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维吾尔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维吾尔族Weiwu’er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720.7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散居在中国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地区。维吾尔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维吾尔族舞蹈形式分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民间舞蹈有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铁环舞等。传统的娱乐方式麦西热莆是歌舞和民间游戏的组合。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活动有且里西、达瓦孜(高空走绳)、沙哈尔地(空中转轮)、荡秋千、跳压板、维族赛马、维族马术、维吾尔射箭、帕卜孜、打嘎儿、奥都卡尔、顶瓜竞走、抢花帽等。 维吾尔族wéiwú'ěrz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 维吾尔族wéiwú’ěr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7 214 431人,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的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维吾尔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公元7世纪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便建立了回纥汗国,后改称回鹘,9世纪大部分迁入高昌、焉耆、龟兹、于阗以西地区。后来,回鹘又增添了吐蕃、契丹和蒙古人的成份,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植棉、园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的棉、毛纺织业、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玉雕、地毯、挂毯、鲁德的斯绸等民族工艺闻名中外。维吾尔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如优美的歌舞、脍炙人口的“阿凡提故事”等也为其他民族的人民所称道。 维吾尔族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维吾尔”这一族名之含义,中外史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有的认为是“联合”、“团结”、“同盟”、“联盟”等之意;有的认为是“依附”、“粘结”或“凝结”之意;维吾尔族一直自称为Uyrur,意即“维吾尔族人”。这一族称曾出现在许多突厥文和回鹘文献中。在汉族文献里,对于这个族称,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译写。据现有文献研究,从4世纪起,先后曾有过“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吾”、“畏兀”、“畏吾儿”、“回部”、“回子”、“缠回”、“回”、“回民”、“生回”、“夷回”、“回人”、“乌揭”、“呼揭“、“呼得”、“伊吾卢”等20多种译名和称谓。至民国20年(1931),在汉语中才最后固定“维吾尔”这三个字作为这个民族的汉语名称,此称也与维吾尔人几千年来自称“Uyrur”这个本名接近,此后其余音译或译写都随之消失。维吾尔族形成和发展,曾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据现有历史记载,前3世纪以前就形成了丁零、匈奴、乌揭等这些古代民族,是维吾尔族的先民。7世纪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民族出现于漠北草原。他们消灭了突厥汗国,于744年创建回纥汗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多次和亲;双方的商贸关系更为密切。840年,因内叛、天灾及黠戛斯(即今柯尔克孜族先民)兵侵入,回鹘汗国灭亡。在漠北的回鹘人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逃散到各地。他们一部分南下。还有三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其中一支到了吐蕃统治的河西走廊各地,主要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又一支回鹘人随王室西迁到现在吐鲁番地区。到了8世纪末叶,他们已是这里的主体民族。还有一支回鹘迁至中亚地区与早在漠北回鹘汗国统一西域时迁来这里的回鹘人聚合,并以回鹘人为主,包括原属于回鹘汗国,后进入这一地区的葛逻禄、样磨等部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国境包括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阿姆河流域、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喀什噶尔、阿克苏、和田等地区。国都设在巴拉撒浑城,后来迁至喀什噶尔。这是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很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宗教信仰方面,从原来信奉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在文字方面,从原来使用突厥文和回鹘文改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漠北时主要从事畜牧业,南下、西迁后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部分人经营商业,也从事畜牧业。文化和教育有较大发展,建立了一批有名的高等学府,以经院教育形式发展民族教育,其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宗教学科,而且包括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哲学、政治、历史、地理、兽医学、伦理学、家庭管理学等十几门世俗学科,为各地区培养各类高级人才。