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笔记小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笔记中的一种。以随笔记录,铺写故事,描写人物为主,并有一定的艺术结构。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笔记小说较为流行, “五四”文学革命后,由于现代短篇小说、散文等新的艺术样式的出现,笔记小说逐渐趋于没落。除《民国日报》、《小说新报》及若干小型报纸偶尔刊载笔记小说,有些书局曾印行出版过一些专集外,笔记小说的数量日益减少。如林琴南的《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李涵秋的《沁香阁笔记》,包天笑的《钏影楼笔记》,周瘦鹃的《紫罗兰盦笔记》,郑逸梅的《逸梅小品》、《人物品藻录》中的一些篇什等。取材大多为遗闻轶事和民间传说,语言风趣,笔调活泼轻松,故事描述有时亦娓娓动人,但思想意义不大,有的甚至宣扬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艺术形式上尚未脱离近代笔记小说的窠臼,缺乏新的发展变化,社会影响也不大。 ☚ 文学种类 言情小说 ☛ 笔记小说 文言小说的一种形式。笔记原来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散体文字,其内容十分庞杂,神怪灵异、逸闻掌故、人情世态、风俗礼仪、诗评文论、训诂考证、天文地理等,可以说是不拘一格,包罗万象,鲁迅曾称其为 “杂俎”。这类笔记,古人也曾称为“小说”,今人取其中带有故事性的一类文字,名为 “笔记小说”。但以今天的文体概念,“笔记小说”应该算作记事或记人的散文随笔,而不应该是小说。因为其特点,甚至可以说其灵魂,是“实录”,其代表就是六朝志怪和志人的古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笔记小说的特点就是文字比较简短,有时甚至只有三言两语,或者一个片段,现代有人将其称为“超微型小说”。志怪者如 《搜神记》 中《鼠妇》一则: “豫章有一家,婢在灶下,忽有人长数寸,来灶间壁,婢误以履践之,杀一人。须臾,遂有数百人,著衰麻服,持棺迎丧,凶仪皆备。出东门,入园中覆船下,就视之,皆是鼠妇。婢作汤灌杀,遂绝。”志人者如 《世说新语》 中的一则:“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又: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都是以客观平静的笔调,叙述其所见所闻,既不加渲染,也排斥想象,更排斥虚构,大多只是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一个情节的片段。这是因为,笔记小说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创作,而是史传意义上的实录。这些特点,却非常适合古代读者尤其是士大夫的口味,所以历代的笔记小说蔚成大观。清初,蒲松龄以传奇笔法写的笔记小说《聊斋志异》 打破传统的 “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模式”,后来就有士大夫读者评论说: “小说既然是记叙见闻,也就是叙事,应该实事求是,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但在蒲松龄笔下,两人间卿卿我我的秘密,细微曲折,却无不摹绘如生。如果说是作者自言,似乎没有这种道理; 如果说是作者代言,那作者又是从何知道的?” 清朝中期纪昀的 《阅微草堂笔记》 被古今视为笔记小说的 “正宗”,就在于他是 “实录见闻”,而 “实录”正是笔记小说的灵魂。 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以真实人物的琐闻轶事为题材,具有篇幅短小、情节简约、结构紧凑等特点的一种小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汉·刘向的《列仙传》、晋·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西京杂记》、裴启的《语林》和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均为较早的笔记小说。唐宋以后,笔记小说自成一体,南宋·洪迈的《夷坚志》,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南宋·曾慥编《类说》收汉魏以来的笔记小说249种,元代末年的《说郛》,明代的《情史》都是笔记小说的汇集。 ☚ 童话体小说 论证体小说 ☛ 小说 小说
☚ 体裁 戏剧 ☛ 笔记小说 257 笔记小说文人用文言笔记形式创作的短篇小说。它起源于魏晋间志人志怪之作,如《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后世文人笔记、文集中的志人志怪之作也被归入此类。宋代的《太平广记》,是集其大成者。至明代,“拟晋唐小说”者仍颇多,鲁迅云“文人虽素与小说无缘者,亦每以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蚁作传,置之集中。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入清后,笔记小说更趋于繁盛,结为专集者颇多,较著名者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至近代此风犹盛,笔记小说集有王韬的《淞隐漫录》、林纾的《蠡叟丛谈》等。 ☚ 骈文 唐代传奇 ☛ 笔记小说bi ji xiao shuo【文学】literary sketches 笔记小说bi ji xiao shuoliterary sketch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