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移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移情 移情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语见任昉《王文宪集序》:“六辅殊风,五方异俗,公不谋声训,而楚夏移情。”张铣注曰:“言不作声誉教示,而下人感其道德,已移情于善道矣。”可见,将“情”从此处移置彼处,两相合通,谓之移情。但移情并不是僵硬的转换,不是外在的涂抹,而是热情的贯注,是表里的焕发。它是指作者把心中的情感移注于审美对象,使物我交融为一。在中国诗论中,“移情”虽然没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而提出,但“移情”的思想痕迹是历历可见的。先秦时期,《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悲心移之于景物,但尚无理论概括。魏晋以后,“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人们在创作中进一步注意到物我之情的交流沟通。而“移情”,也主要是指诗人移情于物,使景物人化,而具有人的感情。《文赋》描述的创作体会,其实正是移情的功夫:“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所论则尤为具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观物”如果没有生命感受,创作主体必不能移情于物。“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宋邓椿《画断》),钝根之人是绝然写不出形象生动的诗句的。“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这种审美感受便是通过移情而获得的。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自然和人一样生生不息,而不是静止的存在。所谓“一草一木栖神明”,正道出了中国诗人审美移情的哲学基础。 ☚ 理事情 情在言外 ☛ 移情yíqíng❶ 〈动〉改变人的情趣:移情养性的好作品。 移情把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把自己感伤国家遭逢丧乱、痛恨家人离别失散之情移于客观事物(花、鸟),赋于花、鸟以人的情感,使主观情绪得到了衬托,使强烈的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 移情 移情根据主观经验,把个人的情感移于外物、把外物的姿态移于自我的心理活动。又称“宇宙的人情化”、“象征的同情”、“拟人作用”。《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就记述了这种推己及物的心理活动。鱼无意识,不会象人一样“乐”,庄子以“乐”形容鱼的心境,是把自己的心境外射于鱼,移情作用在德文中原为“感到里面去”的意思,即“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移情说”正式出现于十九世纪后半叶,最早采用“移情作用”一词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美国心理学家蒂庆纳。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对移情学说的贡献最大,人们往往把“移情说”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立普斯“移情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同一。我国南朝画家顾恺之说的“迁想妙得”,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也揭示了移情的现象,吴乔《围炉诗话》:“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物皆注入我之色彩。”是对移情现象的进 一步描述。 ☚ 情感表现 宇宙的人情化 ☛ 移情 移情yíqíng精神分析用语。现泛指感情的转移。 ☚ 移民 遗撒 ☛ 移情 移情在心理学中意味着感觉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指将自己放在另 一情绪感受者的位置的感受能力。个人体验是有局限的,通过体验别人的情绪,可以使自己的经验更丰富,因而移情的存在使得交往可以塑造和改造个人。一些研究表明,男女移情能力是有差异的,女性比男性的移情能力更强,更具情绪表达性。心理学家霍夫曼考察了人的移情,他录制了婴儿哭喊的磁带,并放在隔壁让人们去听,然后观察人们的反应,结果发现女人比男人的反应更为强烈,她们表情痛苦,要求去平静婴儿的哭喊。有趣的是当把被试者换成婴儿后,刚出生的女婴比男婴更多地用哭喊来反应磁带的录音。实验证明,女性倾向于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能准确地感受他人的情绪。 ☚ 挫折 表情 ☛ 移情 移情yiqing又叫感情移入,是心理学专门术语之一。一般来说,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情。移情使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可以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何会引起另一个人的情绪变化。移情不仅能使个人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从而得以体验别人的情绪,而且对于社会知觉、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也曾经使用过这个术语,意思是指,患者把自己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精神分析治疗者身上,将其视为父母的化身。移情分正移情和负移情。正移情使人的情绪情感得到良好寄托和疏泄,有利于病情好转;负移情则会使病人感到不公、险酷、可恨,不利于病情好转。移情是一切助人行为的前提。幼儿因为自我中心特点浓,遇事多从自己考虑,缺乏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所以,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发展幼儿的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大有好处。 ☚ 幼儿道德情感发展 自居 ☛ 移情 移情yiqing有两种含义。在一般心理学中,是指一种根据经验或以往的类似情境去知觉和理解当前情境的现象,属于一种替代性情绪体验。它是双向移动的过程,可以是主体知觉到别人的情感体验时引起自己的情绪反应,如别人乐自己也乐;也可以是主体以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去理解别人的情感反应,如自己快乐或悲哀,以为别人也快乐或悲哀。