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箏zhēng

撥弦樂器。侯瑾《箏賦》:“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於箏者矣。”阮瑀《箏賦》:“惟夫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絃樂器部 > 筑箏 > 箏
箏  zhēng

古代撥絃樂器。主體爲横置之長方形音箱,木製,多用梧桐木,或亦用梓木。面板畧呈凸孤形,其上張絃,絃距均等,每絃用一柱支撑,箏柱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定準絃音,定絃按五聲音階。其絃數古為五絃,漢晉以前多十二絃,隋唐時增爲十三絃,明清以來漸增至十五或十六絃。音箱平底,底設音孔二,稱“越”。古時以右手單手撥奏,有肉甲撥或義甲彈之區分。“箏”之形狀與彈奏方式均近於瑟。古謂其“施絃高急箏箏然”(漢·劉熙《釋名·釋樂器·箏》),以音響之效果而得名。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或傳爲秦人蒙恬所改制,故亦稱“秦箏”。漢·劉向《九歎·愍命》:“挾人箏而彈緯。”王逸注:“箏,小瑟也。”《說文·竹部》:“箏,五弦筑身樂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箏,古五弦施于竹,如筑。秦恬改爲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箏》:“箏,謹按《禮·樂記》‘箏,五絃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恬所造。’《史記·李斯列傳》:“夫擊甕、叩缻、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隋書·樂志下》:“絲之屬四:一曰琴……四曰箏,十三弦,所謂秦聲,恬所作者也。”唐·趙璘《因話録》:“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爲二,箏之名自此始。”《舊唐書·音樂志二》:“箏,本秦聲也。相傳云恬所造,非也。制與瑟同而絃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絃,此乃箏也。雜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

箏zheng

B97E
与“筝”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