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结构的老年性变化
老年人眼部组织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衰老的变化。眼的老年性变化又较其他特殊感觉器官明显。在临床上眼的老年变化应与病理性变化相区别。
眼眶和眼睑: 眼眶脂肪减少和眼球筋膜进行性松弛引起眼球下陷,成为老年人外貌上的特征。眼球下陷使眼睑皮肤松弛、沉坠和皱褶延长,围绕眼眶的皮肤也出现皱褶,在外眥部呈放射状。眼球下陷和提上睑肌张力减弱常引起老年人睑裂缩窄(假性上睑下垂)。眶隔变薄和松弛可导致眶脂肪疝入眼睑,形成柔软的袋状膨出,在上睑的内1/3和下睑显著。下睑可能因眼眶脂肪减少,眼球向后移位和眼睑松弛而发生老年性睑内翻,较重者需手术治疗。
泪器: 泪腺的结缔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泪液分泌逐渐减少。泪点常缩小,鼻泪管变窄或阻塞因而发生泪溢。
结膜: 老年人结膜透明度减少,变薄且脆,呈污秽的黄褐色。中老年人因长期暴露风尘,睑裂处球结膜变化尤为显著,常出现非炎性病损,称睑裂斑。它在角膜缘的鼻侧或颞侧的球结膜上以鼻侧多见,轻度隆起呈黄褐色三角形,底向角膜缘,组织学检查为上皮下组织弹性纤维增生。
角膜: 老年人角膜透明度和光泽减少,呈轻度烟雾状。角膜渗透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环是角膜周边部出现的一个混浊的灰白色环,环与角膜缘之间有一清亮的间隙。环从角膜的上、下方距角膜缘1mm处开始,呈弧形混浊,以后逐渐扩展而成一整环。环的外界轮廓清楚,相当于前弹性膜的末端,内界模糊与中央透明区无明显的衔接界限。环为双侧性,对视力无影响,随年龄增长环变显著,有的环变成黄色。环系单纯性原发的老年性变化,年逾50岁者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老年环。环是由于角膜前、后弹性膜及其邻近的实质有脂质 (主要是胆固醇) 弥漫性浸润所致。Hassall-Henle小体为用裂隙灯检查时发现在角膜周边部呈发暗的空洞状,实系后弹性膜呈结节状变厚,平均直径为70~80μm。此小体如仅见于周边部属于单纯的生理变化。老年性角膜色素变化是虹膜色素上皮脱落的色素颗粒聚积在角膜后面下半部的中央,由于房水对流的关系使色素颗粒呈线状,梭形或三角形,呈纵向排列。Hudson线为老年人角膜浅层的特征,有不同类型。常见于角膜的下半部,大致相当于下睑的上缘处,呈水平线,居于角膜上皮的中层或深层的细胞内,长度不到角膜缘,宽约1mm,常带绿色、黄色或无色。有时伴有前弹性膜破裂,是由于变性或闭睑时在角膜上产生的压力所引起。
巩膜:脂肪浸润是巩膜主要的老年性变化,呈淡黄色。老年人组织水分减少,巩膜变薄,但硬度增加。以Schietz眼压计测量,巩膜压力比角膜高。
虹膜: 老年人虹膜组织的主要变化是萎缩和脱落,在瞳孔缘处特别显著,造成老年人瞳孔边界不清,色素缘减少且排列不匀。由于瞳孔括约肌与色素上皮之间的结缔组织透明变性,在瞳孔周围形成一隆起的环,造成老年人瞳孔缩小及强直,对光反应迟钝甚或消失。有的因虹膜萎缩,其后面的色素上皮越过瞳孔缘外翻呈扁平状态。虹膜后面的色素上皮脱色,留下灰白色斑状区,尤其是在瞳孔边缘区。脱落的色素如堵塞小梁,是引起慢性青光眼原因之一。如整个虹膜实质透明变性,表现为颜色变淡,结构变薄,纹理不清,隐凹消失。虹膜血管壁最突出的变化为外膜广泛的透明样增厚,内膜不受累,故管腔狭窄罕见。
小梁: 前房角的小梁组织在老年期可发生纤维变性和硬化,胶原物质沉积显著,使纤维网状组织致密,增加房水排出的阻力是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主要原因。
睫状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肌纤维变细,核稀疏,间质纤维变性,结缔组织增多,但肌力不减弱。60岁以上的人,睫状突逐渐增厚,可掩盖晶状体赤道部,并变长使晶状体前移和虹膜根部向前,影响房水外流,易致青光眼。脉络膜: 脉络膜血管常在其他部位血管之前出现退行性变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小动脉硬化在脉络膜后部较突出。未受累的血管出现代偿性扩张和广泛的分支吻合以防止脉络膜受损,受累的动脉管腔狭窄,毛细血管管壁变厚,导致部分或完全阻塞。这些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变化在视乳头周围极广泛,形成老年性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萎缩。如脉络膜毛细血管变化只限于黄斑区,则引起该区色素脱失,进展呈圆形或非圆形的灰白色斑,外绕以许多色素点称为老年性脉络膜黄斑变性。
