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昌黎先生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昌黎先生集》

《昌黎先生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郡望昌黎(今属河北),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重形式轻内容的骈文(六朝以来称为“今体”或“时文”),提倡继承和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激烈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体改革运动,即唐宋古文运动,强弩所及,一直影响到清代的“桐城派”。韩愈主张文道合一,他所倡导的“古文”,除了古代散文的含义外,还有“古代道统”(圣贤之道)的含义。他实际上是以古代散文这种形式,来宣传经过他改造和饰选的儒家的思想。在当时朝野上下崇佛佞佛的社会情况下,这是有进步意义的。韩愈是司马迁后最重要的散文作家。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杜牧则把韩文与杜诗并称为“杜诗韩笔”(《读韩杜集》)。韩愈的散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优秀之作,如《师说》、《杂说》、《论佛骨表》、《平淮西碑》、《进学解》、《原毁》、《柳子厚墓志铭》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他的这些力作,对六朝以来以骈文为代表的绮丽柔靡之风,具有摧枯拉朽的扫荡作用。韩愈强调“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在文章中创造了许多新颖的词语,如“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丰富了中国语言的宝库。韩愈的诗现存300多首,也有独特成就,向称大家。韩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韩诗与孟郊诗风格有相似之处,形成韩孟诗派。韩诗不乏佳作,但其成就远远逊于散文。

韩愈的诗文,最早由其门人兼女婿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40卷,共收诗文716篇,宋人辑有《外集》。后世各种版本甚多。解放后出版的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和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二者一文一诗,合起来当是目前最完备的“昌黎全集”。


古籍名著《昌黎先生集》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昌黎先生集

 诗文别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唐韩愈撰。原集为门人李汉编,外集为宋人所辑,南宋末廖莹中世綵堂勘刻。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生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卒于唐长庆四年(824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中进士。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请宽民徭,指责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宪宗时获赦北还,任国子博士、太子右庶子等职。元和十二年,协助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后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向宪宗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显职。卒谥文,世称韩文公。韩愈一生在哲学、政治、文学诸方面均有建树。在文学上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要求建立一种内容充实丰富,语意新颖独创,文气通畅流转的散体“古文”。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和努力,形成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并直接启示了北宋的文学革新。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分类编次。凡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又《外集》十卷,《遗文》一卷。收有赋、古诗、联句、律诗、杂著、书、启、序、哀辞、祭文、碑志、杂文、表状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共七百余篇。
 韩愈把新型的“古文”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散文。论说文在韩愈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原道》、《原毁》、《本政》、《师说》等,这类文章或论政,或说“道”,或谈学,大都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其中《原道》、《原性》等篇为重要哲学著述。《原道》以仁义为“道”之内容,而排斥道教之“道”,以为佛、道是破坏伦常、使国无宁日之祸根,进而第一次提出儒家道统说。《原性》发挥董仲舒之理论,首次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以从人性上确定社会等级的存在与必然性,并将此种理论与孟子“性善”、荀子“性恶”、扬雄“性善恶混”等说区别开来。韩愈这类文章在唐及后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类讽喻性的杂文如《杂说》、《获麟解》,借助于龙、马、麟的遭遇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比喻巧妙,寄寓深远,构思奇特。《答李翊书》、《与冯宿论文书》、《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等,文笔变化多端,论述了他的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
 韩愈的叙事文也很出色,在他的散文中占有很大比重。他继承《史记》历史散文的“实录”精神,写人、记事、状物都重视形象的鲜明与完整。《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许远、南霁云英勇守城的事迹,慷慨悲壮,历来为公认的名篇。他善于选择最典型的真实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南霁云断指斥贺兰进明一段,细节场面的生动描述,突出了南霁云“勇且壮”的特点。
 韩愈的抒情散文与叙事紧密融合。《祭十二郎文》突破传统祭文四言押韵的常规,用自由的散体来诉说琐琐家常,表达骨肉深情,情致哀婉凄切。韩愈的另一类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等,寓庄于谐,富有传记小说意味。
 韩愈的散文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彻底摆脱了六朝以来骈俪文风的束缚。他善于巧譬奇喻,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议论和描述,使文章动荡流走,富有生气。韩愈也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新颖、简洁、生动。他坚持“唯古于词必已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原则,从前人的语言中推陈出新,在当时的口语基础上提炼,创造出许多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词汇。如“蝇营狗苟” (《送穷文》)、“贪多务得”(《进学解》)等新词一直沿用至今,丰富了中国文学语言的宝库。另一方面,他也有些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来的部分文人产生了不利影响。
 韩愈的诗集中有诗三百多首。他的诗在李杜之后开辟了一个重要流派。以文为诗,奇崛险怪是他诗作的特点。他将诗体散文化,扩大了诗的表现功能,但由于过多地引入散文的虚词、句式和议论,难免破坏了诗的形象性和音乐美。如《君子法天运》一首,通篇都是《荀子》的议论,味同嚼蜡。宋人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受了这种影响。《南山》则是以赋为诗。诗中铺排山势景物,描绘四时变化,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诗人的浪漫气质。然而诗中连用五十多个“或”、“或如”、“又如”等词,叠字之句多达七联,一百零二韵的诗,故意一韵到底,字难韵险。这就难免造成累赘堆砌、艰涩呆钝的缺陷。韩愈以文为诗,因而擅长古体。律诗绝句数量不多,但也有少数可诵之作。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为最善,它保存了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四部丛刊·集部》有《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附宋朱熹考异,王伯大音释。《四部备要·集部唐别集》有《昌黎先生集》,分卷与丛刊本同,系明徐时泰复刻南宋末廖莹中世綵堂本,其注系节录五百家注和全录朱熹《考异》。此本最为通行。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诗集单行注本,清代有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有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有关全集考订补注的,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珪,近人徐震等所著,俱不录全文。选注本有近人陈迩冬《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等。

