,大者以鹿,莹泽如玉,儿童妇女围坐掷以相乐。以薄圆石击之则曰帕格。”皆可参考。
由于此书完全秉承清帝旨意而作,记载及考证的主题又围绕着清代统治民族满族及其祖先,编修者颇受束缚,故使不少史地问题的深入考察受到影响。
有乾隆武英殿刊本及1932年奉天大同学院铅字排印线装本。

☚ 帝京岁时纪胜   扬州画舫录 ☛

满洲源流考

书名。清代官修史书。乾隆四十二年(1777)大学士阿桂等奉敕撰修,次年竣。20卷。全书分4门:(一)部族(卷1至卷7),上溯肃慎以及挹娄、勿吉、靺鞨、完颜诸部和相邻的索伦、费雅喀等部的兴衰;(二)疆城(卷8至卷13),始自肃慎,迄至元时,凡史册所载诸城镇村寨,皆按其方位,证以当时地理形势,分条辨释,并载入辽金宫室建置和一切古迹,附明卫所城站考;(三)山川(卷14至郑15),凡名山大川,据地志所载,古今互证,析异定讹;(四)国俗(卷16至卷20),对满族及其先民的习俗,如骑射、冠服、政教、祭祀、祭天、祀神、杂礼、物产等分条胪列,并附金源官制及金史国语解考。该书以清朝为纲,御制为据,从80余种文献中,摘引11450余条资料,加上按语和注解1800余条。但该书是清统治者为炫耀自己的历史而作,故对其先世与明的隶属关系力图隐晦,于建州三卫略而不论。由于该书全面系统搜集了有关文献资料,是研究满族先人史、东北史地和诸民族历史的重要参考书。有武英殿刻本、重刻本、光绪三十年(1904)中西书局石印本等多种版本,1988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孙文良等据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善本加以整理的点校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