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玄张嗣成,元贵溪人。见“大元”条。 太玄tài xuán(字)李抱真,唐代人,历泽怀二州刺史。 太玄tài xuán(字)鲍靓,晋代人,为南海太守。 太玄❶《太玄經》,西漢揚雄著,分十卷,體裁摹擬《周易》,內容則是儒、道、陰陽三家的混合體。《文選》揚雄《解嘲》:“顧默而作《太玄》五千文,枝葉扶疏,獨説數十馀萬言。” 太玄 太玄相传晋中候夫人诗:“登軿发东华,扇飚儛太玄”。太玄指元气,又指混沌时期的道,《隋书·经籍志》 曰:“元始天王生于太玄之世,”《註》 曰:“谓混沌未分,虚无自然之世,是为玄玄大道之元气,而曰: 太玄也。” ☚ 太虚 太乙 ☛ 《太玄》《太玄》
西汉末扬雄著。扬雄(前53~后18),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汉成帝、哀帝和王莽时期,历任门下史、黄门郎、天禄阁校书等职。写有《甘泉》、《羽猎》、《长扬》等赋,《太玄》、《法言》、《方言》等书。推崇孔子,称其为圣人,认为孔子高于诸子,自己则以孟轲自比。扬雄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桓谭认为他的成就超过了周秦诸子,韩愈将他与孟子、荀子相并提,北宋王安石、司马光对他尤加推崇,王安石称他为“先觉”。该书为扬雄的代表著作。形式模仿《周易》,分为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叠为八十一首,相当于《周易》的六十四卦。每首有九赞,共计七百二十九赞,相当于《周易》的三百八十四爻,赞辞相当于爻辞。又作《玄冲》、《玄摛》等10篇,相当于《易十翼》。是以占卜的形式撰写的哲学、象数学著作。认为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概念都可以相互转化;每一事物都按一至九九个阶段发展演变,由萌芽、发展、旺盛,直到衰弱消亡等。该书虽然为模拟《易经》之作,托为占筮之书,但实质上则是一部具有创见性的哲学新著。作者试图通过该书,构造出一个包罗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完备体系。东汉张衡曾经称道该书说:“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非徒传记之属。使人难论阴阳之事,汉家得天下二百岁之书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含有深刻内容的哲学著作。由于该书内容精深,言词晦奥,“观之者难知,学之者难成”,向称难读。历代注本主要有晋范望《太玄解赞》,有《四部丛刊》本;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有《四部备要》本;明初叶子奇《太玄本旨》,有《四库全书》本;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郑万耕《太玄校释》,汇集前人的注释成果,对该书所用的方言奇字着重疏释,对其中所包含的天文学知识也特别注意说明,是一部易于读懂的书;书前有作者长篇《前言》,书后附录《太玄赋》、《扬雄传》、《太玄图解》、《古代学者论玄举要》及《提要》5种,可参考。 太玄 亦称《太玄经》。仿《周易》体例而作的哲学著作。十卷。西汉杨雄撰。成书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 杨雄,字子云。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卒于王莽天凤五年(18年)。蜀郡成都人。少壮之时,喜好辞赋。三十多岁时,自蜀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五音欣赏他的文采风雅,召为门下吏,通过五音的推荐,为汉成帝侍从官黄门侍郎。曾随汉成帝游甘泉、河东、秦岭等地,作《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受到成帝赏识。他一生未做大官,晚年便苦心研究哲理。由于当时解说《易经》的象数学盛行,同时杨雄曾师事于严遵(君平),深受《易经》象数学和严遵思辨哲学的影响,“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 《太玄》的体例是仿《周易》的形式写成的。它根据浑天说,太初历知识,运用阴阳、五行思想以占卜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太玄》的玄象为一、二、三画、相当于《周易》。卦象二画的阴阳;《太玄》的方、州、部、家四重玄位,相当于《周易》的六个爻位;《太玄》的一、二、三画相交错于方、州、部、家四重,为八十一首,相当于《周易》的六十四卦;每首都有九赞,共为七百二十九赞,相当于《周易》的三百八十四爻;首相当于《周易》的《象》,测相当于《周易》的《象辞》;《太玄》的《摛》、《莹》、《掜》、《图》、《告》相当于《周易》的《系辞》;《太玄》的《数》相当于《周易》的《说卦》;《太玄》的《冲》相当于《周易》的《序卦》; 《太玄》的《错》相当于《周易》的《杂卦》。