昌黎先生集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昌黎先生集

别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韩愈撰。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因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先后在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上书论关中灾情,请宽民徭,被贬为阳山令,获赦后历任国子博士、河南令、职方员外郎、太子右庶子等职。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后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上表向宪宗谏阻迎佛骨,几得死罪,后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官。

《昌黎先生集》凡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另有《外集》十卷。韩愈许多文章充分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以及文学主张。韩愈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思想,《原道》、《论佛骨表》等文指出佛教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斥责佛老破坏了封建的君臣关系,他把仁义道德视作儒学的中心思想,以继承从尧舜到孟子的道统为己任,提出了把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旨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但在当时,对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打击藩镇割据势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其政治主张相适应,《原性》一文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性三品说,韩愈继承发展孟子、荀子、扬雄直至董仲舒等人关于人性的理论,把人性和人情分为三品,并论析了性、情的联系,以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标准评断善恶,用来反对佛老的人性说。但是,韩愈在反对佛老,主要是在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时,又相信天命鬼神,因而削弱了理论上的批判力。

韩愈的文学主张与他的政治思想有密切关系。首先,他主张“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答陈生书》、《送陈秀才彤序》、《题欧阳生哀辞后》等文反复申述了这一观点。他把儒道视为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张文章以道为主。韩愈这一主张虽然主要是为了恢复儒家在思想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但也包含有文章要言之有物的意思。这首先要求作者有扎实的道德修养,《答李翊书》指出:“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说明作者内在的修养是使文章有充实内容的保证。同时,韩愈也注意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送孟东野序》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观点,这就进一步突破了文以载道观点的局限,对于解释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根源等问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其次,韩愈在文体改革及创作风格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主张。针对当时推重骈体文的习惯势力,他指出古道载于古人之文,学习古文应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强调全面吸收前人的成果。韩愈在重视继承散文传统的基础上,更有所革新和创造,他坚持“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的创作原则,提出“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答刘正夫书》)。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韩愈强调“奇”的作品风格,李肇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国史补》)这一点对当时及后世文人都发生过很大影响。

韩愈散文除了集中反映政治思想和文学主张的论说文以外,记叙文占很大比重。他写人物继承《史记》历史散文的传统,如《张中丞传后叙》,夹叙夹议,人物形象饱满,主观感情充沛。又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以生动的描写突出了一个奇男子的形象。韩愈的抒情散文也很有成就,《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局,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被人誉为是祭文中的绝调。《与孟东野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文也都是富有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其他一些散文如《毛颖传》、《杂说》等也都各具特色,流传甚广。

韩愈的诗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一部分诗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切,并抒发了怀才不遇或受贬谪的激愤心情,如《归彭城》、《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他在有的诗中通过对亲身经历的抒写,反映了中唐时代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变,如《此日足可惜赠张籍》等。韩愈更突出的是写景诗,他常常描写形势险巇的奇景异物,代表作品有《南山》、《陆浑山火》等。韩愈写诗的主要特点是“以文为诗”,他的诗多记叙铺陈,他又把议论引入诗中,把古文谋篇、布局、结构的方法贯彻到诗歌创作中,这是他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主张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对于纠正中唐以来柔弱浮荡的诗风有积极作用,但他有的诗歌因过多的抽象议论造成语言松散,使诗歌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受到损害。韩愈诗在李、杜之后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为其门人李汉编,《外集》十卷为宋人所辑。现存宋、明刻本影印本多种,以南宋魏仲举所编刻的《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最善。南宋末廖莹中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世泰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其注即节录五百家注,并取朱熹《考异》散入正文句下。另有明末蒋之翘《辑注韩昌黎集》。诗集单行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十一卷,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文集单行注本有近人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昌黎先生集

