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相疑为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相疑为鬼 相疑为鬼明代世俗故事。见明郎瑛撰《七修类稿》卷四十四。写某人独行遇雨,猛然看见一人躲在雨伞下,以为是鬼,走到桥上后便将那人挤落水中。下桥后他赶紧跑到一个澡堂里躲起来。一会,一个人水淋淋地也来到澡堂,他说,我在桥上碰到一个鬼,把我从桥上挤到水里,差点淹死。原来两个人都误会对方是鬼了。 ☚ 浴肆避鬼 寓圃杂记 ☛ 《相疑为鬼》吾杭八字桥,相传多邪秽①蛊②于行客。东有浴肆③,夜半即有汤。一人独行遇雨。蓦有避雨伞下者。其人意此必鬼也,至桥上,排之于水,乃急走,见浴肆有灯,入避之。顷一人淋漓而至,且喘曰:“带伞鬼挤我于河中,几为溺死矣。”两人相语,则皆误矣。 又一人宵行无灯而微雨。闻后有屐声,回头见一大头,身长二尺许。伫立观之,头亦随立。及行,头亦行。及趋,头亦趋。其人大恐,亟驰至浴肆,排闼④直入;未及掩门,头亦随入。此人几落胆矣。引烛观之,乃一小儿也。盖以大斗障雨,亦惧鬼,故紧随之耳。是亦为错者也。 向使此四人各散去不白⑤,则以为真鬼矣。今之见鬼者,可卒⑥惧也哉? (《七修类稿》) 注释①邪秽——在此指鬼怪。②蛊——迷惑。③浴肆——澡堂。④排闼(ta)——推门。⑤不白——不把误会说明白。⑥卒(cu)——同猝,突然,出乎意外。 赏析俗话说,疑心生暗鬼。这篇短文可谓这句俗话的形象注脚。 世上本来没有鬼,但在神鬼迷信观念盛行的旧时代,以讹传讹,人们虽都没有真见过鬼,只因心里怀着鬼胎,多相信它、害怕它。杭州八字桥一带便互相传说多鬼魅迷惑路上行人,于是人们也就疑心重重,处处附会。短文真实生动地描绘了误会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因素。 两次误会都发生在雨中夜行之际。无灯、漆黑、细雨,这样的环境是最易于产生恐怖感的,更何况是独自行走在传说有鬼出没的八字桥上,也就更加害怕此时此地遇见鬼了,因而所遇情况稍异于常,自然也就往鬼身上附会,以为是鬼无疑。 第一个故事之反常在于,一个途中遇雨者想避雨于别人的伞下,竟连个招呼都不打,客气话不说一声,除了鬼才这样阴气森森、大模大样,哪有如此不通人情者,于是执伞者“排之于水”以自卫。同样,避雨者虽礼貌欠周到,但也不至于被挤入河中,差点没被淹死,他也只能想只有鬼才这样气性大,所以,认定是“伞鬼”无疑。 第二个故事更妙。前行者忽听身后有木屐声,回头所见,却是“一大头,身长二尺许”。头大身短迥异于常人,非鬼莫属;特别是自己立住,“头亦随立”;自己往前走,“头亦行”;自己快步走,“头也趋”。这不是一个紧随己后欲加害于己的大头鬼还能是什么?于是“其人大恐”,快跑进浴池,而“头亦随入”,差点把前行者吓破了胆。结果拿起烛台一照,原来是一个小儿以大斗遮雨夜行,因小儿也怕鬼,见前面有人便紧跟其后以壮胆。但因其身量矮小,又有一个奇特的斗大的头,他越是紧跟,前行者也就越是胆怯,以之为鬼无疑。 很显然,世上本无鬼,庸人自扰之的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不过作者善于渲染气氛,把产生误会的条件描写得活灵活现,不能不使人生疑,就为误会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幸好四人都当场对证明白,不然八字桥有鬼的传闻会更盛行了。 作者的用心是明显的,要用这两个误会的故事,让人们不要相信鬼。不过他没有明说,只是用事实启发人们去思考,故用问话结束全文:“今之见鬼者,可卒惧也哉?” 相疑为鬼又一人宵行无灯而微雨。闻后有屐声,回头见一大头,身长二尺许。伫立观之,头亦随立。及行,头亦行。及趋,头亦趋。其人大恐,亟驰至浴肆,排闼直入;未及掩门,头亦随入。此人几落胆矣。引烛观之,乃一小儿也。盖以大斗障雨,亦惧鬼,故紧随之耳。是亦为错者也。 向使此四人各散去不白,则以为真鬼矣。今之见鬼者,可卒惧也哉? 《七修类稿》是明代郎瑛所撰的笔记文集,计五十一卷,又续稿七卷。