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典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17世纪盛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在创作和理论上视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唯理性主义为古典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宣称理性是真理的标准,文艺是理性的产物。故古典主义文学可被看作是“理性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与当时欧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兴衰密切相关,是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软弱、妥协的表现。政治上古典主义者主张国家统一,拥护封建王权; 思想上崇拜理性,而理性的最高标准就是忠于王权。因此,他们宣扬个人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自我克制。但他们同时又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法信条,批判不合乎资产阶级理性的封建道德,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意义。法国作家高乃依 (1606—1684) 的悲剧《熙德》 (1636) 突出描写爱情和天职的冲突,宣扬忠君爱国; 拉辛的悲剧大多数描写王公贵族丧失理性,感情放纵,结局悲惨。生动体现了古典主义的文学特征。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的重要著作是法国理论家布瓦洛 (1636—1711) 的《诗艺》。书中把理性作为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最高标准,强调作家摹仿古代,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中寻找题材,认为艺术创造的最高成就在于运用艺术手法处理现成的故事情节。形式上追求艺术的完美。语言讲求准确,明晰,合乎逻辑,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摒弃平民的语言,严格要求按照规定的“三一律”原则进行创作,古典主义文学的读者和观众只限于国君、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但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始终被视为法国文学史上的正宗。 ☚ 世俗现实主义 沙龙文学 ☛ 古典主义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形成的以三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主调和声风格,强调理智支配感情,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确立了交响曲、室内器乐重奏的各种类型,创作了大量交响曲(海顿104部、莫扎特40余部、贝多芬9部)和歌剧。代表作品:交响曲《时钟》、《告别》、《朱庇特》、《命运》、《合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是盛行于欧洲17~18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主要特点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 ☚ 美术思潮 浪漫主义 ☛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Gudian zhuyi又称新古典主义。是盛行于欧洲17—18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主要特点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 ☚ 美术流派 浪漫主义 ☛ 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流行于17—19世纪初期欧洲的文艺思潮。首先在法国形成,后为欧洲各国所效法。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方逐渐消失。古典主义以笛卡尔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政治上拥护王权,崇尚理性,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题材多采自古代,主张逻辑谨严,手法规范,内容明晰,形式协调,结构单纯。古典主义对近代欧洲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戏剧家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画家普桑、安格尔等。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17世纪至19世纪初在西欧国家中出现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这种思潮把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当作不可逾越的典范,要求以古典文艺的形式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 ☚ 超现实主义 精神分析派 ☛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e继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后传遍西欧,一直到19世纪前期才逐渐消逝。它是绝对王权得到巩固,资本主义在王权的保护下得以发展的产物。虽然它的美学原则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在各国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条件、背景不尽相同,形式也各异。法国古典主义是路易十四绝对君主王权兴盛的产物。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首相黎世留于1634年创立的法兰西学院,是它决策与立法的官方机构。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的《诗论》是它的文学理论法典。因此,法国古典主义最有代表性。其重要文学体裁是悲喜剧,用来歌颂王权,宣扬忠君爱国思想,倡导公民义务,认为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主张理性至上,排斥想象,克制情欲。他们主张摹仿古希腊罗马文艺作品,尊重传统,严守封建道德规范。其作品格调高雅,注重形式、讲究修辞,不注重创造典型人物。他们在戏剧创作上严格遵守“三一律”原则:即时间的一致(全部故事要在24小时结束)、地点一致(地点始终不变)、故事一致(情节前后连贯)。它对法国的戏剧创作曾起到积极作用,但它过于拘泥形式,不够真实自然,塑造的人物形象常常流于类型化。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英国有蒲伯、约翰逊,德国有高特舍特等人。 ☚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它是17世纪到19世纪初在欧洲艺坛上产生的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法国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100年间,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美术运动。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古典主义”在法国画坛上占着主导地位。法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宣传他们的理论纲领和激起民众斗志的明确目标,在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寻到了这一理想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厌恶病态、色情的罗可可艺术,为当时发现的庞培等地古代艺术之纯朴、简练、宏伟的气魄所倾倒,更增加了对古代艺术的崇敬,推动了古典主义的兴起。18世纪后半叶,具有丰富传统的罗马成了古典主义思潮的中心。古典主义热衷严峻的古典题材,偏重理性,以古典美学为摹本,强调古代艺术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并被当时所倡导的艺术面向生活的观点所驱动,艺术直接参与生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专制,宣传民主主义的斗争精神,具有现实主义品格。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是普桑。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是大卫,他的艺术严肃,雄浑,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感染力。安格尔是学院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19世纪这一画派所追求的严肃、理性的艺术逐渐被强调感性的热烈的浪漫主义所替代。 ☚ 乌桐 大维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