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立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立意

立意

画论用语。即通常讲的“构思”。指画家在落幅前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周密的思考, 其中包括主题思想的体现、构图布局、笔墨色彩、画格气韵等,这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意在笔先”,早在唐代即被作为绘画的操作规范。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 意高则高, 意远则远, 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 勾绰纵掣   立七坐五蹲三 ☛

立意

诗本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然后书之于纸也。高手作势,一句更别起意,其次两句起意,意如涌烟,从地升天,向后渐高渐高,不可阶上也。下手下句弱于上句,不看向背,不立意宗,皆不堪也。(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南卷)

夫诗,入头即论其意。意尽则肚宽,肚宽则诗得,容颜物色乱下,至尾则却收前意,节节仍须有分付。(同上)

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古诗云:“古墓犂为田,松柏摧为薪”,及“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是也。(同上)

或云: 今之所以不及古者,病于俪词。予云: 不然。六经时有俪词,杨、马、张、蔡之徒始盛。“云从龙,风从虎”,非俪耶?但古人后于语,先于意,因意成语,语不使意,偶对则对,偶散则散。若力为之,则见斤斧之迹。故有对不失浑成,纵散不关造作,此古手也。(同上)

为诗须创入意,解题目,然后放旷辞理。若为大诗,十六字一度结束; 若为小诗,首末辞理相解,末字一时束,不离创意。(白居易《文苑诗格》)

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句,而不得其意义,翻成鄙野可笑。卢仝云:“不即溜钝汉”,非其意义,自可掩口,宁可效之邪? 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要有不工者,而好韩之人,句句称述,未可谓然也。韩云:“老公真个似童儿,汲水埋盆作小池”,直谐戏语耳。欧阳永叔、江邻几论韩《雪诗》,以“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为不工,谓“坳中初盖底,凸处遂成堆”为胜,未知真得韩意否也? (刘攽 《中山诗话》)

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迟迟不忍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其道欲与见素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顿挫高雅。又有意用事,有语用事。李义山“海外徒闻更九州”,其意则用杨妃在蓬莱山,其语则用邹子云“九州之外,更有九州”,如此然后深稳健丽。(范温 《潜溪诗眼》)

律伤严,近寡恩。大凡立意之初,必有轻易二涂,学者不能强所劣,往往舍难而趋易,文章罕工,每坐此也。(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

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以气韵清高深眇者绝,以格力雅健雄豪者胜。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皆其病也。(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

《剑阁》云:“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与太白“锤碎黄鹤楼”、“划却君山好”语亦何异? 然《剑阁》诗意在削平僭窃,尊崇王室,凛凛有忠义气。“锤碎”、“刬却”之语,但觉一味粗豪耳。 故昔人论文字, 以意为上。 (黄彻 《䂬溪诗话》)

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多不属。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也。(韩驹、范季随 《陵阳室中语》)

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隶;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今人非次韵诗,则迁意就韵,因韵求事; 至于搜求小说佛书殆尽,使读之者惘然不知其所以,良有自也。(同上)

人之为诗,要有野意。盖诗非文不腴,非质不枯,能始腴而终枯,无中边之殊,意味自长。风人以来,得野意者,惟渊明耳。如太白之豪放,乐天之浅陋,至于郊寒岛瘦,去之益远。(陈知柔 《休斋诗话》)

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抓痒; 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杜子美“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李太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莓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同上)

《金针诗格》曰:“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涵蓄,方入诗格。若子美‘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是也。”此固上乘之论,殆非盛唐之法。且如贾至、王维、岑参诸联,皆非内意,谓之不入诗格,可乎?然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数。(谢榛《四溟诗话》 卷一)

宋人谓作诗贵先立意。李白斗酒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哉? 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同上)

诗以一句为主,落于某韵,意随字生,岂必先立意哉?杨仲弘所谓“得句意在其中”是也。(同上书卷二)

