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晕病
飞行人员在空中受到异常的加速度、视觉或本体感觉刺激不能适应时,可发生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一系列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称“空晕病”,又名“晕机病”。空晕病为运动病的一种。本病是飞行人员的常见病,据统计,航空兵部队中,受初级训练的飞行学员,发病率为10~11%,有时可达18%,其中0.5~1.5%停止飞行。在因病停飞的飞行人员中,航空学校飞行学员因本病停飞者占6.8%,部队飞行人员占4.3%。
病因 前庭器官的功能状态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丧失前庭功能者,不患空晕病;前庭功能正常者,刺激过度强烈时,可患空晕病; 前庭功能过敏者,易患空晕病。飞行中出现的直线加速度、径向加速度、角加速度和科里奥利加速度等,均为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在一般飞行条件下,机体能耐受,不致发病。如刺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耐受阈限时,即可能发病。本病的发病还与视觉和本体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有关。根据神经匹配不当学说,当上述感受器受到运动刺激的信息与存储的信息相一致时,则不会发病;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产生错误的或匹配不当的信息,后者如持续而强烈,就可引起空晕病。根据神经元学说,则认为在前庭核及其邻近的网状结构有对乙酰胆碱反应和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的两种神经元。在受到异常加速度刺激时,这两种功能上相互拮抗的神经元均可被兴奋而失去平衡。当对乙酰胆碱反应的神经元占优势,兴奋过程扩散到呕吐中枢,可引起呕吐反应。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的神经元占优势,则可抑制空晕病的发生。视觉和前庭器官的中枢均在大脑,故大脑皮层功能紊乱时也容易发病。条件反射的形成也起作用。例如,有的飞行员空晕病严重,甚至一听见飞机发动机声响,就出现空晕病症状。执行重要飞行任务,工作紧张,注意力集中时,不易发病。感冒、疲劳、睡眠不足、空腹、过饱、饮酒以及消化器官疾病、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和颅脑外伤后等,均为本病的诱因。在下列飞行情况容易发病:在座舱尾部受颠簸较重,遇到强烈气流或续航时间过长,连续多次特技飞行,复杂气象飞行,初学飞行、技术不熟练、动作不稳,舱内温度过高等。此外,如舱内卫生条件差,有难闻的气味(如汽油、机油气味),看到别人呕吐,以及较长时间噪声和振动影响等,亦均可促使发病。
症状及诊断 初期症状为头昏、头晕、胃部不适、唾液增多、不愿活动,继之全身热感、恶心、怠倦思睡、出冷汗、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手指颤动,最后呕吐。呕吐前常有血压降低、脉搏减缓,而呕吐后又有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现象。轻者可不呕吐。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不久可再吐。离开飞机后,症状逐渐消失,但有些重症患者,症状可持续数日之久。诊断并不困难。检查前庭功能如为过敏,则诊断更明确。应与消化系统疾病及食物中毒鉴别。
有关空晕病的分类方法较多。按症状轻重可分为轻度(有轻微症状而无呕吐)、中度(恶心,偶有呕吐)及重度(反复呕吐)三类。按病史或发病情况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年幼时即晕车船,飞行时屡发晕机,检查前庭功能过敏。继发性者,无运动病史,以往检查前庭功能属于正常,仅在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后(如颅脑外伤、胃肠病等)才出现症状。根据前庭器官对加速度刺激的反应,又可分为三型:
❶耳石器官过敏型,对颠簸甚为敏感,飞运输机时症状明显。
❷半规管过敏型,飞运输机时可无症状,飞歼击机特技时症状明显。
❸耳石器官-半规管过敏型,对多种加速度刺激反应敏感,飞运输机和歼击机均引起症状。按匹配不当学说,根据所涉及感觉系统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前庭匹配不当型与半规管-耳石器官匹配不当型。根据向中枢传递信号的感受器的不同搭配,又可分为“Ⅰ型匹配不当”和“Ⅱ型匹配不当”。Ⅰ型匹配不当,是对应的两个感受器同时向中枢报告互相矛盾的信息。可以是视觉和前庭同时报告矛盾的信息,如飞行人员在飞机上从侧窗和后窗向外看时引起的空晕病即属此型。也可是半规管和耳石器官同时报告矛盾的信息,如飞行员经受科里奥利加速度刺激时引起的空晕病即属此型。Ⅱ型匹配不当,是对应的两个感受器只有一个向中枢报告信息,另一个感受器不报告信息。如飞行人员在模拟器内,模拟器不运动,故无前庭信息,但飞行人员看见外界景物运动,有视觉信息,遂引起空晕病,也称“模拟器病”。飞行中,飞行人员如看不到舱外景物移动时,则只有前庭信息而无相应视觉信息,也可得空晕病。又如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耳石器官失去重力刺激,只有半规管信息,可得“宇宙病”。反之,当只有耳石器官信息而无半规管信息,如人们经受低频 (<0.5Hz)直线摆动时,也可出现空晕病。一些飞行人员受到飞机振动的影响仅耳石器受刺激即可发病,其原因即在于此。
预防与治疗
❶认真作好选飞体检。选拔前庭器官功能正常的人做飞行工作。询问有无晕车、晕船史,并做转椅和秋千检查。
❷调查发病原因,对原发性空晕病,全身无其他疾病者,可进行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无效者不宜继续飞行。对于继发性空晕病,应查明原因,如发现消化或循环系统疾患,则应积极治疗,治愈后,再进行体育锻炼。
❸组织体育锻炼保持前庭器官功能的稳定性。锻炼必须有信心和毅力,循序渐进,加强指导,将主动锻炼与被动锻炼结合起来。主动锻炼为飞行人员自己锻炼,做带有旋转性和很快变换头位和体位的体操,可在日常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锻炼前庭器官的专门项目,如旋梯、秋千、滚轮、浪桥、木马、单双杠、滑冰、游泳和摇头操等。被动锻炼是由医生操纵转椅或秋千,逐渐增加转椅的圈数和秋千摆动的时间。锻炼中要注意在患者出现严重反应前即停止。用耳针刺胃区、小肠区及交感区等可提高锻炼效果。闭眼摆动头部、闭眼坐秋千、闭眼做旋转动作,睁眼注视旋转筒同时坐转椅等,分别单独刺激或同时刺激前庭和视觉感受器,或用慢转室进行锻炼,均有一定效果。
❹药物治疗。氢溴酸东莨菪碱、茶苯海明(乘晕宁)、盐酸氯苯甲嗪(敏克静)、异丙嗪等,乘员在飞行前一小时服用可以预防或减轻空晕病。但此类药物副作用大,易出现疲劳、思睡、口干及视力模糊等症状,故飞行人员不宜服用。还有一种敷于耳后皮肤上用的薄药膜,能在3天内释放0.5mg东莨菪碱,可连续防止恶心等症状72小时,比口服和肌肉注射为优。住院病人可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包括体育锻炼,耳针疗法(食道、胃、小肠、心区及交感区等穴位),以及山莨菪碱10mg足三里及风池穴位注射等。本病属气虚脾弱,故可用中药补气健脾镇逆之品。体育锻炼应贯彻始终,其他疗法则均属辅助性质,在患者前庭功能经锻炼好转之后,逐步停用。
医学鉴定 有运动病史者,前庭功能敏感者,均不得入航校学习。飞行学员经体育锻炼及十次以上的飞行训练,仍不能适应飞行者,应停止训练。飞行人员素不空晕,偶尔发生本病,查明原因做针对性处理,治愈后可继续飞行。屡次发病者,应送医院检查。如无特殊发现,可针对本病原因进行治疗和体育锻炼,治疗锻炼效果满意者可评为飞行合格,无效者应停止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