《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喀什噶尔史》等维吾尔族学者有名著作就在此时产生。《十二木卡姆》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道,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0年来,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疆维吾尔族人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869.2万人。分布在全疆各地,而以喀什、和田、阿克苏、哈密、吐鲁番五地区及乌鲁木齐市、伊宁市、霍城县、巩留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苏市、博乐市、库尔勒市、和静县、轮台县、且末县、尉犁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等较为集中。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天山以南为主。人口有720多万(1990年)。“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其族源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丁零”。丁零被作为“铁勒”、“铁历”、“赤勒”、“敕勒”之后,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的先世。公元7世纪铁勒中的几部组成“回纥”部落联盟,怀仁可汗与唐朝交好。9世纪以后,在西域定居的回鹘人(详见此条)与周围古代民族融合,逐渐形成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对开发、保卫、建设西北边疆有伟大贡献,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品享誉国内外。以农业为主,擅长植棉与园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本民族文字,有新老两种,老维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新文字是拉丁化的。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 意为“团结”、“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聚居在天山以南。极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县。5,957,112人(1982年)。一般认为其先民可追溯至前三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及后来的*铁勒,北魏时的袁纥、乌护,隋时的韦纥,唐时的回纥、回鹘和元、明时的畏兀儿; 亦有人认为还可追溯至前三世纪的“呼揭”或“乌揭”, 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居民。唐天宝三载(744),回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回纥汗国),与唐长期交好,曾两次派兵助平安史之乱, 并多次与唐和亲。开成五年(840),为黠戛斯击溃, 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农业, 在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中, 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另说,西迁的回鹘人数不多,不能形成维吾尔族的主体, 应确认近代维吾尔族系古代塔里木盆地土著民族一脉相承。西迁的回鹘人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过喀喇(哈拉)汗国、高昌王国,并参与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活动。十九世纪以来曾先后配合清军粉碎英国扶植下的张格尔、阿古柏傀儡政权,抗击俄国对伊犁地区的侵占, 维护祖国的统一。1944—1949年, 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操维吾尔语, 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粟特文等文字, 解放后,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老文字。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十世纪末叶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占优势,资本主义经济亦有一定发展。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兴建起工业企业。有《十二木卡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民族医学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 民族乐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平日喜戴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图案花纹四楞小花帽,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馕、*抓饭和瓜果为日常喜爱的食品。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极少部分在湖南桃源、常德等2县。