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福严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福严寺 福严寺建于567年,是佛教天台宗惠思所建,占地2600多平方米,由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方丈室和祖堂等构成,是中国佛教重要的庙宇。寺中有一棵千年银杏,树龄高达1400多岁。寺外有惠思禅师的墓塔。 ☚ 祝圣寺 祝融峰 ☛ 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衡山掷钵峰东麓,距磨镜台半公里,为南岳丛林之首。南朝陈光大元年(567)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和尚创建,慧思擅讲《般若经》,故初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唐太宗曾赠该寺御书梵经二十卷。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佛教禅宗七祖怀让和尚以此寺为道场,又通过其弟子道一宣传禅法,故又称“天下法院”。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重修扩建,广种松杉,改名福严寺,宋祁撰《福严禅院种杉记》记其事。清乾隆五年(1740),御赐藏经全部。咸丰间,寺院倒圮。同治九年(1870),敕建福严寺,规模保存至今。寺依山势层层而上,宋张舜民《郴州行略》记述:“峰侧架空为之,制作奇巧。殿堂皆板、瓦,宛转上下,始能及奥。”主要建筑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岳神殿与大雄宝殿原分别供奉陈后主时铜铸南岳神像一尊与铜大佛像三尊,现均不存。祖堂内有说法堂,上悬“五叶流芳”金匾,指禅宗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与临济宗,南岳石头和尚希迁的弟子又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寺后东边岩石下有虎跑泉。虎跑泉上方石岩上,刻唐李泌书“极高明”三大字。寺右侧一株高大银杏围逾5米,曾受戒于南朝慧思禅师,已历1400多年。 ☚ 磨镜台 南台寺 ☛ 福严寺 福严寺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天台宗三祖慧思来南岳掷钵峰下建寺,名般若寺,宋太宗太平年改称福严寺。唐代南禅七祖怀让锡寺弘法,其脉发育成以后的五宗七家,寺庙留有巨型石刻“法源”二字和“天下法院”遗址,有开悟法嗣的“磨镜台”,及后人题写的“六朝古刹,七祖道场”门联。现存寺院为清同治九年(1870)构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别具风格。十年动乱中为南岳药材场占用,拨乱反正后交还佛教界。1984年由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经政府拨款补助进行维修,嗣后,香港爱国同胞乐捐,对寺院部分结构又进行彻底翻修保固。现为15名比丘丛林,方丈为大岳法师。 ☚ 祝圣寺 南台寺 ☛ 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下,为南朝陈代光大元年(567)慧思和尚所建,初名般若禅林,又名般若寺。唐先天二年 (713),禅宗南宗七祖怀让和尚来南岳,将这里辟为南宗道场。宋太平兴国年间,寺中福严和尚主持栽种杉树十万株,作为修寺材料,寺的规模日益扩大,寺名随之改为福严寺。福严寺座落山坡中,巨石环峙。左右石壁刻有“一生岩”等石刻。寺东后门,有方形石井一眼,叫“虎跑泉”,相传慧思和尚在此建寺后,有虎攫岩,喷出一股清泉,故名。宋代名儒宋祁有《虎跑泉记》,记其事甚详。寺后石壁有唐代李泌题“极高明”三字,其旁有大“佛”字,并附以对联一幅:“高天见顶相,明不借他光。”附近有银杏一株,树围约5米,系1400年前古树,相传六朝时此树曾受戒于慧思和尚,有戒谍悬诸树上。现规模为清同治九年 (1870) 所建,依山就势,砖木结构。寺前山门,门额题有“天下法院”四字,两边有“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门联。寺内原有玉佛一尊,岳神铜像一尊,重6.5吨,铜佛像三尊,各重5吨,都是六朝时所铸。寺中还有慧思和尚的三生塔,唐末楚云和尚曾刺血写《妙法莲华经》一部藏于塔内。传说宋皇祐年间,有一达官到寺,欲取血字经文,刚刚用钳开塔,忽雷雨大作,云雾入室,对面不见人,乃大惊而止。政和四年,洪觉范师先作礼忏,然后开塔,取出血字经文,而血迹犹新。 ☚ 磨镜台 南台寺 ☛ 福严寺 福严寺原名般若寺,亦名般若台。位于南岳掷钵峰东麓。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 (567) 天台僧人慧思 (515—577)创建。慧思俗姓李,南豫州武津 (今河南省上蔡县)人,出家后,依慧文参学,以后在兖州 (在今山东省)、光州 (今河省横川县东南) 大苏山一带活动。光大二年(568)率弟子40余人到南岳,得陈宣帝陈顼的支持,乃创建般若寺。卒后,世称南岳大师,寺前有其墓曰“三生塔”。慧思的著名弟子智顗(538—597) 入天台山创天台宗,后曾两次来寺中访师之遗迹,故此又被称为天台宗祖庭。唐太宗曾赐御书佛经藏寺。