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战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战线亦称“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发动对苏联的进攻。战争一开始,希特勒统帅部即调集陆军190个师,计550万人(当时德国武装力量总兵力约730万人)、坦克4300辆、火炮4.72万门,作战飞机4980架、海军作战舰只192艘,组成“北方”、“中央”、 “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个方向实施突击,另以德军“挪威”集团军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在挪威和芬兰境内展开配合突击摩尔曼斯克和列宁格勒。苏军队陆军170个师另2个旅,计268万人,火炮3.75万门,新型坦克1475辆、新型作战飞机1540架、还有大量作战坦克和飞机,海军作战舰只396艘,组成北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抗击德军的突击。苏德战争按照战事进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1.6.22~1942.11.18)德军发动战略进攻,苏军实施战略防御。战争初期,德军利用苏联判断失误和准备不足,长驱直入,三个星期内就在西北、西、西南各方向前进了300~600千米,随之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 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大部,并于9月封锁列宁格勒,攻占基辅。苏军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被迫转入防御。9月底至10月初和11月旬,德军二次发动向莫斯科进攻,苏联军民英勇奋战。迫使转入防御。12月5~6日,苏军开始转入反攻,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国的“闪击战”计划,初步稳定了苏德战场的局势。1942年夏季德军又向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展开了进攻,企图切断苏联南部地区与莫斯科的联系。1942年秋季,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阻止了德军集团的进攻,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第二阶段(1942.11.19~1943年底)苏军实施战略反攻,苏德战争进程发生根本转折。苏军于1942年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发动大规模反攻,至1943年2月,合围并歼灭突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集团主力,击溃了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使苏德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历史性转折。1943年1月,苏军在高加索方向转入进攻,4月初便前进了500~600千米,解放了北高加索大部地区,随即向顿河上游进攻,解放了库尔斯克等地。7、8月间,苏军实施的库尔斯克会战,又取得重大胜利,从此苏军空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德军被迫全面转入防御。第三阶段(1944.1~1945.5.9)苏军乘胜在波罗的海至黑海的战线上实施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1944年1~3月,进行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战役,击溃德军“A”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解放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 同时重创了“北方”集团军群,解放了列宁格勒州全部和加里市州部分地区,解除了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944年夏,实施白俄罗斯进攻战役,粉碎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波兰东部地区。1944年6~10月,实施东客尔巴阡战役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重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收复全部失地。1945年春,苏军在波罗的海-多瑙河的全线发动战略性进攻,先后进行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维也纳战役,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其首都维也纳。4月16日发起对德国柏林的进攻,消灭残存的德军集团,占领德国东部,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在长达4年的苏德战争中,苏军粉碎德军607个师、毙伤1000万人,击毁或缴获德军75%以上武器装备,苏军自身损失约1600万人。前苏联人民对战胜法西斯德国,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