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

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

1949年,安徽总人口为2700多万,耕地7600多万亩,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可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工具十分简陋,耕作方法陈旧;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400多万亩,绝大部分耕地靠天收成,农民继续保留着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农作物产量低,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棉花亩产只有7公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改变安徽农村极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生产救灾,尤其是土地改革运动,恢复了农村经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生产救灾 1949年入夏以后,长江水位暴涨,江堤溃决,安庆、巢湖两专区大片农田被淹,受灾人口达480多万。秋季,淮河流域阴雨连绵,洪涝成灾,仅宿县专区灾民就达350万人之多。到年底,皖北区受灾农田达2800多万亩,受灾人口为860多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5,其中重灾人口440万,36万人外出逃荒。同年,皖南区受灾人口也达到70多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粮食总产量减少了2/5。1950年6月至8月,淮河中上游连降暴雨,安徽境内的干支流河堤几乎全部溃决,皖北区3100多万亩农田被洪水淹没,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0%,其中2200多万亩颗粒无收;受灾人口1000万,约占全区人口的一半,其中重灾民700多万,有109万人处于无衣、无食、无家可归的境地。连续两年的洪涝灾害,给安徽农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安徽农村的经济恢复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
这一时期,安徽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农村工作为重点,以生产救灾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开展生产自救,提供贷款,以工代赈,动员社会互济,终于克服了连续两年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困难。
建立农村新秩序 在开展生产救灾的同时,党和政府还为建立农村新秩序进行了多方面努力。1949年,全省农村展开了反霸斗争,在此基础上逐步铺开了农村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废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保甲制度,改造农村基层政权,建立民兵武装和农会等群众性组织,公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加强党与农民群众的联系,社会秩序日趋安定。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在农村积极贯彻减租和合理负担政策。到1949年底,皖南区实行减租的村庄已达到全区村庄总数的80%以上。此外,通过发展交通运输事业,沟通城乡关系,使农村经济开始走向活跃。
土地改革 安徽农村土地改革以前,皖北区农村土地的基本情况是:占人口总数3%到5%的地主,拥有土地约为总数的50%至60%;占人口4%到5%的富农,拥有土地10%至15%;占人口90%以上的中农贫雇农,只有30%左右的土地。皖南区农村土地占有情况也基本如此。(参见表4-2-1)这种极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严重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表4-2-1 农村土改前安徽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

阶 层户数
(万户)
占总户
数(%)
占有耕地
数(万亩)
占总耕
地数
(%)
户均占有
耕地数
(亩)
地 主
富 农
24.05
16.89
3.81
2.68
2525.7
647.7
30.87
7.92
105.01
38.35
小土地
出 租
12.291.95199.142.4316.20
中 农
贫 农
雇 农
其它阶层
公 田
216.50
308.84
36.60
16.18
-
34.29
48.92
5.79
2.56
-
2836.63
1538.15
47.99
45.51
341.54
34.67
18.80
0.59
0.55
4.17
13.10
4.98
1.31
2.81
-

安徽土地改革运动大致分为两期三阶段。第一期从1950年7月开始,到1951年4月结束,基本完成了皖南区各县和皖北区淮南24个县的土改;第二期从1951年秋到1952年7月,实现了皖北区淮北19个县和淮南及沿淮5个县的土改。在每期土改工作中都实行了个别试点、逐步推广和全面展开3个不同阶段。至此,全省土地改革基本结束。

表4-2-2农村土改后安徽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

阶 层户数
(万户)
占总户
数(%)
占有耕地
数(万亩)
占总耕
地数
(%)
户均占有
耕地数
(亩)
地 主
富 农
23.98
16.89
3.79
2.67
322.54
456.68
3.94
5.58
13.45
27.05
小土地
出 租
12.091.91134.481.6511.12
中 农
贫 农
雇 农
其它阶层
公 田
216.58
309.52
36.68
16.25
-
34.27
48.98
5.80
2.58
-
3600.25
3178.89
297.82
57.93
133.55
44.00
38.85
3.64
0.71
1.63
16.62
10.27
8.12
3.56
-