人口为8399393人(2000),其中男4272863人,女4126530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962人,大学本科74118人,大学专科130968人,中专268105人,高中326502人,初中1850417人,小学3986342人,扫盲班213379人,未上过学663296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62609人,采掘业178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30人,制造业17276人,建筑业2350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199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70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8575人,金融、保险业1162人,房地产业185人,社会服务业5309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188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5033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8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1459人,其他行业1745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3773人,专业技术人员2415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75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4742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62210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有关人员26549人,其他劳动者600人。19世纪以来,维吾尔人民曾先后配合清军粉碎英国扶植下的张格尔、阿古柏傀儡政权,抗击俄国对伊犁地区的侵略。1944~1949年,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疆塔城、伊犁、阿勒泰三区的革命活动,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做出了贡献。维吾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十二木卡姆》(12部套曲)、《阿凡提的故事》等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闻名遐迩。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未婚少女梳10多条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为2条。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方言有3种。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口约为721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 ☛ 维吾尔族 029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古称“回纥”、“回鹘”、“韦纥”、“袁纥”等。主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少数分布于湖南桃园、常德等县。人口7214431人(1990)。语言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古时用回鹘文,后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建国后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维吾尔文。现复用老维吾尔文。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佛教等。十一世纪渐改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擅歌舞。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回纥灭突厥汗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封建汗国。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汗国亡,大部分西迁至新疆,与当地各族杂处共融,逐渐形成维吾尔族。1955年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藏族 苗族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weiwu’erzu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男人外面穿着斜襟、没有扣子、长到膝盖的衣服,一般都系腰带;女人喜欢穿颜色鲜艳的连衣裙,外面套背心。男女都喜欢戴绣花小帽,穿长统皮靴。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喜欢弹着冬布拉唱歌、跳舞,喜欢吃牛羊肉和奶制品。他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 ☚ 回族 中国共产党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Weiwuerzu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地区,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人口为721万人(1990年)。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维吾尔族的前身是战国时期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的“丁零”,后来大部分人因战乱西迁至现在的南疆地区,吸收、融合了当地的一些其他民族,逐步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通用维吾尔语,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穿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尕巴”(四棱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瓜果是生活必需品。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以烧柴作饭和取暖。门前往往种植葡萄,形成凉棚,房前屋后多栽种着桃、杏、苹果、桑树等。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特别著名的有和田地区的地毯和丝绸,莎车县的巴克衫绸,喀什市的绣花小帽,伊宁市的莫合烟和长筒皮靴,英吉沙县和库车县的小刀等。