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继昌隆缫丝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继昌隆缫丝厂 参见“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092 继昌隆缫丝厂俗称继昌隆丝偈。中国近代最早的私营机器缫丝厂。见44089条。 ☚ 民族资本 大生纱厂 ☛ 继昌隆缫丝厂 089 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即继昌隆丝偈。陈启源于1873年在南海简村创办。他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雇佣工人六七百,所产丝质精良,行销欧美。1881年为南海知县下令关闭。此后,工厂迁至澳门,更名复和隆丝厂。3年后,清政府许可经营,又迁回简村。 ☚ 江南制造 上海机器织布局 ☛ 继昌隆缫丝厂 继昌隆缫丝厂Jichanglong saosichang中国较早的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是华侨商人陈启源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在南海简村创办的。它部分使用机器,共有300个釜位,雇佣女工300人,不久扩充至800个釜位,雇佣女工800人。出丝精美,行销国外,获利甚丰。从此,南海、顺德两县陆续增设了一些缫丝厂。但被当地人视为异端。1881年(光绪七年)南海县11家缫丝厂全部被丝织业行会工人捣毁,封建官府乘机将其关闭。于是陈启源将厂迁至澳门,改称复和隆丝厂。3年后得清政府许可,又迁回简村。该厂对广东缫丝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 官督商办 曾纪泽 ☛ 继昌隆缫丝厂 继昌隆缫丝厂也叫“继昌隆丝偈”。最早建立的私营近代缫丝厂,亦为早期出现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企业之一。同治十一年(1872)侨商陈启源筹设于广东南海。最初以银4000两建设厂房, 购置机器设备, 以3000两作流动资金。该厂有煮沸水锅炉一座、脚踩式缫丝工作位300个、焙茧室一间以及焙房, 藏茧室等,占地约40余亩。1874年秋冬之际投产。有职员30余名,工人300—400名。产品精良,行销国外, 大大增强了中国生丝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丝釜最多时达800部,获利亦多,带动了顺德、南海一带机器缫丝业的发展。由于当地手工缫丝业与机器缫丝业的矛盾,有的机器缫丝厂被捣毁,官府为避免事故,饬令该厂停业。陈氏乃于光绪七年( 1881 )迁厂至澳门,改名“和昌”。光绪九年陈氏又迁回南海,并合并其侄开设的几个丝厂和经营生丝出口的丝庄。新厂定名为“世昌纶”,实行产、销结合的经营。1928年歇业。 ☚ 民族工业 湖北开采煤铁总局 ☛ 继昌隆缫丝厂 继昌隆缫丝厂俗称“继昌隆丝偈”。中国最早创设的机器缫丝工厂,亦为最早的私人经营的近代工业之一。1872年由侨商陈启沅创办,厂址在广东南海西椎。初创时仅有丝釜数十部,产品售价高出手工缫丝1/3,获利很多。嗣后逐渐扩大,丝釜最多时达800部。因机器缫丝业效率高,遭到手工缫丝业者的强烈反对,继昌隆被迫关闭,迁往澳门。后又迁回南海,改用手摇的缫丝小机。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顺德、南海等地已成为中国最早的近代缫丝工业中心。“继昌隆”后改名“利厚生”,几经转手,到20世纪20年代已不存在。 ☚ 大生纱厂 发昌机器厂 ☛ 继昌隆缫丝厂清末最早采用机器生产的一家私营缫丝企业。同治十一年(1872)由广东南海华侨商人陈启源创办于广东南海简村。资本七千余两。雇工初为数十名,最多时达六、七百人。因守旧势力阻挠,光绪七年(1881)迁厂澳门,改名和昌缫丝厂。光绪九年迁回简村,更名世昌纶丝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