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军即厢兵。后梁时即有厢军之名。宋初正式称全国的镇兵为厢军。宋苏轼《苏轼文集》二五 《上神宗皇帝书》: “禁军三犯,厢军五犯。”《玉海 ·兵制四》:“ (宋) 太祖作阶级法,专治禁军,而天下镇兵通谓之厢军。” 厢军宋代诸州的镇兵称厢军,又称厢兵。选充禁军后留下的州兵。供行政上的役使,粮、饷低于禁军。仁宗时京东等地农民起义增多,遂用以镇压农民起义。从此厢军有教阅、不教阅两类。教阅厢兵分马军、步军、水军,以指挥为基本编制单位。不教阅的多以所任工役命名,如船坊、防河之类。 厢军亦称“厢兵”。古代州郡地方武装的名称(中央正规军为禁军)。中国唐代诸军分左右厢,五代后梁诸军亦分两厢,京师兵有四厢。两宋诸州的镇兵为厢军,其成员来自招募,壮勇者送京师充禁兵,体弱者留本城,便成为厢兵。有一部分罪犯,叫配军,也可成为厢兵。厢兵大都不参加军训,不参加战斗,只在诸路、州、府供劳役,其粮饷待遇较禁军为低。建制有军、指挥、都三级,一般以指挥为基本编制单位,分驻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