维吾尔族有着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字丰富多采,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与幽默。维吾尔族能歌善舞,“赛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达甫”(手鼓)、“独他尔”、“热瓦甫”是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又叫库尔班节或献牲节)、诺鲁孜节。 ☚ 回族 蒙古族 ☛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5957112人(1982年)。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古代用回鹘文,公元11世纪后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源出于公元前3世纪时的丁零人,唐朝称回纥,元明时,始称“畏兀儿”。公元774年,回纥部落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游牧的封建汗国。公元840年汗国亡后,西迁新疆,与当地各族逐渐混合形成维吾尔族。由游牧向农业转变。文化也有所发展。尤以歌舞著称。主食有馕(烤饼)、抓饭、面条、菜、奶等。节日喜庆时吃抓饭,喜用瓜果。尤以吐鲁番的葡萄,伊犁的苹果,鄯善的甜瓜驰名国内外。手工业也很发达。和田的地毯、美玉和喀什的绣花小帽,伊宁的长筒皮靴,库车的“砍土曼”,深受本族人民和各地人民的喜爱。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男子一般穿棉长袍(袷袢);妇女多在无袖连衣裙外着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爱戴“尕巴”(四棱小花帽)。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少量属依鄯派。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1949年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7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极少数分布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县。5,957,112人 (1982年)。唐天宝3年 (公元744年),回纥部落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唐开成5年 (公元840年),汗国亡,陆续西迁,其中大部分移居新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维吾尔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吾尔文字。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末叶起逐步改信伊斯兰教。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占优势,资本主义经济亦有一定发展。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传有《十二木长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民族医学文献等文化遗产。音乐歌舞蜚声国内外,民族乐器多种多样,造型精巧。壁毯和丝绸极富艺术特色。 ☚ 维达人 越族 ☛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族名的含义/维吾尔族的族源/乌护/韦纥/十姓回纥/九姓乌古斯/回纥/回鹘/九姓铁勒/回纥外九部/回纥内九姓/回纥二客部/波斯拉施德《史集》与回纥/时健俟斤/菩萨/吐迷度/乌纥/婆闰/比栗/独解支/承宗/伏帝难/伏帝匐/护输/马鬣山之战/曳咥河大战/回纥婆闰助唐收北庭/卜古可汗的传说/骨力裴罗/骨咄录毗伽阙可汗/葛勒可汗/英武威远可汗/登里啰没蜜施翳德蜜施毗伽可汗/叶护太子/登里可汗/爱登里啰汩没蜜施颉咄登蜜施合俱录毗伽可汗/顿莫贺达干/长寿天亲可汗/忠贞可汗/登里啰没蜜施俱录毗伽可汗/奉诚可汗/骨咄录毗伽可汗/怀信可汗/登里啰羽录没蜜施合汩咄录毗伽可汗/颉于迦斯/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保义可汗/爱登里啰汩没蜜施合毗伽可汗/回纥改名为回鹘/崇德可汗/登啰羽录没蜜施合句主录毗伽可汗/昭礼可汗/君登里逻汩没蜜施合毗伽可汗/彰信可汗/爱登里啰汨没密施合句主录毗伽可汗/㕎馺可汗/乌介可汗/遏捻可汗/庞特勤/嗢录登里罗汩没密施合俱录毗伽可汗/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太和公主/回鹘汗国灭亡后各部逃散情况/回鹘南迁/回鹘西迁/嗢没斯/赤心宰相/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国/和州回鹘/高昌回鹘的西迁传说/亦都护/王延德所见西州回鹘概况/西州回鹘国与后周的官方贸易/回鹘营/仆固俊/西州外生师子阿厮兰汉/毕勒哥/克真普尔/阿多于越/亦都护布哈里噶造寺碑/西州回鹘与辽朝的官方贸易/高昌国大王府/甘州回鹘/甘州回鹘的来源/甘州回鹘国/乌毋主可汗/辉和尔/英义可汗/狄银/顺化可汗/仁美/景琼/夜落纥密礼遏/甘、沙州回鹘可汗/夜落纥/夜落隔归化/夜落隔通顺/甘州回鹘国的灭亡/甘州回鹘大王府/甘州回鹘与归义军曹氏/甘州回鹘国与于阗的关系/甘州回鹘国与宋朝的官方贸易/甘州回鹘与萨曼尼王朝联姻/南山部族/龟兹回鹘/龟兹回鹘国/大回鹘龟兹安西州大都督府单于军克韩王/禄胜/智海/镇国王子/北亭可汗/呼剌散/隈欲/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曹顺/阿萨兰回鹘/阿萨兰回鹘大王府/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喀喇汗的含义/大食国/大石国/新复州回鹘/喀喇汗王朝于阗国与宋朝的官方贸易/喀喇汗王朝与辽朝的关系/阿厮兰汗/布格拉汗/桃花石汗/毗伽阙·卡迪尔汗/巴兹尔/奥古尔恰克/沙土克·布格拉汗/阿斯兰汗木萨/阿厮兰汗阿里/托干汗/玉素甫·卡迪尔汗/伊利克汗纳赛尔/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的分裂/阿里特勤/贝里特勤/博格拉汗哈桑·本·苏来曼/阿厮兰汗穆罕默德/伊卜拉欣·本·阿赫马德/东部喀喇汗王朝的灭亡/西部喀喇汗王朝的灭亡/阿勿都·董娥·密竭笃/特进归忠保顺𥒖鳞黑韩王/喀喇汗王朝与于阗国/喀喇汗王朝的铜币/