诗文集。唐韩愈(768—824)撰。愈门人李汉编。四十卷,凡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又《外集》十卷,乃宋人所辑。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谓其郡望为昌黎,世称韩昌黎,亦以昌黎名其文集。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贞元进士。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倡散体文章,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最擅长于论说文,《师说》、《杂说》、《原道》、《原性》等,无不逻辑严密,结构紧凑,流畅明快又曲折变化;其记叙文,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等,叙述事件首尾完整,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其抒情散文也不乏名篇,如《祭十二郎文》,文笔曲折入微,感人至深。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以文为诗对宋诗颇有影响。此编“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辞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总七百一十六,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宋、明刻本有影印本流行者多种,以南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为最善。南宋末廖莹中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廖本又将朱熹《韩文考异》散入正文句下,颇有疏舛。

昌黎先生集

昌黎先生集

别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唐韩愈撰。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因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先后在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上书论关中灾情,请宽民徭,被贬为阳山令,获赦后历任国子博士、河南令、职方员外郎、太子右庶子等职。元和十二年(817)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后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上表向宪宗谏阻迎佛骨,几得死罪,后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官。
《昌黎先生集》凡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另有《外集》十卷。韩愈许多文章充分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以及文学主张。韩愈排斥佛老,提倡儒家正统思想,《原道》、《论佛骨表》等文指出佛教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害,斥责佛老破坏了封建的君臣关系,他把仁义道德视作儒学的中心思想,以继承从尧舜到孟子的道统为己任,提出了把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旨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但在当时,对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打击藩镇割据势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其政治主张相适应,《原性》一文从哲学角度提出了性三品说,韩愈继承发展孟子、荀子、扬雄直至董仲舒等人关于人性的理论,把人性和人情分为三品,并论析了性、情的联系,以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标准评断善恶,用来反对佛老的人性说。但是,韩愈在反对佛老,主要是在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时,又相信天命鬼神,因而削弱了理论上的批判力。
韩愈的文学主张与他的政治思想有密切关系。首先,他主张“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答陈生书》、《送陈秀才彤序》、《题欧阳生哀辞后》等文反复申述了这一观点。他把儒道视为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张文章以道为主。韩愈这一主张虽然主要是为了恢复儒家在思想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但也包含有文章要言之有物的意思。这首先要求作者有扎实的道德修养,《答李翊书》指出:“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说明作者内在的修养是使文章有充实内容的保证。同时,韩愈也注意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送孟东野序》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观点,这就进一步突破了文以载道观点的局限,对于解释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根源等问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其次,韩愈在文体改革及创作风格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主张。针对当时推重骈体文的习惯势力,他指出古道载于古人之文,学习古文应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强调全面吸收前人的成果。韩愈在重视继承散文传统的基础上,更有所革新和创造,他坚持“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的创作原则,提出“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答刘正夫书》)。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韩愈强调“奇”的作品风格,李肇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国史补》)这一点对当时及后世文人都发生过很大影响。
韩愈散文除了集中反映政治思想和文学主张的论说文以外,记叙文占很大比重。他写人物继承《史记》历史散文的传统,如《张中丞传后叙》,夹叙夹议,人物形象饱满,主观感情充沛。又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以生动的描写突出了一个奇男子的形象。韩愈的抒情散文也很有成就,《祭十二郎文》一反传统祭文的固定格局,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被人誉为是祭文中的绝调。《与孟东野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文也都是富有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其他一些散文如《毛颖传》、《杂说》等也都各具特色,流传甚广。
韩愈的诗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一部分诗表现出对现实的关切,并抒发了怀才不遇或受贬谪的激愤心情,如《归彭城》、《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他在有的诗中通过对亲身经历的抒写,反映了中唐时代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变,如《此日足可惜赠张籍》等。韩愈更突出的是写景诗,他常常描写形势险巇的奇景异物,代表作品有《南山》、《陆浑山火》等。韩愈写诗的主要特点是“以文为诗”,他的诗多记叙铺陈,他又把议论引入诗中,把古文谋篇、布局、结构的方法贯彻到诗歌创作中,这是他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主张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对于纠正中唐以来柔弱浮荡的诗风有积极作用,但他有的诗歌因过多的抽象议论造成语言松散,使诗歌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受到损害。韩愈诗在李、杜之后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为其门人李汉编,《外集》十卷为宋人所辑。现存宋、明刻本影印本多种,以南宋魏仲举所编刻的《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最善。南宋末廖莹中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世泰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其注即节录五百家注,并取朱熹《考异》散入正文句下。另有明末蒋之翘《辑注韩昌黎集》。诗集单行注本有清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十一卷,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十二卷。文集单行注本有近人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

☚ 河东先生集   刘梦得文集 ☛

昌黎先生集

别集。唐韩愈作,门人李汉编。四十卷,计文三十卷,诗赋十卷。又《外集》十卷,为宋人所辑。现存宋、明刻本有影印本流行者多种。近人马其昶有《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今人钱仲联有《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昌黎先生集

《昌黎先生集》

40卷,外集10卷,遗文1卷。(宋)廖莹中辑注。此本以朱熹校本考异为主,参以魏注本,是韩集较完备的注本。有《韩柳二集》本(世采堂本,景世采堂本)。

☚ 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   东雅堂韩昌黎集注 ☛
000033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