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纪昌学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古代寓言。见《列子·汤问》。写甘蝇是古代有本领的射手,他一拉满弓野兽就都倒下,飞鸟就落地。他的弟子飞卫,技巧又高过他。有个叫纪昌的人,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要先学习注视目标不眨眼的功夫,而后才能谈到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底下,睁大眼睛注视着往来穿行的梭子。过了两年,就是有人用锥子刺他的眼皮,也不能使他眨眼。于是他赶忙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飞卫说:“不行,你还必须练习眼力,要把极细小的东西看得极大,把很模糊的东西看得很显著,到那时候再来告诉我。”纪昌便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每天面向南边望着它。过了十天虱子逐渐显得大起来了,三年以后,大得象车轮一般。再看其它东西,都象山丘那么大。他便用燕国牛角造的弓、北方蓬茎造的箭,去射那只虱子,一箭穿透了虱子的心,而牛尾毛还悬在那里不曾断。纪昌再把这个成绩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学习成功了。” ☚ 薛谭学讴 列子学射 ☛ 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先秦寓言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汤问》。朱靖华《先秦寓言选释》,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寓言选》,李格非、吴志达《文言小说》均选入。作品叙述: 纪昌跟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要先学会不眨眼,然后才谈得上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盯着那一上一下的脚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锥尖刺到眼眶上,眼睛也不眨一下。他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师,飞卫说:“不行,一定要练习视力以后才能学射箭。你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像大的一样,把细微的看得十分清楚,然后再告诉我。”纪昌用牛尾毛系上虱子挂在窗户上,面朝南看着它,十天之内,看虱子已慢慢大了,三年以后,看那虱子像车轮一样大。再用眼睛看其它比虱子大的东西,都好象是山丘一样。于是搭弓射箭,直插虱子的心脏,但是系虱子的牛毛没有断。故事完整地叙写了纪昌学射的全过程,通过对纪昌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告诉人们: 要学习一种技艺,必须进行长期的基本功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方能尽得其巧。故事的剪裁匠心独具,纪昌五年多的学射生涯,作者仅选取了两个细节,就使人物那谦恭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刻苦的精神活脱而出,跃然纸上。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把细节的描绘和高度的概括相结合。如写纪昌练习不眨眼,先写他“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这个细节,具体表现他练习的方法和过程,然后一语概括,“两年之后,虽锥末倒眥而不瞬也”,强调他运用上面的方法坚持练习了两年之久,可见其毅力和精神。写学“视小如大”也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样写,既形象生动,又干净利落,笔墨虽少,而表现力极强。 ☚ 偃师 造父习御 ☛ 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先秦寓言。战国时列御寇撰。《列子·汤问》: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 纣为象箸 纪侯好狙 ☛ 纪昌学射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①。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眥②,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③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④、朔蓬之簳⑤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⑥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注释】 ①牵挺:织布机下的脚踏板。②眥(zi):同“眦”,眼眶子。③浸:逐渐。④燕角之弧:燕国的牛角做的弓。⑤(gan):箭杆。⑥拊膺:以手抚胸。 【意译】 有个叫纪昌的人,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应该先学会盯住一样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去后,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盯着织布机的脚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里,他也不眨一下眼。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还必须练习眼力才行,要练得看小的东西像看大的东西一样,看细微的东西像看显著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回家后用牦牛尾巴上的长毛系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天天面朝南望着它。十天后,他看见虱子渐渐变大了;三年以后,他看到虱子有车轮那样大。再看虱子以外的东西,就像山丘一般大。纪昌于是就用燕国牛角造的弓,北方蓬竹造的箭杆,去射那虱子,箭从虱子的心中穿过,而悬挂虱子的毛却没有断。他再将这种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跳了起来, 他抚拍着胸脯说: “你已经把射箭的门道都学到手了!” 【解说】 人们常常会赞叹神枪手百步穿杨的奇妙,常常会惊讶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身怀绝技的人。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本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与汗水、与勤奋分不开的。