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农村市场、农业综合技术服务设施,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 “三农” 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中共 “十六大” 报告指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脆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远落后于城市,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农村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小康。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村种植、养殖大户都是在水、电、路及通讯等基础条件较好的乡村发展起来的,也有许多贫困乡村因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条件、修通了公路、解决了用水用电及通信等问题,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增效的迫切需要。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始终面临着自然风险,是一个弱质产业。尤其是对山区县 (市) 来说,由于自然条件差,洪涝、干旱、冰雹、低温阴雨寡照等各种自然灾害相当频繁,几乎每年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袭击,“靠天吃饭” 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加上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每遇洪水,山体滑坡、地陷、水毁公路及农田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很差。要提高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迫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河道河堤整修、农业灌溉、低产田改造、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是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全国农村交通、通讯、供水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多数农民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农民生活环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