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祭灶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祭灶节

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啪啪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 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做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 百家饭和百家衣   闹洞房 ☛

祭灶节

祭灶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6-7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子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女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女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 立春   五台山国际旅游月 ☛
祭灶节

265 祭灶节

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或谓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俗传是日灶王上天向玉帝禀报一年的事情,因此家家户户要为灶王送行,祭祀灶王。历代祭灶供品不尽相同,汉代用黄羊,南北朝时用 “豚酒”,宋代用胶牙饧、米饵、鸡鱼、猪头、箕豆、酒等物。明清以后,用糖瓜、灶饼等素食,“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饼、糖瓜、黍糕、胡桃等品,又备草料凉水”。一般人家只供灶糖、草料、凉水,及用秫楷扎成的马和狗。祭灶时,先用灶糖在灶口涂抹(或在灶王爷及灶王奶奶的纸像上的嘴部涂抹,谓之粘嘴),并朗诵:“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见玉皇,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然后将灶王像及扎的马、狗在灶前焚烧。祭毕,将灶糖分食家人。

☚ 腊八   除夕 ☛
祭灶节

祭灶节jizɑojie

民间岁时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每年腊月二十三,无论穷家富户,都要去集市请灶爷、买灶马、秤灶糖、烙灶饼。天黑后开始祭灶,墙上端挂灶王爷像,两旁贴对联,内容常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等。案板上摆放灶糖、灶饼等供品,由长者点燃香烛,焚化旧灶爷像,向新灶爷叩头祈祷。翌日清晨,人们开始洒扫庭堂房舍,赶集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除夕之夜,各家又在灶前烧纸马,摆放供品祭祀,早晚焚香化裱,至正月十五方休。旬邑人这天家家都烙一锅干粮,从集市上买一匹用纸剪成的灶马,请回灶爷像,天黑后摆上案板献供上香,由男女主人向灶爷祈祷。供品必须摆上十二个干粮和用甜萝卜熬成的灶糖,以求灶爷“上天言好事”。也有人家请灶爷拴锁拴儿,保佑孩子长大成人,并许愿孩子十二岁时杀猪宰羊还愿。烧过三炷香,长者铺开黄裱在十二个干粮上逐个掐些碎块,或一些灶糖,包住烧掉,再加些麸子和麦草给竹马。次日早晨把灶灰扔到房顶或崖背上,意即送灶上天。除夕时再接回新的灶王爷,即“回宫降吉祥”。兴平人平年献灶馍十二个,闰年还要献十三个。一般人家都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但“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长武县人祭灶时,富户杀猪宰羊,贫户也得杀鸡。灶神堂前还要贴上对联:“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祭品要供于案头,并将毛血沾于像边。建国后,祭灶活动逐渐淡化,人们这天常打扫室内外卫生,布置房子,准备年货迎新春。

☚ 祭虫王   祭灶谣 ☛
000089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