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首先要让他练习盯住目标不眨眼,这费了纪昌两年时间;然后又要求他能“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这又耗了纪昌三年时间。前后五年,终于学成。这表明,要学好一门技艺,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单调,下苦功夫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练习。飞卫是个名师,神箭手, 他的指导固然很精辟,很重要,有一个名师在关键处加以指导,远比自己摸索要强得多。但只有名师指点显然不行,必须充分利用外部优势,使之与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艺, 才能成为身怀绝技的人。 【相关名言】 旦旦而学之,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彭端淑 纪昌学射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以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 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 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 视微如著, 而后告我。” 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 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读过这篇寓言,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达·芬奇教学生开始学习绘画时,先练习画蛋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学习什么,必须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换言之,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悟得了学习之道。如果我们能象故事里的纪昌一样,从严、从难地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认真学习基本知识,搞好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 不论是什么复杂技艺,尖端科学,都能够“水到渠成”地学会和掌握。 对故事里的两个人物纪昌和飞卫,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写法。纪昌是故事的主人公,用的是实写, 从正面突出写他学习的极大毅力和意志。如练习“不瞬”,他仰卧妻子的织布机下, 目不转睛地盯着上下摆动的踏脚板,竟达两年之久, 以至“虽锥末倒眦而不瞬”; 后来“学视”,他用牛毛系上虱子,悬挂在窗口上,然后迎着光线望着,仅十天,虱渐渐变大,三年之后,虱竟“如车轮”。最后,终于开弓即“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作者通过练“不瞬”、“学视”这两个富有夸张色彩的细节描写,既把纪昌一丝不苟,刻苦学习的精神刻画得非常动人,又反映了纪昌学习成绩之大,射技之精。 对飞卫,作者则是从侧面写。但也形象鲜明,写得很成功。飞卫是纪昌的老师,他的射技如何呢?作者只介绍他老师甘蝇,是“古之善射者”,张弓箭发,“兽伏鸟下”,而他又“巧过其师”,那么,其艺之高,便可想而知。纪昌向他学射,他先叫纪昌学“不瞬”,一练两年,而后“学视”,一练又是三年。前后两次,都没有直接写他如何教纪昌开弓射箭,但一个重视基本功训练,教学严肃认真而又独具特色的师长形象, 已经描画出来了。当纪昌射艺学成之后,他“高蹈拊膺”,仅四个字,便表现出了他无私传艺,热爱学生的精神境界,可谓传神之笔。开头几句叙述甘蝇、飞卫、纪昌的师承关系,最后飞卫向纪昌说:“汝得之矣!”这话不仅仅是指纪昌学会了射技,而更重要的是认为纪昌得到了学艺之道。这句话,照应了开头关于师承的叙述,表现了飞卫的思想深度,画龙点睛地道出了整个故事的题外之旨。 《纪昌学射》
《列子》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③。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④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⑤,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⑥,以目承牵挺⑦。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⑧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⑦如著⑩,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11),南面而望之。旬日(12)之间,浸(13)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14)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15)、朔蓬之簳(16)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17)。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18)曰:“汝得之矣!” 【注释】①选自《列子·汤问》。 ②〔彀(gòu)弓〕把弓拉满。 ③〔兽伏鸟下〕野兽倒下,飞鸟落下。伏,倒下。 ④〔过〕超过,超越。 ⑤〔尔先学不瞬〕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尔,你。不瞬,不眨眼睛。 ⑥〔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偃卧,仰面躺下。机,织布机。 ⑦〔以目承牵挺〕用眼睛紧盯着踏板。承,承接,这里指眼睛盯着。牵挺,织布机的踏板。 ⑧〔虽锥末倒眦(zì)〕即使用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虽,即使。锥末,指锥子的尖端。眦,眼眶。 ⑨〔微〕微小。这里指微小的物体。 ⑩〔著〕明显。这里指明显的物体。 (11)〔以牦(máo)悬虱于牖(yǒu)〕用牦牛的毛系住虱子悬挂在窗户上。牖,窗户。 (12)〔旬日〕十天。 (13)〔浸(jìn)〕渐渐地。 (14)〔睹〕看。 (15)〔燕角之弧〕燕国牛角做的弓。弧,弓。 (16)〔朔蓬之簳(gǎn)〕北方蓬竹做的箭杆。朔,北方。簳,箭杆。 (17)〔贯虱之心而悬不绝〕穿透了虱子的心,而悬挂它的牛毛却没有断。贯,贯穿,穿过。绝,断。 (18)〔高蹈拊(fǔ)膺(yīng)〕高兴地跳起来并拍着胸脯。 