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贵贱, 均贫富
等贵贱,均贫富,这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反抗封建剥削制度的政治口号和经济要求。
等贵贱,均贫富是由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杨么提出的反映农民阶级反抗等级差别与贫富悬殊的主张。封建社会存在的严格的贵贱差别和贫富悬殊现象,必然引起农民争取人身自由和反对经济剥削的斗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针对封建等级差别,提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的质问。东汉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又以 《太平经》 中 “人无贵贱皆天所生” 号召群众。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自号 “天补平均大将军”,立志替天弥补人间财富分配的不均。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提出 “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宋史·樊之古传》)王小波殉难后,李顺将 “均贫富” 口号部分付诸实践,令地主富户申报积蓄的财粟,除留下全家食用之外,其他均 “一切调发,大赈贫乏”。(《梦溪笔谈》卷二十五)随后起义农民领袖方腊也利用摩尼教中 “法平等,无有高下” (《鸡肋编》卷上,《事魔食菜》)的教义号召民众,主张众生平等,消灭等级差别。南宋,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杨么更明确提出了 “等贵贱,均贫富”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的口号,表明农民阶级的思想认识已随着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此后,元末红巾军起义提出 “摧富益贫”,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一步提出 “均田免赋” 的口号,则更加集中地反映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等级差别与贫富悬殊的经济基础,但是要使农民的反抗直接表现为争夺土地,却是要在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占有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农民经过千百次流血牺牲、觉悟空前提高的时候。中国农民起义到明末才提出 “均田” 口号,直至近代太平天国才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土地分配方案,正是这种历史发展的反映。
此外,“均贫富” 还主张社会贫富差别不应过大,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正常统治秩序。春秋末,晏婴提出 “权有无,均贫富” 的财富分配主张,认为 “藏财而不用,凶也……昧财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进而自分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孔子也认为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