在精神分析学中,移情是指患者把儿童期与父母的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治疗者在患者心目中成为父母的替代者。在正移情中,患者恋慕治疗者,希望从他身上得到情感的满足;在负移情中,患者把治疗者看作讨人嫌的、可恨的父母形象。 ☚ 勇敢 移情作用 ☛ 移情 移情Yiqing又称感情移入或感情转移。有以下两种含义: ☚ 行为矫正 造型 ☛ 移情 移情Yiqing一译“移感”,亦作“输感”。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人的主观感情移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上去,使无生命的自然物——山川草木、宝石器具等,仿佛像人一样具有思想,它们作用于人的感官,便引起共鸣,形成美感。移情并非只限于审美活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以看到,不过它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场合,尤其显得突出、强烈。人们常常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游览祖国的风光景色,内心情感便在情景交融、迂想遐思的移情中得到陶冶和发展。 ☚ 升华 情感教育 ☛ 移情 移情又称“感情移入”,既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又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最早是德国美学家R·费尔歇提出(1873年)的,主要论证者是德国19世纪末的美学家和心理学家T·立普斯。指在审美活动中,把主体的生命和情感移入到客体对象中,使原来无生命的客体对象仿佛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内心活动,具有了人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立普斯认为,人对美的欣赏不是对外物的欣赏,而是对自我的欣赏。在审美的移情中,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实体存在,主体不再是与对象对立的“实用的自我”,而是以“观照的自我”为基础的物我统一。他用观赏和创作心理中的移情幻觉来规定美感的本质,进而规定美的本质。他的理论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关于移情的理论出现了多个学派,主要有同情派、象征派、内摹仿派等。由于移情也是信息传通中的一种现象,因而这个概念已经出现在国外传播学和我国新闻学的论著中。 ☚ 粤剧 谐剧 ☛ 移情transference;empathy 移情transference(1) 精神分析术语,指病人将自己对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如兄弟姐妹、配偶等)的情感和态度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并相应地对治疗者做出反应的过程。亦即在医患关系内发展的、出自潜意识的幻想和治疗的有关体验。对移情的了解和解决是所有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成分。弗洛伊德曾把移情看做是治愈病人的主要手段。荣格最初同意弗洛伊德的看法,但后来他认为移情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是相对而言的。移情有两种形式:一是正移情,即对治疗者的依恋和爱恋,要求以被爱作为酬答。二是负移情,即对治疗者敌意的拒绝,被动的抵抗或屈从。弗洛伊德把这两种移情均视为对治疗者的抵抗,并采用“移情神经症”这一术语来描述。后来人们又提出反向移情(或称反移情),指治疗者将自己的潜意识的情感投向病人,如对病人的喜欢或厌恶,是医生对病人所发生的一种移情反应。适宜的反移情有利于治疗,反之会使治疗复杂化。(2)泛指某人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传递、转移或迁移到另一个人或对象。移情这一概念已广泛应用其他心理治疗和日常生活之中,但其内涵又不限于精神分析学的界定。在行为治疗、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以及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中,均可见到移情这一术语。 移情 移情transference病人将自己对父母或对过去生活环境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并相应地对治疗者作出反应的过程,也指在医患关系内发展的、出自潜意识的幻想和与治疗有关的体验。对移情的了解和解决是所有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成分,弗洛伊德曾把移情看作是治愈病人的主要手段。荣格最初同意弗洛伊德的看法,但后来他认为移情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是相对而言的。移情被分成两种形式——正移情和负移情,前者指对治疗者的依恋,后者指敌意的拒绝、被动的抵抗或屈从。弗洛伊德将这两种移情都看作是对治疗的抵抗,并采用“移情神经症”这一术语来描述。后来人们又提出“反向移情”的概念,指分析治疗者将自己的潜意识情感投向病人。移情这一术语也被用于家庭治疗、集体分析和大多数个别心理治疗中,但其含义已不限于精神分析家们的定义。在行为治疗、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中,也可见到移情这一词语。 ☚ 依恋理论 意动心理学 ☛ 移情 移情transference亦译“移情作用”。精神分析理论用语。个体将先前对某人或某事的某种情感转移到其他新对象上的潜意识心理过程。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常有两种表现: (1) 患者将自己潜意识中对特定对象的某种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一过程称正移情。正移情有两个特点: 一是反应具有强烈性和不适宜性;二是反应相对持久。(2) 适度的正移情有助于心理治疗的顺利进行。治疗者将自己隐藏在潜意识中对特定对象的某种情感转移到患者身上,称反向移情。主要表现有两种: 一是治疗者对患者移情的无意识反应;二是治疗过程中激发了治疗者对过去某一重要人物的情感、行为,而且潜意识地指向患者。反向移情不利于治疗活动,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但对反向移情的意识和分析有助于治疗过程。 ☚ 自恋 正移情 ☛ 移情 移情精神分析学派用语。个体将先前对某人或某事的某种情感转移到其他新对象上的潜意识心理过程。 ☚ 阉割焦虑 防御机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