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细胞膜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细胞膜xì bāo mó细胞的组成部分之一。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植物》:“细胞有三成分: 一、 坚韧之膜,曰细胞膜。二、 密着于膜内粘稠之半流动体,曰元形质。三、 充填于细胞中心之水样夜(‘液’之误——编者注)曰细胞液。”细胞膜曾经也称“珠衣”。 细胞膜cell membrane细胞表面一层连续而封闭的界膜。亦称原生质膜或质膜,是一种生物膜,可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同时调节细胞的物质交换、代谢活动、信息传递和细胞识别等活动,平均厚度约10nm。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细胞膜的结构见生物膜。 细胞膜最基本的功能是物质转运、信息传递和能量转换。物质转运主要通过自由扩散、促进扩散、伴随运输、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过程有选择性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养分和各种离子,排出细胞内代谢产物和不能消化分解的残渣,这对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帮助离子扩散的蛋白质称离子载体,依靠它能把一定的离子从浓度高处运输到浓度低处。不同的离子载体分别运输不同的离子,如钾离子载体、钙离子载体等。所谓泵是指细胞膜上能把某些离子从浓度低处运输到浓度高处的蛋白质,它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腺苷三磷酸酶(ATP酶)。不同的ATP酶运输不同物质,分别称某种离子的泵,如钠、钾泵和钙泵等(见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作用、胞吐作用)。 有些细胞通讯系统的信息接受装置在细胞膜上,如胺类和肽类激素,神经递质、药物和毒素的受体等。物质运输系统亦有膜受体,如脂蛋白和运铁蛋白的受体等。细胞膜上还有细胞间进行相互识别的标志,称膜抗原,一般为糖蛋白或糖脂,细胞借此识别自己和异己、同种和异种及不同组织成分的细胞。 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等也与细胞膜密切相关。植物抗性的膜伤害假说认为,温度降低会产生膜脂相变,导致细胞质停止流动、膜结合酶的活力降低和膜透性增大等三大反应,从而引起细胞代谢失调。如低温胁迫强烈时,引起膜结构解体,植物受害死亡。近年来,已开展有关植物抗冻性、抗盐性、抗热性与生物膜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 有些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的质膜上分布有氧化磷酸化酶系,可以在质膜上通过氧化进行能量转换。 人工合成的类脂双层膜围成的lμm的脂质体可作为载体,将蛋白质、核酸、酶、激素、药物,甚至病毒或细菌封入其内,随后以脂质体通过与质膜融合,或直接注射等手段,将一些不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导入细胞内,以观察其对细胞的影响。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医学、兽医学、植物基因工程等的发展提供先进的实验手段。 细胞表面包括质膜、细胞外被和胞质溶胶,三者各具特殊形态并担负一定功能,是复杂的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植物细胞膜的外被是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细菌的外被是脂多糖,动物细胞除了在结合紧密的部位外,在所有细胞膜外均覆以一层糖蛋白和糖脂形成的外衣,即外被(亦称细胞衣、多糖被)。细胞外被除具有支持、连接、保护、参与物质交换、细胞分化外,与免疫有关的膜抗原、各种特异受体、一些酶类亦埋藏在细胞衣内。胞质溶胶是细胞质表面最靠近质膜的无定形溶胶状物质,其中含高浓度蛋白质,有粘滞性,微丝和微管均位其中,但缺核糖体和线粒体。胞质溶胶具相当强的抗张强度,对维持细胞极性、形态和运动都很重要。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plasmalemma)。细胞表面的膜结构。由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有可移动的蛋白质分子构成,厚约6~10 nm。膜上约含30多种酶。具有控制分子和离子出入细胞的作用,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膜上有接受激素、神经递质和外界信息的受体及识别细胞的特异抗原,具有产生第二信使的机制以启动细胞内的生理活动。此外还具有细胞间互通信息和互相连接的一些特殊结构。 细胞膜包围于细胞质外的一层生物膜。平均厚度10 nm。1959年,罗伯逊(J.D.Robertson)用电子显微镜将细胞放大3000~7000倍后,发现细胞膜呈现一条电子致密的细线。高分辨力电镜下的细胞膜呈现3层结构,内外两条黑暗层各厚约2nm,中层之间的透明中间层厚约3.5 nm。关于细胞膜结构,1972年辛格尔(S.J.Singer)和尼柯尔森(G.Nicolson)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976年尼柯尔森又提出了膜复合体模型。1977年贾因(M.K.Gain)和怀德(White)提出板块镶嵌模型。 细胞膜 细胞膜xibaomo细胞原生质体外表面极薄的一层膜结构,亦称为原生质膜或质膜。据生化分析,质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和微量的核酸。脂类主要是磷脂,还有糖脂和类固醇等,蛋白质的种类多样。