【译文】甘蝇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便有野兽倒地,飞鸟落下。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他学习射箭,后来本领超过了他的师傅。有个叫纪昌的人,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的事。”纪昌回到家中,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紧盯着踏板练习不眨眼睛。二年以后,即使用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会眨一下眼睛。纪昌把这事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还必须要学会看东西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好像看大物体一样清晰,看微小的物体好像看明显的物体一样清楚,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牦牛的毛系住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方望着它。十天之后,虱子在他眼中渐渐变大了。三年之后,虱子看起来像车轮那么大。再用眼睛看其他物体,都像山丘一样大了。于是用燕国牛角做的弓,北方蓬竹做的箭杆,射那只悬挂着的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心,而悬挂它的牛毛却没有断。纪昌把这事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地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啊!” 字数:1255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99-300页. 纪昌学射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①。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眥②,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③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④、朔蓬之簳⑤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⑥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 【注释】 ①牵挺:织布机下的脚踏板。②眥(zi):同“眦”,眼眶子。③浸:逐渐。④燕角之弧:燕国的牛角做的弓。⑤(gan):箭杆。⑥拊膺:以手抚胸。 【意译】 有个叫纪昌的人,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应该先学会盯住一样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纪昌回去后,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盯着织布机的脚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眶里,他也不眨一下眼。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还必须练习眼力才行,要练得看小的东西像看大的东西一样,看细微的东西像看显著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来告诉我。”纪昌回家后用牦牛尾巴上的长毛系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天天面朝南望着它。十天后,他看见虱子渐渐变大了;三年以后,他看到虱子有车轮那样大。再看虱子以外的东西,就像山丘一般大。纪昌于是就用燕国牛角造的弓,北方蓬竹造的箭杆,去射那虱子,箭从虱子的心中穿过,而悬挂虱子的毛却没有断。他再将这种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跳了起来, 他抚拍着胸脯说: “你已经把射箭的门道都学到手了!” 【解说】 人们常常会赞叹神枪手百步穿杨的奇妙,常常会惊讶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身怀绝技的人。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本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与汗水、与勤奋分不开的。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首先要让他练习盯住目标不眨眼,这费了纪昌两年时间;然后又要求他能“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这又耗了纪昌三年时间。前后五年,终于学成。这表明,要学好一门技艺,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单调,下苦功夫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练习。飞卫是个名师,神箭手, 他的指导固然很精辟,很重要,有一个名师在关键处加以指导,远比自己摸索要强得多。但只有名师指点显然不行,必须充分利用外部优势,使之与自己的主观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艺, 才能成为身怀绝技的人。 【相关名言】 旦旦而学之,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彭端淑 纪昌学射纪昌学习射箭。喻指只有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纪昌的人跟随著名射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先让他学习不眨眼睛,纪昌回家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盯着梭子来回穿动,一练就是两年。最后,拿锥子扎他的眼皮,眼睛都不眨一眨。飞卫又让他练眼力,纪昌便用牛尾毛拴住一个虱子挂在窗上,目不转睛地看。三年之后,他看到虱子就像车轮那样大。搭箭一射,箭矢穿过虱子中心而牛尾没有射断。纪昌告知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已经得到射箭的真谛了!”(见《列子·汤问》) 纪昌学射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间篇》:“纪昌者,又学射于卫。”用以规戒人们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由基本功做起,就会达到精通本领的目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