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畏兀儿/月仙帖木儿/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怯石迈因/萨仑柢/玉古伦赤的斤/马木剌的斤/火赤哈尔的斤/纽林的斤/帖睦儿补化/篯吉/太平奴/不答失里/和赏/哈剌亦哈直北鲁/达释/布鲁海牙/镇海/阿里海牙/岳璘帖穆尔/达即拏/仳理伽普华/野里术/阿邻帖木儿/孟速思/塔塔统阿/阿鲁浑萨里/小云石脱忽邻/廉希宪/合刺普华/贯云石/高昌馆杂字/高昌馆课/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叶尔羌汗国/赛德汗/拉失德德汗/阿曼尼莎汗/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阿不都·哈林汗/马黑麻汗/玛哈图木·阿杂木/阿黑麻汗/阿不都·拉提夫汗/阿都剌因汗/阿不都拉哈汗/尤勒巴尔斯汗/伊斯玛业勒汗/回疆/回部/回子/缠回/塔兰奇/回兵/达尼亚和卓/玛罕木特/阿帕克和卓/博罗泥都/霍集占/霍集斯/额色尹/图尔都/容妃/和什克/色提巴尔弟/噶特默特/鄂对/热依木汗/">鄂斯/伊萨克/阿密特/阿克伯克/香妃/买买提夏和加/额贝都拉/额敏/玉素布/伊萨克/伯锡尔/迈哈默特/莽噶里克/额敏和卓/">素赉/茂萨/伊斯坎达尔/玉努斯/木汗买沙以提/吐鲁番维吾尔族西迁乌什/吐鲁番维吾尔族东迁瓜州/乌什起义/赖和木图拉/额色木图拉/呢牙斯/喀申和卓/孜牙墩/玉素甫/张格尔/布素鲁克/七和卓之乱/倭里罕/迈买铁里/迈买的明/哈比布拉/热西丁/肖开特/艾拉汗/迈孜木杂特/阿不都鲁苏/铁木耳/穆依登/艾买提/和加尼牙孜/麻木提/乌甫尔大毛拉/尤努斯别克/玉满巴依/玉山巴依/麦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敏/艾沙/萨比提大毛拉/库尔班·库达依/尧乐博斯/阿不都热合满·穆义提/阿不都克日木·买合苏木/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伊敏诺夫/可汗/可敦/叶护/设/特勤/颉利发/俟斤/阿多于越/相温/伊难/铁林/梅录/都督/都信/答剌罕/达尔汗伯克/伯克/伯克制/阿奇木伯克/伊什罕伯克/噶匝纳齐伯克/商伯克/密斯伯克/阿尔巴布伯克/密拉布伯克/都官伯克/纳克布伯克/玉资伯克/哈孜伯克/明伯克/阿尔屯伯克/伊尔哈齐伯克/沙卜提莫提卜伯克/摩提色布伯克/什呼尔伯克/帕提沙布伯克/巴杂尔伯克/多博伯克/巴克玛塔尔伯克/巴吉格尔伯克/克呼克雅克伯克/木特斡里伯克/哈什伯克/都尔戛伯克/卡伦伯克/回鹘道/回鹘文钱币/畏兀儿按察司/畏兀儿断事官/火州交钞提举司/火州交钞库/斌通卖身契/喀喇汗王朝钱币/回疆则例/回屯/回部善后章程/回民出卡贸易章程/博勒克/色里克/月钱/克列克里克/烟齐户/噶勒察/普尔/腾格/察拉克/噶尔布特/巴特满/夏合勒克乡封建庄园/巴札尔/坎儿井/坎土镘/馕/烤羊肉/烤全羊/薄皮包子/烤包子/抓饭/印花布/爱得来斯绸/英吉沙小刀/维吾尔语/回鹘文/蒙古畏兀字/察合台文/回鹘文木刻活字/九姓回鹘可汗碑/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铁尔浑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福乐智慧/突厥语词典/喀什噶尔史/王延德使高昌记/弥勒三弥底经/弥勒会见记/亦都护高昌王世勋之碑/土都木萨里造寺碑/高昌偰氏家传/农桑撮要/亦黑迷失/必兰纳识里/安藏/详古舍利都统/吐鲁番出土的《佛说温室洗浴众生经》/《乞希塔纳·伊利克伯克的传说》/摩尼教寺院文书/刻本《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书/回鹘文木柱文/畏兀儿高僧与《大藏经》/拉失德史/真理的人门/盛熙明/乐师传/玛卡姆/十二玛卡姆/多浪玛卡姆/哈密玛卡姆/赛乃姆/麦西热甫/萨玛舞/希尔舞/萨玛瓦尔舞/夏地亚纳舞/热瓦甫/耐依/艾介克/苏尔奈/巴拉曼/弹拨尔/都塔尔/萨他尔/卡龙/恰合恰克/萨巴依/纳格拉/打甫/达瓦孜/吐尔迪阿洪/沙·马合木·楚剌思/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毛拉·翟一丁/赛莱·恰坎/泰杰勒/毛拉·比拉尔/凯兰代尔/阿不都热依木·那扎尔/诺比德/翟梨里/海尔克特/鲁提斐/阿塔依/赛喀克/爱经/拉布古孜放歌集/阿凡提的故事/塔依尔与祖赫拉/毛拉木沙/安宁史/伊米德史/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阿不都哈力克·维吾尔/黎特夫拉·穆塔里甫/阿尔泰月刊/突厥人的口号/得尔涅克协会/中国土耳其斯坦之声/土耳其斯坦歌舞团/语文改革会/《(新疆)省的历史》/自由报/火焰报/北庭回鹘王族寺院遗址/苏里唐麻扎/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苏公塔/回王陵/汉族/张骞/李广利/傅介子/郑吉/常惠/甘延寿/陈汤/段会宗/李崇/班超/徐干/甘英/班勇/任尚/梁慬/赵博/段禧/索劢/李柏/董琬/麴嘉/麴宝茂/麴乾固/麴伯雅/麴文泰/麴智盛/侯君集/姜行本/乔师望/郭孝恪/柴哲威/程知节/苏定方/裴行俭/王方翼/骆宾王/王孝杰/王斛斯/郭元振/唐休璟/郭虔瓘/封常清/岑参/李嗣业/李元忠/高居诲/王延德/陈诚/李暹/岳钟琪/祁韵士/杨应琚/林则徐/萧雄/徐松/徐学功/左宗棠/刘锦棠/王树楠/杨缵绪/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忠信/张治中/陶峙岳/黄文弼/使者校尉/伊循都尉/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司禾府印/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刘平国治关亭诵/裴岑纪功碑/麴斌造寺碑/姜行本纪功碑/穆天子传/往五天竺国传/西域风土记/《魏略·西戎传》/水经注/李柏书稿/元和郡县图志/长春真人西游记/西天路竟/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西域水道记/流沙坠简/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 ☚ 三、现代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民族的名称,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讲维吾尔语,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现有人口为7207024人,其中聚居在新疆现有人口 7194675人(1990年统计)。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族名的含义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维吾尔为湖南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该称谓既是他称,又是自称,含有团结、联合之意。