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局部血流一时性、反复性受阻或中断,每次发作引起的神经症状历时数秒到数小时,至多不超过24小时。临床症状由于缺血部位而异,主要有头昏、眼花、视物模糊、复视、失语、失明或轻瘫。治疗采用抗凝、对症,必要时外科治疗。
短暂脑缺血发作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系统局限性功能障碍,为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可持续发作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约1/3~2/3缺血性脑中风的病人,既往有TIA发作史。TIA病人在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塞,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TIA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TIA的发病机理有:
❶微栓塞:栓子可来源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的碎片,它可由胆固醇、纤维素或(和)血小板组成,可以反复刻板式发作。
❷血液动力学改变: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突然发生一过性血压过低或体位改变,出现位置性低血压常可导致TIA,其中以椎-基底动脉TIA为常见。
❸颈部动脉扭曲、过长、打结或椎动脉受颈椎病骨刺压迫,当转头时常可引起。
❹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塞突然使脑局部灌流量减少。
❺高凝状态、血小板积聚。
❻脑血管痉挛。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与缺血发作部位有关,要区分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颈动脉系统的TIA可有对侧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视力障碍或偏盲,持续几分钟至数小时即恢复。发作间期神经功能完全正常。体检在颈部可听到血管杂音,触诊时颈动脉搏动减弱,颈动脉造影及颈部多普勒(Doppler)超声扫描常有助于诊断。椎-基底动脉TIA常见于老年人,可有后枕部头痛、一过性视力障碍、视野改变或同时伴有脑干症状,如复视、眩晕、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颜面麻木、共济失调及交叉瘫等症状。猝倒发作为突然四肢无力跌倒而意识清楚亦为本病常见症状之一。在转颈时出现上述症状,可能为颈椎病压迫,影响脑供血所致。
6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反复发作的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和24小时内完全恢复者,即可诊断本病。但有时需与其他脑血管病、偏头痛、阿-斯(Adams-Stoke)综合征、局限性癫痫等鉴别。
本病应以预防为主,血压不宜过高或过低,如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病时,亦应同时进行治疗。本病的治疗:
❶抗血小板积聚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和苯磺唑酮等,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疗效。
❷抗凝血疗法多用于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❸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均有一定疗效,但前者多限于颅外动脉疾病,旁路手术虽亦有效,但并非根治办法。
❹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有一定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