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作者论Structural authorism
一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创造性地改造作者论的理论。60年代末,一些英国影评家指出,法国《电影手册》派的作者论过分强调导演作为影片作者的主观追求,过分追求确立个人风格,过分强调对同一题材、主题的发掘与某些外在形式特征的重复使用,而忽略了影片的内在结构与传统表意系统。因此他们主张将人类文化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分析方法,与俄国形式主义者普洛普的叙事分析方法引入作者论,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批评方法。该理论由杰弗里·诺埃尔首先提出,由英国电影理论家、批评家与导演彼特·沃伦正式确立,被称为结构作者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在一个导演的一系列作品中必然存在一个个人化的层次,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潜在的结构,这不仅表现在主题、题材与外在形式的相象与重复之上,也存在于它的差异、变奏与变体之中。他们认为,一个导演一生其实只拍摄一部影片,影评家的任务就是勾勒出这部影片。这里所说的影片,指的是其所有影片共有的深层结构。换言之,电影作者是被影评家发现、认出并命名的。电影作者更多地产生于一种新的批评方法的运用,而不是产生于导演的主观愿望或个人努力。伦纳德·艾勃拉姆森认为沃伦强调叙事结构分析,忽略了电影的风格特征,因此主张通过对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视觉形式结构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结构。这一理论在欧美电影评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