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珠归天
很多读者怕读九十八回,因为这里面埋着一个伤心的日子,人们心爱的林姑娘终于去世了。这样一个养在香闺,终日流泪的女子的死,不知使多少人掩卷呜咽,心酸流泪!似乎她平时的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等等,都因为这不幸的结局,而得到了宽恕和谅解!还有些深情的女孩子,她们说:“林黛玉都死了,还读什么《红楼梦》!”于是,翻回来,再重头读起,读小说,读到如放舟于惊涛骇浪之中,无法把握心理平衡状态的时候,说明它写得太动人了,而“绛珠归天”就是这样的章节。
作者写黛玉之死与宝玉、宝钗的结婚,是采用了反复交叉、对比的手法,他巧妙地安排布局,使前后情节不断相互映衬,对比度逐渐加大,生活画面的色彩就愈发地浓郁起来。一方面是满堂合奏笙箫,一方面是归院凄凉冷落; 一边是生,一边是死; 一边是喜,一边是悲! 宝玉、宝钗的婚礼,办得愈热闹,贾府的人愈是锦上去添花; 读者就愈来愈多地向黛玉献上同情和悲悯,人们情愿雪里去送炭!
这一段文字其实很短,却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构成不同的悲怆的画面,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由于黛玉的死, 受到强烈的激发。 这是因为作者写“绛珠归天”一段,仿佛写一首诗,一首沉痛的悼亡诗! 王国维说: “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 《人间词乙稿序》 ) 由于作者“思与境偕” (司空图 《与王驾评诗书》 )他把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情景交融,形神统一,极富于感染力和启示力。“绛珠归天”时潇湘馆的意境,被作者那极凝练,又极准确的语言,写得可以感觉,可以捉摸,那普通平静的叙述,由于注入了感伤及愤慨,几乎每一个字都向外扩散着凄凉的情味,产生了不尽之意,不尽之情!
连日来,合府上下都忙着一件大事,就是宝玉、宝钗的婚礼,又因为“掉包计”的关系,瞒着潇湘馆一方面的人,紫鹃到上房去回明黛玉的病情,却找不到贾母,紫鹃问: “老太太呢?”碰到的是冷冰冰的脸,和冷冰冰的话:“不知道。”紫鹃跑到宝玉屋里,竟也无人,问起来,也说: 不知道。现在老太太、王夫人、凤姐、尤氏都在新房里忙着,吉辰就在今天夜里,无怪乎宝玉的小厮墨雨连走路都变成了一路飞跑。现在,谁还顾得上黛玉的死活! 潇湘馆里的人,就只剩下了紫鹃,雪雁也被平儿带走了,可以来的还有那遇上吉日良辰必须自觉回避的寡妇李纨。狠毒冷淡的人世间啊! 令人切齿的贾宝玉啊!紫鹃哭得死去活来,眼巴巴地望着黛玉一步步接近死亡而无力救治! 白天黛玉已昏晕过去了,只是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那夜色愈发地深沉了,料峭的风,从竹林中穿过来,卷起了地上枯黄的落叶,带着它向前跑了几步,又无力地停了下来,悄然地躺在那里叹息! 无边的冻云抖索着,垂下了那暗暗的帷幕,甬路、游廊、粉垣、月洞窗,都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静谧之中。到了晚间,黛玉却似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这是“回光返照”,是黛玉活在人世的最后的一闪,李纨知道距离人生的终点还有一半天耐头,她回稻香村去了。
黛玉睁开了眼,她最后一次看这一世界的时候,只看见了神情恓惶的紫鹃,她要和紫鹃诀别了,她使劲说道: “我是不中用的人了! 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黛玉喘着,她闭了眼,歇了一会,她要说最终的遗愿了,她说: “妹妹! 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
回去! 死了也回去! 回到父母身边,永远离开这里,永远!
谁是亲人?是贾母吗,那她为什么断送了我的一生!
谁是知音?是宝玉吗,那他为什么竟这样薄幸!
黛玉的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得很了。李纨、探春、紫鹃三个人哭着,端了水来给黛玉擦洗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读者的思绪被那省略号的六个小点儿牵引着沉到了悲痛、愤恨、哀怨的感情世界中去!
那案上的灯啊,你不要发出这样刺目的光!那帘外的风啊!你不要吹出这样大的声响!两百年来,谁读到这里,都需要有一个没有搅扰的环境,需要有一个平息激动的安静空间!
黛玉气绝了,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的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黛玉死了,作者把凄凉彻骨的意境,留给读者去体味。雪莱在《诗辩》中说:“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绛珠归天”拉开了悲剧美的帷幕,令人们得到满足,它令人对封建社会感到恨,对善良心灵感到美!这是续作者在曹雪芹的基础上,做出的不同凡响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