问曰: 唐人命意如何?答曰: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熟读新旧 《唐书》、《通鉴》、稗史、杂记,乃能于作者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 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一篇诗只立一意,起手、中间、收结互相照应,方得无懈可击。唐人必然。宋至明初,犹不大失。弘、正以后,一句七字犹多不贯,何况通篇! 意由于识。马嵬诗吟咏甚多,而子美云:“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曲折有含蓄,子瞻称之。郑畋云:“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人知其有宰相器。刘梦得、白乐天直言六军逼杀天子之妃矣。(同上)

唐人诗意不必在题中。如右丞《息夫人怨》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使无稗说载其为宁王夺饼师妻作,后人何从知之。可见《西施篇》之“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是为李林甫、 杨国忠、 韦坚、 王辈而作。元微之“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亦是胸有所不快,适于舞者发之也。崔国辅云:“悔不盛年时,嫁与青楼家”,亦必有故,意不易见也。(同上)

唐人于诗中用意,有在一二字中,不说破不觉,说破则其意焕然者。如崔国辅 《魏宫词》云:“朝日点红妆,拟上铜雀台。画眉犹未了,魏帝使人催。”称“帝”者,曹丕也。下一“帝”字,而其母“狗彘不食其余”之语自见,严于铁钺矣! ……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同上)

问曰: 诗有惟词而无意者乎? 答曰: 唐时已有之,明人为甚,宋人却少。如李义山《挽昭肃皇帝》诗:“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是也。弘、嘉人凑丽字以成句,凑丽句以成篇,便有词无意。宋不剿说,便无此病。(同上)

唐人作诗最重意,不顾功令。省试诗多是六联。祖咏《终南余雪》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二联便呈主司,云“意尽”。唐人自重如此。(同上)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搏合成句之出处 (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

意主浑融,惟恐其露; 意主蹈厉,惟恐其藏。究之,恐露者味而弥旨,恐藏者尽而无余。(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

造意是诗骨,故居第一。然意有雅俗、直婉、浅深、顺逆、续断之不同,何可不审?且如游山看花,本是雅事,故作清态向人,便是俗; 赠答衣冠,本是俗事,其中若有道义交情,真挚不可没处,亦何伤雅? 又如刺则宜直,讽则宜婉,然终不如婉之妙。譬如清溪垂钓,虽浅亦足得鱼; 大海采珠,非深不能获宝。续断之妙,如晴绦袅树,落花点水,正于另另碎碎中有全体一气之妙。凡此数者,机到便应,若是先下安排,便不活不神。 (张谦宜 《斋诗谈》 卷三)

文贵浓淡疏密,诗亦有之。最忌用意太碎,笔便掉转不灵矣。如老杜“闻道长安”一诗,前六句只完得首句之意,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参用此体,转身有力。“蓬莱宫阙”一诗,亦与此同。他可类推。又有句句用意者,须看其承接变化,愈接愈妙,老杜尤惯用此法。(郭兆麟《梅崖诗话》)

唐人诗意境高妙,每于起句得之。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淡远韶秀,使人眉宇轩爽。“山翠借厨烟”、“池满水无声”,五字中渊味静趣,耐人寻思。方知“林峦分夕丽”、“水流心不竞”,无此远神。(余云焕 《味疏斋诗话》卷一)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次句是通首主意。常人或不觉物候之新,惟宦游人一见物候,便起归思,故偏惊也。“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四句,皆承次句,写物候新。云、霞、梅、柳,到处物候皆新,“催黄鸟”、“转绿苹”,物候新得迅速,“惊”字之意,自在其中。“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应陆丞,以“归思”应“宦游”,以“沾襟”应“偏惊”,无一字不照次句说。至如王绩《野望》诗,通首写“欲何依”; 七言如子美《登楼》诗,通首写“客心”皆是。(马鲁 《南苑一知集》卷二《论诗》)

立意lìyì

❶打定主意
 △ 他~要考大学。
❷确立作品的中心思想;作品的中心思想
 △ 文章须先~|~新。

立意lìyì

【释义】
❶打定主意。
❷(作文、绘画)确立主题。

【色彩】
❶❷中性。

【近义】
❶决意︱决心。
❷命意。

【扩词】
❶立意要参加︱立意放弃。
❷立意新颖︱立意高。

【造句】
❶郭盛大学毕业了,他~到西藏去工作。
❷写文章之前首先要好好~。︱~要高,绘画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立意;利益;疠疫