这是一部难懂的书,而其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杨雄的《太玄》利用和改造了道家关于自然无为的思想以及《周易》关于“阴阳消息”的思想,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它认为它的学说体系最高范畴是玄。杨雄在《太玄》的解说部分《玄首》、《玄摛》、《玄文》等篇中提出一个关于天地生成的学说,以“玄”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玄“其上也县(悬,系挂)天,下也沦渊,纤(细)也入岁(同秽,荒草,指琐小之物),广也包畛(音枕,田界)。”(《太玄·玄摛》是说玄是弥漫无限、无微不至、无所不包的东西。同时把玄指称为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最高的道。并认为其是无形的、不可见的,但却包含了天下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玄原是天的颜色,以天的特点命名。一玄三分为天、地、人,天以高远幽隐、渺不可见为玄,地以广阔无垠、无形而生众形为玄,人以深不可测的思维作用为玄。玄虽无形而不可见,但却是诸神的魁首,天地万物之根源。书中曰,“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神明而定摹,通同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太玄·玄摛》)又,玄无所不在,任何人都离不开它。“仰而视之在乎上,俯而窥之在乎下,企而望之在乎前,弃而忘之在乎后,欲速则不能,默而得其所者,玄也。”(《太玄·玄摛》)对于“玄”,不能确定它的位置,看不见它的界限,摸不着它的基础,也搞不清它的功能,更不能了解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太玄》还肯定了天是无为的,而又以天地为神明的思想,指出“夫天宙然示人神矣,夫地他然示人明也”,“天神而地灵”。(《太玄·玄摛》)与此相联系,而承认命,又不把一切事物都归结为命,只有完全不可避免的才是命。 《太玄》以为世界上总是存在许多由玄分化出来的对立面,“出冥入冥,新故更代,阴阳迭循,清浊相废;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已用则贱,当时则贵;天文地质,不易厥位。”(《太玄·玄文》)又说“天地相对,日月相刿;山川相流,轻重相浮;阴阳相续,尊卑不相黩。”(《太玄·玄告》)在这些对立中,有些是相互转化的,彼此相互代替,也有的彼此不相转化。其中着重强调物极必反,并认为事物的转化要依赖一定的条件。运动与静止同存,运动使事物可以每日创造出过去未曾有的新东西,静止使事物每日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走向衰亡,也即一弃旧趋新的过程。《太玄》还认为一切事物均体现对立面之转化过程,提出事物变化都有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共有九个阶段,将一年分为九段称为九天。”一到九者,阴阳消息之计邪?”(《太玄·玄图》)这九段时间是阴阳由衰而盛,由盛而衰相互转化的九个阶段。书中也把人的社会活动分为九段,这九个阶段是一个祸福、贵贱相互转化的过程。曰:“故思心乎一,反复乎二,成意乎三,条畅乎四,著明乎五,极大乎六,败损乎七,剥落乎八,殄绝乎九。”(《太玄·玄图》)又曰:“夫一也者,思之微者也;四也者,福之资者也;七也者,祸之阶者也。三也者,思之崇者也;六也者,福之隆者也;九也者,祸之穷者也。……数多者见贵而实索,数少者见贱而实隢,息与消纠,贵与贱交。”(《太玄·玄图》)从一到九,也就是成败祸福转化公式,一些极为高贵的人,看起来很高贵,其实已经趋于衰败;而另一些身处贫贱的人,看起来很卑贱,其实前途远大。书中还提出事物在变化过程中的“因”“革”思想。以为,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因与革对立,又是事物变化所不可缺少的,就一年四季变化而言,春继冬而来,不是凭空出现的,这是“因”;但春与冬毕竟是两不同气节,春又是对冬之否定;这是“革”。即所谓“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太玄·玄莹》)《太玄》这种因革思想是对易传“革之时大矣哉”的发展。 《太玄》是模仿《周易》的,凡《周易》的东西均一一加以仿效,并希望它像《周易》一样,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发生广泛的影响和作用。但由于其模仿的仅仅是《周易》的形式,而且在模仿过程中按此形式填塞内容,舍弃了《周易》得以保持自己活力的辩证法灵魂及其开放形式。