据1990年统计在湘维吾尔族有5794人。湖南维吾尔族来自新疆。据史料载: 宋代维族原为哈勒的后裔,为西域回部族。属南昌国,元时属蒙古。哈勒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统帅下的一支伊斯兰军的首领。公元1227年,他率军进入甘肃、宁夏一带,由于哈勒作战英勇,被元太祖铁木真封赏,其子孙也予封官阶。公元14世纪,明太祖远征南方,哈勒后裔哈八士率领的这支伊斯兰军调至南方,赐姓为翦。公元1372年,明太祖又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并镇守今沅陵、辰溪、常德等地。1389年翦八士卒于军中。其子曾带兵出征广西、贵州等地,屡屡告捷。明成祖封翦八士之曾孙翦常黎为常德正卫指挥,并封田、领地,从此这支伊斯兰军队后裔在常德定居下来,延续至今。至今已有26代,六百余年的历史。该族有民族语言、文字,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除少数阿訇外,绝大多数已不会讲维语,通用汉语。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目前保留的有《哈巴士的故事传说》、《八士与吐叶公主》、《翦姓的来历》等关于祖先的传说、故事。其妇女喜爱纺织、绣花、技艺细赋精湛。其信奉伊斯兰教,奉“阿拉”为唯一真主神。并有开斋节、古尔帮、圣经三大节日。这些活动都在清真寺进行。 ☚ 壮族 少数民族习俗 ☛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该称谓既是他称,又是自称,含有团结、联合之意。据1990年统计在湘维吾尔族有5794人。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湖南维吾尔族有7939人。湖南维吾尔族来自新疆。公元14世纪,明太祖远征南方,元代维族名将哈勒后裔哈八士率领一支伊斯兰军奉调至南方,被赐姓为翦。公元1372年,明太祖又封翦八士为镇南定国将军,并镇守今沅陵、辰溪、常德等地。明成祖封翦八士之曾孙翦常黎为常德卫指挥,并封田、领地。从此这支伊斯兰军队后裔在常德定居,繁衍至今,已有26代六百余年的历史。维族民族语言、文字,因长期与汉族杂居,除少数阿訇外,绝大多数已不会讲维语,通用汉语。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目前保留的有 《哈八士的故事传说》、《八士与吐叶公主》、《翦姐的来历》等关于祖先的传说、故事。妇女喜爱纺织、绣花,技艺细腻精湛。信奉伊斯兰教,奉“阿拉”为唯一真主神,过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诞节三大宗教节日。其宗教活动都在清真寺进行。 ☚ 壮族 民族政策与民族自治▷ ☛ 维吾尔族wei wu er zuUygur nationality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是本族自称。主要分布于新疆,以南疆为最多,少数散居于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全国总人口7214431人(1990)。先民为公元前3世纪丁零、北魏时的高车、敕勒、袁纥、乌护,唐代的回纥、回鹘,元明时期的畏兀儿。是9世纪中叶西迁回鹘人,与原居住于今新疆地区的土著各族长期相处融合逐渐发展而来。一说系由古代塔里木盆地土著居民发展而来。西迁回纥人在历史上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喀喇汗王朝和高昌王国。13世纪初年,相继归附蒙古国,后大部分由察合台汗国管辖。许多维于尔人入仕元朝,涌现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翻译家,最早的蒙古字,就是塔塔统阿采用回鹘文字母制成的。廉希宪、桑哥、阿礼海牙、燕只不花、脱烈海牙等皆在元朝政府或地方政府中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平章政事及宣慰使等要职。贯云石精通汉文、善草隶书、工诗文、散曲。沙剌班、廉惠山海牙曾受命参加《金史》、《辽史》和宋英宗、显宗实录的纂修。16世纪初年,叶尔羌汗国建立后,为汗国的主体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17世纪70年代末,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强盛,隶属准噶尔。18世纪中叶准噶尔部被平定,接受清朝政府统治。此后,与新疆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曾屡配合清军同沙俄扩张主义势力、英国殖民者及阿古柏傀儡政权进行长期斗争。1944—1949年,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三区”革命,为促进新疆的解放作出重要贡献。历史上曾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和佛教。10世纪末叶起,逐渐改奉伊斯兰教。由于中亚和卓家族影响,后分裂为“白山派”和“黑山派”,内部教争激烈,广大人民深受其苦。操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老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正在推广。文化发达,喀喇汗王朝著名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不仅是维吾尔历史的文学艺术杰作,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民间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亦有广泛影响,是维吾尔传统歌舞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乐器品种繁多,造型精巧。“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和合奏乐器。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格调欢快,轻巧、优美,富有节奏感。喜戴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花纹的四楞小花帽。妇女喜戴耳环、手镯和项链。农业、手工业都发达,吐鲁番的葡萄、鄯善的甜瓜、库尔勒香梨、和田的织毯都享有盛誉。解放后,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和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