至唐玄宗先天二年 (713)禅宗南岳系著名僧人怀让 (677—744) 到南岳,住寺并于寺近建传法院传法,时与马祖道一 (709—788) 对倡,使马祖开悟。今福严寺附近 (传法院旁) 的磨镜台前石刻“祖源” 二字,即道一向怀让问法处。因后来禅宗南岳系分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系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故般若寺又成为禅宗祖庭。唐末五代之际,诗僧齐己写过《般岩寺》一诗,沙门楚云刺血写《妙法莲华经》一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976—984) 禅宗僧人慧照省贤重修扩建寺宇,改般若寺为福严寺,世称福严大士。以后高僧辈出,游人甚多。楚圆 (987—1040) 任该寺住持时,理学家朱熹与张栻有 《自福严寺回望岳市》诗,互相唱和。清乾隆三年 (1738) 修缮一次,五年 (1740) 御赐大藏经一部。咸丰年间,寺院荒芜。同治年间朝廷又勅建福严寺,由式庵和尚主持修建,其规模保存至今。民国年间,巨赞在此办过华严研究社。新中国成立后,南岳佛道教徒组成的南岳人民公社佛道直属大队队部即设于此。福严寺依山而建,山门东北向,进山门有小院,中轴线上为客堂、岳神殿、大雄宝殿,殿后寺宇横排,左为方丈室,右为法堂,再为祖堂,东厢房为禅堂,西厢房为斋堂,东西两边另有寮房,东角还有新建华严阁。“文革” 中遭到损坏,并被占用。1980年落实政策,退还僧人管理。1984年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参见“旅游文化·福严寺”条) ☚ 西禅寺 南台寺 ☛ 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衡山风景名胜区南岳镇白龙村东北,居掷钵峰东麓。南岳六大佛教丛林之一。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初名般若寺、般若台,又名大般若禅林。南朝陈光大元年 (567) 由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创建。唐太宗曾御赐该寺梵经五十卷收藏。唐先天二年 (713),怀让住持此寺,开创佛教禅宗南岳一系,宣扬 “顿悟法门”学说,被尊为禅宗七祖。其弟子发展为沩仰、临济 (又分黄龙、杨歧两派) 二宗,在佛教史上与青原系下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为“一花五叶”、“五家七宗”。“五叶”均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二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 的美称。南岳是“济洞洞源” 的圣地,天下的南禅弟子自视该寺为传法的佛院。五代时改名报慈之三生藏,又名报慈东藏。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福严和尚植杉十万株,增建殿宇,后改现名以示纪念。清同治九年 (1870) 重建。1984、1995年维修。寺院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五进,由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和祖堂、方丈室、说法堂组成,左右两侧为禅堂、斋堂、香积厨、华严阁,建筑面积8769平方米,长廊相连,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山门横额 “天下法院” 四字。两侧门联刻: “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 知客厅廊柱楹联: “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 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 均表述了寺院的历史和地位。岳神殿立岳神塑像,专祀南岳圣帝。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黄琉璃瓦硬山顶。说法堂悬有 “五叶流芳”金匾。寺右有古银杏一株,树径1.75米,树龄在1400年以上,名 “佛手撑天”,郭沫若诗赞为“东方的圣者”。寺后有虎跑泉、拜经台等古迹。周围石壁上存崖刻9处。著名的有唐李泌书丹“极高明”;清彭玉麟书丹“半壁烟云”; 李烈均书丹“杌陧萦怀”等。寺前数百米处有 “三生塔”,即慧思僧人墓。慧思,俗姓李,南豫州五津 (今河南上蔡) 人。南朝陈太建九年(577) 圆寂,年六十二。世称“南岳尊者”。清雍正十三年(1735) 敕封“圆慧妙胜禅师”。墓为花岗岩舍利塔,三塔并立。中塔高2.7米,左右塔均高2.1米。墓前有香炉、石桌、拜台等。墓碑2通,碑文载墓主法号及生卒年月。“福严寺” 与 “慧思墓”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刹四周林木参天,阴翳蔽日,风景优美,旧有上天狮子、圣僧入定、一柱撑天、镜台流月、丹凤啣书、石竿垂钓、三生共话、烟雨飞华、金鸡啣粟、石鼎焚香等十景。 ☚ 掷钵峰 南台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