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真、善、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真、善、美

社会意识概念。在伦理学中属述说人的认识、行为和关系的价值范畴。“真”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关系及其客观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善”是指人们基于对已被认识的必然性的承认,而形成的有益于社会整体或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即“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美”是指能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具体形象。作为特定的范畴,真、善、美还相互贯通、相互规定。善以真为前提。善必须真,假不成其为善。真正的善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民众利益。善的事物和言行不仅真实,而且就其作用和效果而言,也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前进,并给民众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美以真为条件。美必须真,假不成其为美。狄德罗在《绘画论》中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德国学者赫尔德也认为,真是一切美的基础,任何美都应该导致真和善。真实就是美,与真实对立的东西就是丑。美的东西都是客观真实地存在着的。人的美感,人的审美活动,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以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为前提的。当某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还没被人们认识和把握时,该事物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善是美的基础。美必须善,恶不成其为美。广义的善是指在实践中符合人的目的和利益的事物。广义的美是指一切能愉悦身心的形象的美。一个事物的美,不仅因为真,而且还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利益和要求,它的形象能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一定的享受。如果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相悖于社会发展规律,该事物便不会成为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一定社会、阶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根本无关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善与美是一对古老的范围,中西方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都对它们有一定的认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和美统一的基础就是功用,任何一件东西,如果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那么,它就既善又美,否则,就既恶又丑。中世纪普洛丁也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在美后面的,我们把它叫做自然的善,美是摆在这善前面的。”“美是理式存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 (普洛丁《九卷书》第一部分卷6)中国的许多思想家直接把美善等同,如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论语·尧曰》)墨子说的“美章而恶不生”(《墨子·尚贤上》)、“务善则美”(《墨子·非儒下》),庄子说的“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庄子·盗疏》),都是这个意思。荀子则把好、美、善等同使用。他说:“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荀子·臣道》)、“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荀子·不苟》),这里的美也就是善。而“君之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同上书)。或“好女之色,恶者之孽也。” (《荀子·君道》)好就是美。他们都看到了善和美的联系,其思想有合理的因素。但真善美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评价人的行为和和关系过程中,往往同时包涵着真善美的规定性。正因为如此,在人的行为关系领域内的真假、善恶和美丑的对立和斗争,往往是错综交织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为真善美统一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而且要求每个公民成为真善美全面发展并高度统一的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