玻璃疣: 常见于健康老年人的眼底,多为双侧性。疣系色素上皮产生的胶质沉着于玻璃膜上所致。检眼镜下呈黄色或白色的圆形结节状斑,边界清晰,轻度隆起,位于视网膜血管壁后面,有时可因有胆固醇结晶而出现光辉。疣多在黄斑部和视神经乳头的周围,眼底其他部位也可见到。或散在,或堆集或融合,只有数个融合成一个大的,且能压迫视网膜锥体和杆体时才影响视力。
视神经: 由于供应视神经和视神经盘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故视神经盘颜色稍浅,扁平,边界较模糊,属于单纯的老年性变化。老年人视神经盘或视神经内偶见各种透明的小体,在视神经盘内者常为双侧性,小体属于玻璃疣,起源于神经胶质组织,可存在多年而无害。
晶状体: 晶状体新纤维在老年人仍继续产生,并不断地加在原有纤维上,因此晶状体的体积和重量均有增加。晶状体中心部的原有纤维丧失核和细胞膜,并失去水分而皱缩,互相挤压形成大而无弹性的晶状体核。周边部富有弹性的新纤维的皮质逐渐减少,失去伸展能力,是发生老视的主要原因。老年人晶状体的内反射光线增多,瞳孔区呈乳白色烟雾状外观。裂隙灯检查晶状体后囊面黄色光反射增多,晶状体前面变偏平,有人认为这是老年人晶状体屈光力减少的主要原因。老年生理性晶状体结构变化还有:
❶珠皮表现为分布在前囊中1/3区带的少数小珠。
❷浮雕是成年核的前面不平所呈现的数条隆起线。60岁以上的人常见到浮雕,年龄愈老愈明显。
玻璃体:老年人特别是高度近视患者,其玻璃体结构可发生退行性变和出现液化,液化的空洞中发生混浊。可根据混浊飘动的幅度估计液化的程度。玻璃体混浊一般不进展,不影响视力。玻璃体仅松松地贴在视神经盘边缘和锯齿缘处的视网膜上。用三面反光镜或接触镜检查5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近视患者,在眼后部常发现有小面积的玻璃体后脱离,多为双侧。脱离的玻璃体随眼球而飘动,由于它牵扯视网膜周边部故引起闪光感觉,或由于境界膜变混浊而出现眼前有黑影飘动,特别在亮的背景时更易看出。一般不损害视力,但应仔细检查有无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 视网膜色素上皮可能受脉络膜血管变化的影响而呈现明显的老年性变化。变化可为局部的或弥漫的。局部性萎缩表现为视乳头颞侧弧或视乳头晕环和赤道部的脱色斑。弥漫性萎缩表现为豹纹状眼底,在眼底下半部尤为显著,这是由于色素上皮弥漫脱色所致。据统计,在50岁以下有豹纹状眼底者占15.9%,60岁以上者占59.3%。视网膜实质的变化有:
❶视网膜透明度减低,眼底的红色色调减少而代之以黄色色调,并有污秽现象。
❷视网膜周边部呈明显的囊样变性,年逾50岁者约50%有此改变,近视者更多见。在靠近锯齿缘处视网膜的外颗粒层与内颗粒层出现小囊样间隙,间隙融合扩大,大部分颗粒消失或被压成膜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变化向后方发展,一般不超过赤道部。囊样变性破裂后可引起视网膜脱离。
❸黄斑区视网膜的囊样变性呈蜂窝状,变性范围为1PD左右。在黄斑区有一个或数个圆形、椭圆形、多角形或蜂窝状黄色囊样泡。用无红色光线检查眼底更能看得清楚。一旦破裂则形成黄斑裂孔,但很少引起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内界膜的变化有视网膜表面的光泽消失。到老年时,在视乳头和黄斑部的视网膜光反射常不明显或消失。黄斑中心凹区的暗红色与其周围的红色眼底常分辨不清,加以中心凹反射消失,故寻找黄斑比较困难。视网膜的色素沉着在老年人主要在赤道部,很象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早期现象。光感正常。色素有时象骨细胞,仅限于视网膜的外层和中层。内层和血管不受累,故无血管狭窄和典型的视网膜萎缩。常为双眼,鼻侧比颞侧明显,常伴有周边部玻璃疣。视网膜凝结物(结石)是由脂质、胆固醇或钙质构成,呈白色或黄色的反光颗粒。如眼底中央部和周边部均正常,凝结物即为老年性的变化。视网膜小动脉硬化是老年人眼底最常见的现象。表现为小动脉变细且直,管径不一致,色较苍白,光泽减少,分叉处呈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