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纪事本末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纪事本末体 历代“别史”所采用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记事条理分明,前后联贯。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北宋司马光编撰的 《资治通鉴》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杰作,问世以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袁枢喜诵此书,但苦其浩博,难以记忆,因为 《资治通鉴》 所采用的编年体形式,是按照时间经纬来叙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 至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 的历史的,往往关于一件史事的记载 “隔越数卷,首尾难稽”,“事之本末” 难以全窥。据说司马光本人也曾慨叹过 “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已欠伸思睡”。袁枢突发奇想,将 《资治通鉴》 分年记载之事,抄在一起,自成一个单元,这样就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改编为以二百三十九个事件为中心的 《通鉴纪事本末》,如 “三家分晋”、“秦灭六国”、“豪杰亡秦”、“高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等。袁枢并未想到,他这一番誊誊抄抄、一字不改的 “文抄公”工作,竟然创造了一种史籍编纂的新体裁,这就是后代史学家所称 “纪事本末体”。在一般读者心目中,所谓历史本来就是由一连串历史事件组成的,袁枢创造的这种新体裁,将纷繁的历史简化为事件,将一部记载治乱兴衰的《资治通鉴》故事化,让读者读历史如读故事,这非常投合喜欢读故事的中国人的口味,尤其对初学历史的人来说,更是理想的读物。《通鉴纪事本末》一成书,便广为流行。此后,“纪事本末” 蔚为大观,主要有 《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 等,也就是说,中国自春秋以来上下数千年的历史,都有了“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中国古代史书体裁之 一。始创于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以历史事件发展为纲,依时间为序,独立成篇,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但无编年体之长。可分为朝代纪事本末和专史纪事本末两类,前者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后者如《三藩纪事本末》、《各国立约史末记》等。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史书体例之一,以历史事件为纲,完整地记述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结局,与编年体的以年月为纲、纪传体的以人物为纲不同,它可以使读者完整地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本末。宋人袁枢有《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的滥觞;其后明人陈邦瞻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人高士奇有《左传纪事本末》等,均为名著。然所记均为大事件,作者排比次第,详叙始终;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实就被排除在记载之外了。如《左传纪事本末》所记史事,就比《左传》本身要少。因为有些事在《左传》原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无所谓“本末”,《左传纪事本末》则不录。 ☚ 国别体 本纪 ☛ 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编纂体裁,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以有关正史为底本,将其内容区别门类,以类编排,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分为若干个题目,然后每事详其起讫,集中表述其过程。这就弥补了以往编年体史书无类别之分,纪传体史书无连贯之通的毛病,是史书编纂学上的一大成就。但取材尽抄原史,原书之长不一定能发扬,原书之短却更加显露,且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也往往不能照顾。除《通鉴纪事本末》外,此类史书还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 ☚ 纪传体 典志体 ☛ 纪事本末体ji shi ben mo tihistory presented in separate accounts of important events 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因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按时间顺序分别记述某一史事的始末,故称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弥补了纪传体和编年体对一事不能集中叙述的缺点。创始于南宋的袁枢。他将《资治通鉴》中一千三百六十余年的史事,分编为二百三十九个题目,各自成篇,合成《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初谷应泰,广泛采取野史和杂史、传说,撰《明史纪事本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