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
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邓小平应用这一基本原理,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力的新论点。
(1) 关于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长期以来,国际间人们对社会主义建立以后,是否还需要解放生产力始终是否定的。虽然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生产力发展迟缓,徘徊不前的状态。邓小平说: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所以说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样,邓小平就肯定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后同样需要解放生产力,为发展生产力奠定基础。另外,邓小平还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说: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通过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已被实践无可争辩地证明,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2) 发展生产力则是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的核心。邓小平一再强调,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一定要把生产力摆在首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邓小平说: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当然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他不只是复述马克思的见解,而是以新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❶邓小平总结历史上“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教训后得出: 生产力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❷邓小平提出在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两者之间,也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并提出了要以是否有利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的主张。这一观点突破了流行了几十年的以发展社会生产关系为主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上表现出来。因此,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标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个 “有利于” 标准。
(3) 关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受生产力内部矛盾的制约,即人与物的矛盾和实质性因素和智能因素的对立统一。邓小平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础,一方面打下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形成全新的现代化的生产力。与此同时,邓小平又深刻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注意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提出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社会条件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便解放生产力。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在其内容、方式上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存在着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解放生产力是通过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要求人们去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的过程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相辅相成的。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构成邓小平精心设计的当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