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太溪
太溪  tàixī

足少陰腎經穴。在足内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太,大之意。因足太陰脈氣出於湧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太溪,故名。主治腰痛,咽喉痛,足底痛。始載於秦漢典籍,達於當代。《靈樞經·本輸》:“太溪,内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爲腧。”《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勞不稱情,婦人水蠱胸脅滿,金針刺後自安寧。”

太溪

❶经穴名,代号KI3。出《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图22)。
❷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为足少阴肾经动脉,即下部地,以候肾气。

图22

太溪

太溪

中医腧穴名。属足少阴肾经,原穴。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腰痛,耳鸣,耳聋。操作:直刺0.5—1寸。

☚ 至阴   照海 ☛

太溪T'aihsi

系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位在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尖处。施针时直刺0.6~1寸。主治牙痛、咽喉痛、气喘、咯血、耳聋、神经衰弱、遗精、阳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足外翻等。

太溪

经穴名。别名“吕细”。属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位于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尿频,腰脊、内踝痛等。直刺0.5—0.8寸;可灸。

太溪

太溪

足少阴肾经穴。取穴:在内足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见图2-1-3)。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耳鸣、耳聋、腰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局部麻胀,并向足跟部放散。艾炷灸3壮;艾条灸3~5分钟。

☚ 涌泉   照海 ☛

太溪tàixī

经穴名。代号KI3。出《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属足少阴肾经。输(原) 穴, 位于足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咽喉痛, 虚火牙痛, 耳鸣, 虚喘, 咳血, 消渴, 失眠, 遗精, 阳痿, 月经不调等。直刺0. 5 ~ 0. 8 寸。灸5 ~10 分钟。

太溪

太溪K3Taixi

足少阴肾经穴。首见《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本经俞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
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仰卧或正坐取之。局部有胫后动、静脉,并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一般直刺0.5~0.8寸,或透昆仑。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前阴、胸肺、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萎,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癥瘕积聚,不眠,癫狂,咳逆,气喘,吐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口中热,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现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血尿,下肢瘫痪等。

太溪

☚ 然谷   大钟 ☛
000014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