故将其变成了本身既不具有新的知识,也不能容纳新的知识的固定而死板的“图式”。同时,《太玄》文字艰涩深奥,处处借用占卜形式,恍惚其辞,包含了神秘主义内容。然作为哲学,特别是关于《太玄》本文的解说,仍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想。杨雄把《太玄》抬高为囊括宇宙人事之根本大道的著作,用“玄”这一精神实体代替有意志的上帝,在当时有反神学目的论之意义。同时对谶纬和经学显然是一挑战,对桓谭、王充、张衡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对魏晋玄学影响深远,是继《老子指归》之后,两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一重要中间环节。 《太玄》的版本主要有《太玄经》十卷,汉杨雄撰。宋刻本,明覆宋本,明嘉靖翻刻宋大字本,明万历郑朴刻本。皆为无注本。关于《太玄》的注释,比较重要的有晋代范望《太玄经解》明刊本,四部丛刊本。宋代司马光的《太玄经集注》清五柳居刊本、湖北刊本、四部备要本。明代叶子奇的《太玄本旨》明刊本,四库全书钞本。清代陈本礼的《太玄阐秘》清刊本。俞樾的《诸子评议》中有《太玄经平议》一卷。另有今人郑万耕的《太玄校释》,一九八九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太玄谓淡泊自守,著述寄情。唐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之九: “太玄太易小窗明,古义寻来醉复醒。” 太玄 太玄卜筮之书。亦称《太玄经》。西汉末年扬雄(生平见《法言》条)模仿《周易》而作。汉哀帝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草创《太玄》。“皆斟酌《周易》,相与仿依而驰骋云。”据记载,篡汉的王莽,唐代著名的八司马之一柳宗元,都曾以《太玄》卜筮自己命运的吉凶。一部《太玄》,虽仿《易经》,但扬雄并未称之经。称《太玄经》起于其好友桓谭。他所著的《新论》是称《太玄》为经的最早记载。东汉王充《论衡》亦称《太玄经》。然班固《汉书·艺文志》未把《太玄》称作经。《隋书·经籍志》始以官修史书的身份,著录《扬子太玄经》,《太玄》称经得以被承认。其后,人们皆以《太玄经》称之。清,为避康熙名纬,改玄为元。《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太玄经》和《太玄本旨》,玄皆作元。 ☚ 法言 新论 ☛ 太玄亦称《太玄经》。西汉杨雄著。十卷。仿《周易》体例,分为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混合儒道阴阳诸家思想。以“玄”为万物之本,玄生阴阳,阴阳“判合”而生万物。提出“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论点。有北宋司马光注本及《道藏》本等。 太玄见 《太玄经》。 太玄 太玄西汉典籍,扬雄著,今本10卷。该书模仿《周易》体裁,分为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仿《周易》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书中杂以儒、道、阴阳之说,以“玄”为中心,崇尚自然,是研究汉代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晋代范望有注本,宋代司马光有集注本。 ☚ 盐铁论 法言 ☛ 太玄西汉扬雄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扬雄所序三十八篇》,班固自注包括《太玄》十九篇。《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题为《太玄经》,卷数为十卷或九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宋刻本《太玄经》十卷,无注,为现存最早版本。主要注本有晋范望注《太玄经》十卷,为现存最早注本;还有宋司马光撰《集注太玄经》六卷,收集了宋以前诸家注。以上两种注本皆收入《四部备要》。辑佚本有明人辑《扬子太玄经》一卷,收入明天启崇祯间刻成的丛书《诸子褒异》;明叶绍泰辑《太玄经》一卷,收入明崇祯刻成的丛书《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清王仁俊辑《太玄佚文》一卷,收入清人所编《经籍佚文》,仅有稿本。 太玄亦称《太玄经》。十卷,汉扬雄撰。是书仿《周易》体裁而作,分为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玄”为宇宙万物根源,强调一切事物的变化要遵循“自然之道”。其内容为儒、道、阴阳三家的混合体。宋司马光撰有《太玄经集注》,清陈本有《太玄阐微》。 太玄深奥玄妙之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