全省在71个县市,4个市郊,687个区,10284个乡(村),2960多万农村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共没收征收土地3157万多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8.7%,分配给403万多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67.82%)和1697万多名无地少地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7.08%)(参见表4-2-2)。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结束了安徽农村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完全摧毁了地主阶级在农村中的封建统治,农村中的党团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民代表大会威信提高,农民真正成了农村的主人。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中,安徽农村青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省农民共捐献953万多元,农村妇女制作大批鞋子、慰问袋送往前方。随着生产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开始明显改善,促进了文化生活的发展,1952年下半年,全省农村小学生达200多万人,是土改前的3倍多,农民参加冬学的人数也比土改前成倍增加,从而奠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农村经济的恢复 土地改革运动,使安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到1952年底,农业各项恢复性指标纷纷达到或超额实现。在农作物产出方面,195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147%,比抗战前(1936年)增长了37.1%;全省棉花总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长了253.32%;在林业方面,1949年至1950年,全省共造林75万多亩,植树1.9亿株,育苗98万多亩。此外,畜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大牲畜由1949年末的216.53万头增加到1952年末的263.42万头,增长了21.6%,猪羊等家畜增长一倍以上。在兴修水利方面,重点治淮已打下初步基础,到1952年底,完成79亿立方的蓄水工程,培修河堤1000多公里,疏浚河道1500多公里,建成大小涵闸39座。与此同时,沿江、河、湖堤防得到修复,修筑塘坝58万多处,开凿水井34万多眼,建成大小涵闸1.6万多座。全省的兴修水利共动员民工约1.8亿人次,完成土、石方分别为2.76亿个和38万个。
农业合作化 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和政府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从土地改革完成到1953年底,是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起步阶段。安徽农村经济在近代受到很大破坏,农村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袭击,使农村经济频于崩溃的边缘。土改刚完成,安徽农民互助合作的愿望和行动便表现得十分强烈。1952年8月,全省农村已有44.5万多个劳动互助组(其中常年互助组7.5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超过29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9.5%。1953年春,试办初级农业合作社在全省进展较快。4月,已试办了361个初级社,自发社达到465个,加上原有106个,共计932个,经压缩后还剩676个。1953年6月以后,党中央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概括日臻完善,并逐步向各级传达。10月21日至11月5日,安徽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和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总任务。会后,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此,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953年春到1955年8月,是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规模展开的阶段。在中共中央1953年12月发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的推动下,1954年春,全省农村出现了试办和发展初级社的热潮。到4月底,全省经批准创办的初级社达到3531个,自发社2847个,连同1953年以前组成的初级社,共有7054个,压缩后剩下6827个。5月,安徽省委对下一个冬春办社任务提前进行了部署,确定到1954年冬1955年春全省增办2万个初级社。但实际办社进度走在计划前面,到1955年8月初,全省共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4.7万多个,入社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15%,在发展农业生产初级社的同时,全省已试办43个高级社,另外还有30个未经批准而试办的高级社。
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完成。1955年8月至1956年底,是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阶段。在全省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取得较快进展的情况下,人们对形势和实际情况的估计产生了失误,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占据了支配地位。仅1955年8月到10月,全省就新办了4.5万多个农业社。同年11月7日至19日,中共安徽省第三次代表会议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全力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历史任务,年底,全省87%的农户已经加入了农业社,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7.6%。1956年春,安徽又出现了从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的热潮,到当年12月底,全省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已达到农户总数的70%以上,至此,安徽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
农业生产的较快发展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和农村经济的恢复,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顺利进行,为安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安徽农民积极开展治理淮河和兴修水利,参与农业生产的三项改革,即:改变季节收成比重、改种高产和耐水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1953年到1957年,安徽农村经济获得了初步发展,在这5年期间,安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5.2%的速度增长,粮食总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其中,1955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一年,安徽农业总产值达到68.86亿元,粮食总产量为111.5亿公斤。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以猪、羊为主的家庭副业发展很快,1957年和1952年相比,全省畜牧业总产值增长了12.09%,年平均递增2.3%,其中生猪增长76.27%,年平均递增12%,大牲畜保持了较稳定的局面。这一时期,也是安徽水产养殖业的兴盛时期,1957年和1952年相比,全省养殖水面增加4倍多,由47.4万亩增长到239万亩。195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4.1万多吨,总产值1.3亿多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157.9%和97.24%。此外,到1957年,全省水稻、小麦和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基本上实现了良种普及。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也有所增长。农业机械化耕作从无到有,农业技术人才数量得到较大增长。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农业发展第一阶段状况   曲折发展和调整时期 ☛
000015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