经氧化锇等固定的质膜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为3层结构,其厚度平均为7.5毫微米。一般认为,质膜的中层为磷脂双分子层;内侧和外侧是磷脂亲水部分与蛋白质的结合层;某些蛋白分子镶嵌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质膜是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界膜,对细胞内原生质起着保护作用。质膜对物质的通透有高度选择性,控制着细胞和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质膜外表面常含有抗原功能的糖蛋白,使细胞具有特异性并能够互相识别,质膜上的特殊受体分子能够接受外界信息,引起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和功能的改变,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质膜及其各种特化结构,如动物细胞的桥粒和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等,使细胞之间联结起来,从而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聚合或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 ☚ 细胞壁 细胞核 ☛ 细胞膜 细胞膜xibaomo参见植物学“细胞”条。 ☚ 原生质 流动镶嵌模型 ☛ 细胞膜cytomembrane位于细胞最外面,包裹细胞质的一层薄膜,叫细胞膜,又叫胞浆膜。细胞膜是由原生质特化而成的。此膜可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并具有选择性的渗透作用,控制某些离子和分子的进出,对细胞的吸收、粘附、电荷调节、免疫等有作用。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多糖所构成。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化学药物、碱、酸、盐及某些离子可损伤细胞膜,并改变其功能。 细胞膜 细胞膜指位于细胞表面的一层生物半透膜,厚度约60~100埃。细胞膜的分子结构一般用“液态镶嵌模型”学说来解释。即细胞膜是由两层类脂分子及嵌入其中的球蛋白分子构成的。类脂分子由头、尾两部分构成,亲水性的头部分别朝向膜的内外表面,使其处于液态,所以嵌入的球蛋白分子可以作横向移动。由于嵌入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所以细胞膜也有多种功能: ☚ 细胞 细胞质 ☛ 细胞膜cell membrane亦称质膜。是细胞与其外环境的界膜,厚7~10nm。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并含有一定量的糖。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膜由内、中、外三层结构构成,内、外两层的电子密度大而暗,中层的电子密度小而明亮。目前常用“液态镶嵌模型”解释细胞膜的立体构筑。细胞膜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而且复杂多样,细胞与其外环境之间各种复杂的联系,均通过细胞膜进行。 细胞膜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表面厚约6~10nm的膜,具有控制分子和离子出入细胞的作用,能保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细胞膜内有识别其它细胞和确定组织特性的高分子抗原,接受激素和外界信息的受体,并有激活细胞各种生理反应的第二信使的机制、以及相邻细胞间联接和交通的特化装置等复杂的分子。 细胞膜液态嵌镶学说示意图 1.双层脂类分子 2.蛋白分子 3.多糖分子 各细胞细胞膜的脂类,蛋白质和糖类的成分不同。由细胞膜构成的神经髓鞘,蛋白质约占20%,脂类占79%;而红细胞和肝细胞的细胞膜则两者分别为60%和40%。脂类在内外层的分布也不一样,外层主要是卵磷脂和鞘磷脂,内层则富有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蛋白可分表面蛋白分子,易溶于高浓度盐水或其它溶液而脱离细胞膜,如在线粒体膜的维生素C和在神经细胞膜的乙酰胆碱酯酶;另一种是组成膜本身的蛋白分子,不易从膜分离出,占据细胞膜的整个厚度,这类蛋白主要为一种分子量为90,000 Daltons的二聚体,每个细胞有50万~60万个,断裂标本上呈8nm球形颗粒,它们和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有关。另一种是糖蛋白,如血型糖蛋白(glycophorin),蛋白分子的羧基可伸到细胞内部,而氨基则暴露于细胞表面并与寡糖类结合。这类糖蛋白含有与蛋白结合的抗原。另外还有蛋白与脂类牢固结合成的蛋白脂,如神经突触的神经递质的受体。糖类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只在细胞膜的表面存在。实际上细胞膜表面层的蛋白分子都是糖基化的。组成膜的蛋白分子也可结合少量糖类。 现发现细胞膜约有30多种酶,主要有三磷酸腺苷酶、碱性磷酸酶、腺苷环化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核糖核酸酶等。其中可被钠钾离子激活的和镁离子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酶对转运离子通过细胞膜起主要作用。以上各种化学成分在细胞膜内外层都表现了不对称的分布,这是细胞膜局部特化的表现。 ☚ 细胞学说 细胞衣 ☛ 细胞膜 细胞膜细胞膜是包围于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厚约6—10nm,是细胞的周界,又称质膜。它具有控制分子和离子出入细胞以及接受激素和外界信息等作用。 ☚ 细胞的超微结构 细胞膜的组分 ☛ 细胞膜cell membrane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