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 管子·地员篇
我国古代植物生态学著作。成书于两千余年前的战国时期,经多人之手在较长期间内汇编而成。地员篇前半部叙述土地与植物之间的关系。指出大平原中有5种土地,土壤有不同;地势有高低;水位有深浅,故其适宜生长的植物就彼此相异。该文还举出江淮平原沼泽植物的带状分布与水文土质的生态关系的实例。后半部讨论土壤。认为土壤有18种,分别归为上、中、下3等。上土中,首为息土,次为沃土,再次为位土,这3种土壤称为三土,是最优良的土壤。其它各土对于农林生产的效用如何,皆与此三土相比较,定出其差别。故对三土的叙述特别详尽,不仅说明三土的性状及适宜的谷类品种,还叙述了它们在丘陵山地上可以生产的各种有用植物,如树木、果品、纤维、药物、香料等。其科学性与近代植物生态学初期的水平相比,毫不逊色。在国外,直到19世纪中期,一些生物学家才在探险、考察与实践中取得有关植物生态学方面的资料。1807年,德国学者洪堡德(1769—1859)出版了《植物地理学》一书,较《管子·地员篇》晚两千余年。
中国战国时代的地理著作。中国最早的一部土地分类著作,论述了地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将全国土地按地势分为三大类:渎田(大平原)、丘陵、山地。在大类之下再划分26个小类。特别对渎田的五小类的划分和其适应作物的分析,以及山地林木垂直带谱的分布,均突出了中国地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