◉ 立意lìyì 
❶拿定主意。〈例〉改革开放,他~下海,放弃铁饭碗/ 他~要走出山区,到外面去见世面。〈近〉决定/ 决计/ 决意。
❷命意。〈例〉~高/ ~深远/ 作文时要注意审题~/ 此文~新颖,非同凡响。〈近〉命意。
◉ 利益lìyì  好处。〈例〉物质~/ 获得~/ 个人~要服从国家~。〈近〉好处/ 益处。〈反〉害处/ 坏处。
◉ 疠疫lìyì  瘟疫。〈例〉~流行/ 控制~蔓延。〈近〉瘟疫。

立意lì yì

❶打定主意:你~要撵他,也好,我们也都愿意出去,不如趁势连我们一齐撵了。(八·192)所以苦海回头,~出家修来世,也是他们的高意。(七七·1925)
❷指做诗作文确定中心意思:第一~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四八·1113)我说他~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的妙法。(七八·1949)

立意

立意

写作中对于文意的确立。文意,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文章主旨,文章主题,但又不完全相同。立意是写作构思的根本任务,在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向为作家们重视。“文以意为主”,是我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
对于“意”和“立意”的重要作用,古人曾从“意”与“事”的关系、“意”与“法”的关系、“意”与“辞”的关系等方面作过论述。宋·陈骙《文则》:“文之作也,以载事为难; 事之载也,以蓄意为工。”元·陈秀明《东坡文谈录》:“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说明载事必须“蓄意”,“意”对“事”又具有统摄作用。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说明写作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意”的需要,听从“意”的安排调遣,即明·袁中道所说的“以意役法”。杜牧《樊川文集·答庄充书》:“凡为文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清·袁枚《续诗品·崇意》:“意似主人,辞如奴婢。”说明“意”和“辞”的关系是帅和兵的关系,主和奴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文以意为主”,辞是用来“传意”、“达意”的。
“意”的重要,决定着立意的重要。古人一直主张,凡写作,“先须立意”,做到“意在笔先”,用“意”统帅全文,成为“一身之主”,“一本所系”,如果“意在笔后”,写作便会手忙脚乱,“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
如何立意,古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一要深,即穷究物性,洞察幽微,做到义深意远; 二要新,即不蹈袭前人,而要独辟蹊径,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三要精,即能治繁以简,一线到底,防止“二意两出”,“意多乱文”。

☚ 炼意   选择角度 ☛
主意

主意

点子 想头 意头 念头 心裁 主见
念头,主意:草稿
主见,主意:主心骨
计谋,主意:图计
主张,主意:主旨
打定的主意:一定之规
已经确定的主意或计划:一定之计
好主意:上算 高招
高明的主意:高着
打定主意:立意
心中自有主意:灵台有持
决意,打定主意:断意
拿定主意:决计 决意 立计 发心
主意已定,绝不改变:铁心 死心踏地 死心塌地 死心落地 死心搭地 安心塌地
死心塌地:铁杆
主意不定:摇摇摆摆
主意不定,变化无常:东三西四
改变主意:转念 迁念
(主见,主张:主意)

另见:主张 出主意 决定 犹豫

☚ 主意   不好的主意 ☛

决心

决心

决计 决意 立意 作意 横劲
所下的决心:植心
效死的决心:死志
不怕死的决心:死志
战斗的决心:战心
 战死沙场的决心:靴刀誓死
必死的决心:断亡 断死 决死
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夸父追日夸父逐日
极大的决心:狠心
决心很大:以死继之 以死济之 继之以死
(坚定不移的意志:决心)