因正续都按“天地”、“国事”、“义理”、“辩证”、“诗文”、“事物”和“奇谑”等七类编排,故以“因类立义,刊修经时”之义命名。本书内容非常广泛,而其中元、明之际的史料和诗文小说的考评两部分更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这里所选的《相疑为鬼》,是该书中比较精彩的一篇小说。中国文苑中有关“鬼”的议论颇多,然而这篇短文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诙谐的行文风格有其独到之处。 全文用语极简。无一赘言。仅以开篇的一句话就把整篇有关的背景作了交待。随着就连续讲述了两件疑神疑鬼,似鬼而非鬼的小故事。并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体会到:第一是不要怕鬼;第二是见到那似鬼而又非鬼的事物时,必须去认真地予以核实。千万不要浅尝辄止、糊里糊涂地就信以为真。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疑心生暗鬼”。而所谓的疑心除了真正的迷信之外,大抵是听了不真实的信息才误入迷津的。在第一个故事中,那个带伞者在夜行遇雨之前,早就因为听信了此地经常闹鬼的种种谣传而提心吊胆,所以当“蓦有避雨伞下者”时,他很自然地就做出了“此必鬼也”的迅速而又武断的判定,并壮着胆子终于在自以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把那个同人一样怕雨浇的“鬼”挤下了桥面。作者在此处选用了一个“顷”字,风趣而又科学地表示出这两个“鬼”在前后脚跑进浴池上的“时间差”。可是,那个“落水鬼”是从何时开始认定那带伞者是只“鬼”的呢?作者并未实写,而是留出一个空白去让读者思索。稍加分析就可发现,那落水者的胆子是较大的。因为在他企图“蹭”伞用时,并没有有关“鬼”的先入之见。可惜的是这个喜欢恶作剧的人只想借光避雨,却从未与“人”搭话,结果就闹出了这样一场天大的误会来。如此,作者在第一个小故事中,就以一波三折的生动笔法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神。 作者对于第二个故事中出现的鬼做了更为活灵活现的描写,突出了那个几乎吓落人胆的特大鬼头。并用“伫立观之,头亦随立。及行,头亦行。及趋,头亦趋。”的递进描写手法大力渲染了那种逐步升级的恐怖氛围,使读者也难免要有些毛骨耸然了。然而百闻不如一见,待横下心来“引烛观之”,却万万想不到那亦步亦趋的“大头鬼”只是一个在头上顶了个大竹篓的小娃娃。事件至此,真相大白。原来世间本无一鬼,而蛊惑人心的鬼类则仅仅是人们自己“想”出来的而已。 这篇小说以平白如话的文学语言,通过先是可怕,后是可笑的这两个“鬼故事”,再次向人们证实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邪不压正。鬼不侵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在上述两段故事的情节结构中,都没有运用扑朔迷离的手法去有意地设置什么悬念,而是沿波讨源,一步一步地写将过来。细节绝无枝蔓,首尾自圆其说。所以,读者仅从这种文笔上就可以得到一种相当踏实可靠的感觉。从而不会“买椟还珠”,受到某种恐怖主义的影响。 再者,全文从始至终显露出极为诙谐而幽默的写作风格。两次见的“鬼”都不是鬼的故事情节本身就使读者感到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可笑性。一个是在桥上被“鬼”“排之于水”,险些送了性命;另一个则是在“未及掩门,头亦随入”的危急情况下几乎被吓破了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段“活见鬼”的小故事都不到百字之数,然而读之却先有身临其境、须发皆张之感,后呈抚掌大笑、嗤之以鼻之态。作者构思之巧与用语之精,确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