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遵义地区
遵义地区因光辉的“遵义会议”而驰名中外,因盛产优质国酒——“茅台”及众多的名优酒,被誉为“名酒之乡”;是贵州省粮、油、烟、猪、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素有“黔北粮仓”之称;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开发较早,工农业基础较好,在全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遵义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东经105°36′—108°13′、北纬27°08′—29°12′,东西长247.5公里,南北宽232.5公里。西北部与四川省接壤,东临铜仁地区,南界安顺、毕节、黔南、黔东南四地州。总土地面积30 753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土地面积的17.46%,其中,山地占65.08%,丘陵占28.35%,盆地及河谷坝子占6.57%。
全地区辖遵义、赤水2市,遵义、桐梓、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正安、习水、仁怀9县,及道真、务川2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共108个区,12个区级镇,703个乡,45个乡级镇,5 029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族、仡佬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30个民族,汉族最多,仡佬族、苗族次之。据第4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6 168 695人,占全省人口的19.5%,其中,农业人口占89.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4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1人。
遵义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遵义市,位于川黔交通线上,南距贵阳160公里,北至重庆320公里,南有乌江天险,北有大娄山屏障,历来为黔北重镇,战略要地,是全国革命历史名城之一。它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在全区、全省及全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遵义地区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其间,成为天然屏障,在地貌上明显地划为南北两大类: 大娄山南面,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地势较为平坦,田多、土少,耕地连片集中,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率较高;大娄山以北,以中山峡谷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和河谷坝地,山高谷深,耕地较为分散,梯田、梯土比重较大。
遵义地区土地广阔,非耕地资源丰富。全区30 7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有耕地40.5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17%;有林业用地139.63万公顷,其中,林地43.68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5.4%和14.2%,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9.67%;有畜牧用地73.32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3.84%,在牧地中成片草山、草坡占41.1%。全区河流集中,水面积大于或等于20平方公里的有463条,有水流的河长9 148.5公里。多年河川平均径流量179.73亿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7.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58.4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05倍,平均每平方公里蓄水能103千瓦,超全国平均值49%,可开发年发电量191.81亿千瓦小时。
遵义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是全省农产品的主要产区。1990年,全区粮食、油料、烤烟、肉类、蚕茧、茶叶、楠竹、杜仲、椋片、五倍子、油桐籽、乌桕籽产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油桐籽、乌桕、生漆、五倍子、杜仲是全国的中心产区; 楠竹是全国七大产区之一。此外,区内竹笋、蘑菇、木耳及杜仲、天麻、吴萸、黄连、黄草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遵义地区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区已探明的矿产有40多种,其中,煤储量66.43亿吨,居全省第三位; 锰储量4 893万吨,居全省第一位; 汞储量18 463吨,居全国之冠。铝土矿、硫铁矿以及硅石、磷矿、重晶石、石灰岩、高岭土、矿泉水等也有一定的储量,均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同时,区内地形多样,岩溶发育强烈,生态环境复杂,山青水秀,具有独特的黔北风光;岩溶洞穴,河流湖泊,温泉瀑布,自然风景林区以及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古迹在区内广为分布,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