另见:表示 坚定 意志 志气 勇气 抱负 理想

☚ 决心   下决心 ☛

决定

决定

决(决计;委决;定决) 断(断杀;扑断) 立(立定;立意) 诀与夺 处分 定规
决定于:在(~于;~乎;事~人为)
表示决定的语气:然 焉 便了
官府或上级的决定:听候
皇帝的决定:睿断
 称帝王的决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钦(~定;~差)
负责决定:做主
筹划决定:筹决
考虑决定:打定 裁断
拟议决定:议正
处理决定:处决
审察决定:审决 详夺
(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决定)

另见:行动 做法 商量 做决定 主张

☚ 决定   决定事情 ☛

立意

立意

设意 植意 用意 命意
诗文的立意:措意 匠意
写文章、说话时的构思立意:遣意
文章的立意和遣词造句:创意造言 命意遣词 立意谴词 立言措意 立词措意 造意立言 抒意立言
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遣词立意 遣词措意 遣词造意 遣辞造句 遣辞措意 遣言措意
文章遣词造句好、有文采而说理不够充分:理不胜辞 理不胜词
文辞的立意和情调高雅脱俗:辞致雅赡
文辞庸俗,立意拙劣:辞鄙义拙 词鄙义拙
(确定主题:立意)

☚ 各种构思   思路、思绪 ☛
立意

立意

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不独山水,凡作画都需先立意,故清沈宗骞说:“凡作一图,若不先立主见,漫为填补,东添西凑,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清王原祁亦说:“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甜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看高下,审左右,幅内幅外,来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笔吮毫,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转换敲击,东呼西应,自然水到渠成,天然凑拍,其为淋漓尽致,无疑矣!”无论画创作,画写生,或画速写,都不要上手就画,而要静下心来,先行观察,定位置、定主次、定取舍,作到成竹在胸,然后落笔。

☚ 品格   九朽一罢 ☛

立意

立意liyi

包含两重意思:从文章分析角度看,它是指文章的基本思想;从写作环节看,它是指确立文章所要表现的基本思想的过程。“意”,就是旨意,指文章的宗旨、大意。“立意”,在古代称为“命意”,最早是美术用语,后被引用到文论、写作的领域里来。
立意在写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判断在文章中的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立意起着主脑和统帅的作用,它是文章的核心,是观点和材料的“指挥部”,整个写作活动都必须围绕立意的充分表现而起作用。同时,立意也是处理写作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和依据。无论是材料的取舍、布局的安排,还是表达方式的确立以及语词的选用等等,无不以对表现立意有无作用而决定。
立意是对文章材料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的过程,往往反映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立意。杨朔的《荔枝蜜》与秦牧的《花蜜与蜂刺》,虽然都是写蜜蜂、赞美蜜蜂的,但两位作家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不同,两篇文章的立意也不尽相同。
一般文章对立意的要求是明朗、集中、深刻、新颖。所谓明朗,是指对事物的态度要鲜明,对问题的答复要肯定,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所谓集中,是指立意要单纯,不枝不蔓,一篇文章只有一个立意;所谓深刻,是讲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给人以启迪,使人读后受到裨益;所谓新颖,是指在同样题材的写作中,立意应尽可能地新鲜、独特,不要重复别人已使用过的立意,更忌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 题材   主题 ☛
立意

立意

写作术语。作者对某人某事有所触动后,开始构思、设计,提炼和确立意脉,并用感情编织语言和经营文脉,这就是立意。“意犹帅也”,立意高低或好坏关系着文章好坏。作者借助联想、想象、事实、人物、情节等进行创造性构思,在不断提炼、完善的过程中锤炼主旨,并力图使它更鲜明、更深刻。立意要精练集中,“意多乱文”,会模糊主旨。立意贵有独见,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谓“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出新意、去陈言”,不可傍人壁立,自缚前人枷锁。立意,即是炼意,需要苦思,也需要启迪和灵感。真知灼见也是从平素真积力久(知识酝酿、才能酝酿、生活酝酿)中来,既靠积累,也靠锤炼。立意与学识修养、品德胸襟有关,见地高,命意自高,才能在剖析社会、审视生活中独具慧眼,发现层次更深而未为人发现和道出的新意。

☚ 主脑   破题 ☛
000048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